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月26日,长城抗战正紧之时,蒋介石却已在南京与刚刚回国的汪精卫会谈,几经周折,蒋答应给汪以处理外交的权力。并于5月3日在北平成立以黄郛为委员长的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负责对日外交。至此,北平有了两套班子:应付抗战,有何应钦按照蒋介石的旨意指挥的北平军分会系统;对日交涉,靠汪精卫直接指挥黄郛的北平政务整委会系统。
军费问题是进行长城抗战的一个大问题。1933年1月5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称:“目前最切要者即粮秣一项,幸前经宋部长汇借五十万元,业已用尽,现时急需汇二三百万元不敷支应,务恳迅赐筹拨四五百万元,俾济急需。”'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台北1981年版,第573页。'
为解决经费给养问题,宋子文曾于2月11日到北平,与平、津银行财团商谈财政问题。14日,宋子文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承认:“前线队伍确万分困苦,汉卿确亦无法支持,弟与金融家正在商量三个月计划,以安军心。”并向各将领表示“予以财政物质上尽所有之援助”,同时“已组织热河后援会”。'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台北1981年版,第594~595页。'
宋子文讲得很好,但兑现不多。据国民党历史档案记载,汤玉麟为粮晌和服装等问题,曾多次电请南京政府解决。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和热河民众团体也连续发函吁请。直到3月l 日国民党政府实业、财政、内政三部才开会讨论。决定呈请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政府“鼓励粮食商人或商会将粮食运往热河销售,并由政府设法协助保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资料。'
实际上,在三部联合讨论这种办法时,热河已大部沦陷。待三部会函呈报行政院时,热河已丢失半个月了。这种筹集抗日经费的难处与蒋介石一次就批拨几千万元“剿共”经费之容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五章 日本扩大侵略,中国军民进行长城、察哈尔抗战
第二节 榆关战斗与热河弃守
一、长城、察哈尔抗战的序幕——榆关战斗
(一)榆关战斗前的态势
榆关即山海关,位于万里长城东端,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扼辽、冀之咽喉,为平津之屏障,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自古即为军事重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逼迫清政府于次年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五条约。规定英、美、日、法等11国有权在秦皇岛、山海关等战略要地驻兵。自此,日本就在秦榆两地驻军。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榆关驻有宪兵分遣所和步兵守备队,分别隶属于天津的日本宪兵队和中国驻屯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更加重视并准备攫取这个门户枢纽。这首先是日本侵略热河的需要。日军占领榆关,既可用少数兵力掩护其攻热部队的侧背安全,又可佯示攻略滦东,窥视平津,牵制中国兵力于冀东平原,以利攻热作战。其次,日军占领榆关是为了切断关内与关外的联系,并取得入侵关内的跳板,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
为图谋榆关,日本利用辛丑条约所给予的驻兵权,步步进逼。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在榆关增兵,特别是1932年初日军夺取锦州后,关东军又以第8师进占兴城、绥中等地,以致榆关震动,一日数惊。
日本情报人员则利用日本驻军和侨民作掩护,在榆关不断进行刺探军事情报和捣乱活动。关东军的步步进逼,驻榆日军的捣乱和天津驻屯军的不断骚扰,使榆关形成了“前有重兵压境,中有心腹之患,后有掖背之痛”的军事形势。
当时榆关虽驻有东北军独立第9旅何柱国部一个团,但在中国“最高统帅部仍以排除万难,避免冲突为方针的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华北抗日战纪》第1卷第1章第1节。'处于不战、不和、不守状态,对榆关前线未作有力部署。
1932年下半年日本驻榆关守备队经过多次换防,兵力增至300人以上,并附有少数炮兵和工兵,队长为落合正次郎。'落合正次郎系日本上将落合的儿子,曾充任日本士官学校中华学生队战术教官,熟悉中国情况,认识不少东北军高级将须。' 在秦榆海面,有日本军舰10艘以上;榆关正面,北宁铁路锦州至绥中地区驻有关东军第8师第4旅,另有骑兵第3旅一部和第8炮兵团,并配有飞行队第1中队,装甲列车3列,坦克10余辆,总兵力约4000人。
从1932年5月开始,日军曾多次挑起事端,制造侵略的借口。5月初,日本宪兵队挑起“义勇军事件”,强迫临榆县长将曾当过义勇军的土匪赵国思交给日方,被中国方面拒绝。
10月1日,日军守备队又挑起伪满警察闯入东罗城,强登“天下第一关”
城墙,造成双方死亡士兵各1名的事件,准备起事。经何柱国与落合正次郎反复交涉,达成事出误会,对死亡日籍伪警及中方阵亡军士,互相抚恤的协议,此事暂告解决。12月8日,关东军再次挑起装甲列车炮击榆关守军司令部及公安局附近的事件,并诡称是遭中国哨兵射击而引起的。为此,何柱国于9、10日先后与日军守备队、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的代表会谈。结果,“我方忍辱,与之以(何柱国)私人名义签定对榆关地方驻军,允取缔排日抗日行为”之协议。'临永警备司令部:《榆关抗日战役经过详报》。'
至此,炮击事件告一段落。在此期间,日军还通过落合两次向何柱国策反,企图不战而下秦榆,均被何柱国婉言拒绝。日本见诱降何柱国不成,决定制造借口侵占榆关。
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挑衅,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于1932年7月命令设置临永警备司令部,任命东北军独立第9旅旅长何柱国兼任司令。管辖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5县和都山设治局;统率步兵第9、第20旅,骑兵第3旅,炮兵第7旅第15团之山炮营及工兵第7营等部队,共约2万人。司令部驻榆关城。此时,榆关前线主力仍为东北军独立步兵第9旅。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和张学良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临永警备司令部成立后,虽着手进行滦榆地区防御体系和交通、通讯建设及河川、海岸、物资等调查,但因当地人力物力缺乏,工程进展缓慢。
(二)榆关战斗经过及失利原因和影响
1933年1月1日23时左右,日军守备队长落合经过阴谋策划,在榆关宪兵分遣队和守备队派出所前面,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日本从中国归国者联络会、新读书社编:《侵略一日本战犯的自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8页。'
事发后,落合一面派人向何柱国提出抗议,一口咬定系何部所为;一面借机指挥部队向南关和车站进攻,并电关东军和天津驻屯军司令官请援。当晚来攻日军均被中国守军击退。为对付日军的进攻,临永警备司令部立即命令榆关守军步兵第9旅之第626团火速出动,封锁城关四门;第625团以主力位于九门口、石门寨一线,掩护榆关左侧翼;第627团主力位于海阳、秦皇岛一线,掩护榆关右侧翼。令驻抚宁的骑兵第3旅、滦县的步兵第20旅等部,准备待命行动。
2日凌晨1时许,日方向中方提出四项条件,即:
(一)南关归日方警戒;
(二)撤退南关驻军;
(三)撤退南关警察及保安队;
(四)撤退城上守兵,并限即时答复。
中国方面言称:“俟天明调查真相后,再开始交涉。”
3时,日方通知说:“本事件无须调查”,并要求将前所提之第四项条件改为:“将南门开放,门里及城墙上均须归日军警戒。”迫令中方立即承认,“否则即以武力夺取南关。”中方坚决拒绝,当即按原计划配置部队。此时,日军将南关外中国警察缴械,并监视南关公安分局长,双方处于对峙状态。'张学良关于山海关事件致宋子文、何应钦、罗文干电,1933年1月3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档案。'
2日9时,日军守备队30余人用木梯攀登南关城墙,被中国守军击退。
10时许,由前卫开来的日步炮兵3000余人,在飞机、火炮和坦克支援下,企图从南门突破。中国守军沉着应战,至17时许,日军不支而去。傍晚,关东军命令步兵第4旅旅长铃木“一并指挥随着事发而准备出动的各部队及由步兵第16旅增派的部队,与山海关守备队协力夺取该地”。'〔日〕参谋部:《满洲事变经过概要》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页。'
3日10时,日军增援部队加入战斗,在飞机、军舰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东南城角和南门附近发起重点进攻。中国守军以步机枪、迫击炮和手榴弹顽强抗击。经过激烈争夺,双方互有胜负。至14时,日军发起总攻,炮火更加猛烈,城内多处起火,东南城角、南门、西南水门均有激战。南门守兵悉数战死,日军坦克趁势闯入。安德馨营长率两个班奋勇堵击。厮杀之中,砍死敌数十人,后因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同时,东南城角和东北城角亦陷敌手。
团长石世安曾多次组织反击,均未奏效,乃率余部于15时由西水门向石河西岸之线撤退。至此,榆关遂被日军占领。4日,日军又攻占五里台,10日,再占九门口。
榆关之战,中国守军第9旅以一团之众不足2000人,与日本陆海空相配合的强敌3000余人激战3日,官兵伤亡过半,人民群众死伤近4000人,毁于炮火的房屋500户以上。
榆关战斗中国守军失利不在于作战不力,而主要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临永警备司令部在《榆关抗日战役经过详报》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