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药名释义-简易的中药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芦荟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四、祛风湿药
      威灵仙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五、化湿药
      藿香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腻,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六、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七、温里药
      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八、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
      乌药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九、消食药
      神曲 
      本品为面粉、麦麸、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鲜苍耳等混合发酵而成的曲剂,功专消食和中。“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纲目》)。因制作方法而得名。
      麦芽 本品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稻芽 本品为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谷芽 本品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十、驱虫药
      使君子 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诸疾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根据人名而得名。
      槟榔 “槟”同“宾”,“榔”同“郎”,宾、郎均为贵客之称。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在产地槟榔作水果食,贵客临门则先呈此果,以示欢迎,故名。
      苦楝皮 本品药用楝树和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因其味苦而得名。
      鹤草芽 本品药用龙牙草(即仙鹤草)的冬芽,因药用部位而得名。
      雷丸 “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本草纲目》)。因形态、功用而得名。


      十一、止血药
      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
      伏龙肝 又名“灶心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本草纲目》)。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
      三七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则系此种植物之形态,每株有三个枝干七个叶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参三七”。据《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秀镇隶田阳,所产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历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
      白及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纲目》)。因“芨”与“及”同音异字,亦有将“白及”写成“白芨”者。
      侧柏叶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枝叶,故名“侧柏叶”。
      白茅根 本品药用其根茎,色白,因其“叶如矛,故谓之茅”(《本草纲目》)。主要根据药用部位、颜色及形状而得名。
      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遗》)。主要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血余炭 本品系人发煅制而成。因发乃血之余,故名。
      蒲黄 本品药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细小,颜色鲜黄,故名。
      血竭 本品药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因其树脂干后如血块状,故名。
      炮姜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


      十二、活血祛瘀药
      姜黄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本草纲目》),故名。根据颜色、形状而得名。
      乳香 本品药用其树脂,因其“垂滴如乳头”(《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