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6节:这才是中医(46)
张先生地下有知,应当欣慰。
愿中医之火不熄,愿中医之魂继续佑护我中华民族!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
一个脉枕,摆放在桌子上。
脉枕,是中医诊脉的时候,垫在患者手腕下的。
白色的粗布,在红木桌面上,显得分外洁净。
我笑着问朋友:不想试试?
朋友摇摇头:就凭三根手指,真的能测出人的疾病?
我微微颔首。
朋友笑了:难道诊脉,真的那么神奇?难道中医,真的是靠诊脉察病的?
我望着书架上成卷的古籍,说道:千古以来,皆是如此,比如……
明朝末年。
江南。
太学张仲辉的宅子里,愁云惨淡。
张仲辉因为过食瓜果,患了泄泻病,大泻无度。
请来的名医们用尽办法,都没有效果,这让张家上下担忧不止。
此时,一位年轻的医生正坐在床前,为张仲辉诊病。
张仲辉伸出手腕,放在了床边的脉枕上。
这是一双保养得很好的手,丰腴富贵。
年轻医生凝神诊脉,然后轻声说道:〃六脉皆浮。〃
所有的家属和医生都看他:〃此话怎讲?〃
年轻的医生解释道:〃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现诊得六脉皆浮,正应此言,这个病,一定要发汗治疗。〃
于是提笔开方:麻黄、人参、白术、甘草、升麻。
一名医冷眼旁观,突然插言:〃书生好奇,妄用险峻。〃
这个〃好奇〃,是喜欢奇险,剑走偏锋的意思,大家一听此言有些吃惊,纷纷看这位名医。
名医说:〃伤寒病都不敢轻易用麻黄。这是什么病?就用麻黄,难道想杀人吗?〃
太学张仲辉闻听此言,脸色一变,遂不服药。
烈日,晒得大地仿佛要融化了,庭院里的树荫都失去了清凉。
张仲辉的病,越来越重,张家人脸上已经多日不见欢颜。
最后,张仲辉叹了口气,说:〃吾已将死,就服用这个药试试吧!万一有效呢?〃
于是,毅然把那年轻医生开的药服下。
结果,一服而愈。
朋友双手拍掌笑道:果然是高手啊!
我低下头,望着杯中袅袅升起的茶气:应该说,是高手中的高手!
朋友问:这位年轻医生叫什么名字?
我微笑答道:李中梓!
朋友突然问:杏林高手,难道和剑术高手一样?一剑刺出,例无虚发?
我点点头说:正是,杏林高手,辩证准确,诊断清楚,药到必效,正是和剑术高手一样。
朋友笑了:我倒是很好奇,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我慢慢拿起了桌子上的脉枕:这,还是要听我慢慢道来……
第47节:这才是中医(47)
(一)
引子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秋天。
南汇城。
当时的南汇属于云间府,还是一个小县城,现在是上海的一个县。
几千双眼睛紧紧地注视着城外的动静,这些人紧皱着的眉头显示着誓死的决心。
城外,烟尘渐近,杀声震天。
原来,这是当时屡犯沿海地带的日本倭寇进攻到了南汇,全城的居民都已经动员起来,很多临时参军的,都拿起了刀枪,要和倭寇决一死战。
当时的倭寇十分猖獗,对东南沿海的居民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所以老百姓都拼死抵抗。
在出战的队伍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叫李府,儿子叫李香。李府是一位明军的哨官,这次情势危急,他让自己的大儿子李香也一起出战,把十八岁的小儿子李黍留在了城里。
倭寇越来越近了,随着一声令下,鼓声大作,杀喊四起,明军冲向倭寇,势如潮涌。
惨烈的厮杀开始了,当时的倭寇也都是一些亡命之徒,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
最后,倭寇终于被击退了,但是明军也伤亡惨重。那对一起上阵的父子兵,李府和李香,都阵亡了。
秋风吹动着郊外的野草,鲜血沁润着这片土地,阵亡的李府眼睛圆睁着,望着南汇城的方向,似乎在托付着什么。
听到父兄阵亡的消息后,李黍悲痛欲绝,他对倭寇恨之入骨,发誓要为父兄报仇雪恨。
第二年,倭寇再次来袭击,李黍随明军奋勇出战,最终阵亡。
一家三口全部英勇殉国,这一事迹传遍了江南地区,人们无不为之感动。当时的巡抚在南汇城的东门建了一个忠勇祠,用来祭奠这父子三人。
若干年以后,也是一个秋天,一个中年男人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了忠勇祠前,焚香祭祀。
这个中年男人,叫李尚衮,就是李香的儿子。当年父亲战死时,他还只是个顽皮的小孩子,现在,他长大成人,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
这两个孩子,大的叫李中植,刚刚会走路的这个,叫李中梓。
焚香的青烟袅袅上升,秋风吹来,倏忽飞散。小哥俩随着父亲在叩拜着。年幼的李中梓还不懂事,但是他也感受到了一种凝重的气氛,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祠堂里面的画像。
这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李中梓,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十几年后,他将会成为一位著名医家,救人无数,为后世培养出一大批中医人才。
小秀才的生活
李中梓的父亲李尚衮是个很博学的同志,在明万历十七年的时候中了进士。这位也是个什么书都看的主儿,和后来的徐灵胎同志很有共同语言,两人都喜欢研究个水利工程什么的。当时政府有个什么水利工程,李尚衮同志也都愿意提点建议,画个规划图什么的。他和那位写《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同志是好朋友(注:《了凡四训》是中国历史上一本著名的劝善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商量,能为老百姓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第48节:这才是中医(48)
李尚衮对兵法也很有研究,前辈战死沙场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他总是担心敌人再来,因此着力研究火攻等项目,估计没事儿时还会在家里弄些火药啥的,也许邻居常常会看到他们家的窗户冒出阵阵黑烟。
李尚衮同志在万历二十年,补廷试,授兵部主事。这一年李中梓才四岁。也就是在这一年,悲剧发生了,李尚衮病倒,请来多位医生开药治疗,均没有效果,没多久就去世了。
应该说,当时四岁的李中梓还不懂事,他只是随着母亲一起哭。但是,失去父亲的痛却伴随着他的成长愈加深刻起来,他越是了解父亲,他的心就越痛。
李尚衮一心为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李中梓。李中梓长大后,写完了著名的《医宗必读》一书时,还特意问一位叫陈继儒的朋友:我父亲是从政来为民做事的,我现在搞医,应该也算没有违背先人的遗愿吧?
结果陈继儒不吝笔墨,把医生的高尚行为赞扬了一通,说这当然是为老百姓做事儿!这事儿也反映了李中梓一生总想追随父亲,完成他的志愿。
父亲去世以后,李家的家道就开始中落了,孤儿寡母全靠李中梓的大伯养活。李中梓的大伯,也就是李尚衮的哥哥叫李尚雅,这位当时也是个才子。据说李尚雅那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才华横溢啊,而且他还精通武艺(看来这是李家的家传)。各位可要记住这位李尚雅,几十年后,他的孙子李延罡将跟随李中梓学习医术,最后也成为了一名高手,他写的《脉诀汇辨》一书是脉诊领域很重要的著作。我早些年学中医的时候,就到处找这本书,后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如获至宝,很是珍惜,还给复印了下来,整天看。
虽然李尚雅同志很有才华,但才华是不能拿来吃饭的。那个时候能接到写广告文案的机会还不多,也没法儿给电视台撰稿来赚稿费,他想靠科举来出人头地,养家糊口。但漫长的科举之路,怎么看都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不稳定的渠道。
再看看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李中梓家里的孤儿寡母,靠科举可解不了燃眉之急啊,怎么办呢?
李尚雅想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在江边喝了一壶老酒之后,含着眼泪,把科举书都扔进了江里。他从此挎上弓箭,带上渔网,在浩瀚的江波之中,每天打渔射猎,靠卖些鱼和野味来赚钱。
当他每天把捕来的鱼拿到市场上出售时,人们都会对他指指点点地在背后议论:快来看啊,那不是那位大才子李尚雅吗?怎么开始卖鱼了?哎呀,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李尚雅从未争辩,也不解释,他总是带着微笑,把鱼递给顾客们。只是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几个铜板时,他的心却在流泪。
第49节:这才是中医(49)
在家人面前,他也从未抱怨过。他把挣来的钱,分成两份,一份给妻儿,一份给李中梓的母亲,用来供养李中梓和他哥哥读书。
李中梓的母亲经常含着眼泪教育李中植、李中梓哥俩: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们读书的钱可都是大伯的血汗钱啊!
李中梓慢慢长大了,越来越懂事,看到大伯每天忙碌的背影,他在心里暗暗地发誓:大伯,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我可以想象得到,在很多年以后,当李中梓把大伯的孙子李延罡培养成一个名医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感到非常安慰,他一定会默默地回想着当年大伯日夜辛劳为自己赚学费的情景,对早已故去的大伯说:大伯,您安息吧,我没有忘记您的恩情,您的孙子李延罡,现在也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了!
各位,其实读书的动力是很关键的,您天天喝着咖啡,吃着麦当劳,听着MP3也可以学习,但是您绝对没有玩命地学。有很多同学说不听音乐看不了书,我很奇怪,我很怕听音乐,那天偶然听了首歌叫《你一定要幸福》,也不知道谁唱的,什么词儿也没听清,但结果这一天脑袋里一没事儿的时候就是这个旋律,看书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