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飧龊妹胃嫠咚N逅牡睦Х姑挥薪夤矗膊幌嘈庞心奈簧窳榛岽透8飧隹嗝娜耍蕴床⒉辉谝狻5呐巳词悄茄男朔埽拱峁牟本保盟盼趴谥惺欠裼行┫闫N逅陌呐耍闪甘旮抛约菏芫〖灏荆训盟裉烊绱诵送罚膊缓梅魉囊猓闼匙潘钰ǎ孜且幌滤拇郊账坪跽嬗械阋煅芯酰谑且菜嬷咝似鹄础7蚱薅司龆ǎ诙煲辉纾晌逅牡酵恋孛砣ド侦南悖母鐾罚肭笸恋乇S右患移桨玻S诱夂⒆尤蘸竽苡泻蒙睢!   �
    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五四老汉的小儿子在这打麦场旁的茅屋里降生了。这一天,村里像往常一样的平淡与平静,几天北风刮过,在晴冷的东方天空烧起的红霞铺得更大些,更广些。当时的村民们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茅屋中呱呱落地的小生命,就是四十年后的开国皇帝。皇帝就是真龙天子,老天爷派到地上来治理百姓的神人,他的从天而降,自然不同凡响。到这时候,人们才恍惚觉得,大元文宗皇帝属龙的戊辰年九月十八日这一天,在钟离县东乡所发生的一切,竟是那样的不同寻常,年长于当今皇上的同乡老人,个个都在为那些奇迹出来作证,都在炫耀卖弄自己当时是怎样地躬逢其盛,亲眼目睹。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采风的柱下之史,都是皇帝治下的臣民,有谁不愿意献瑞颂圣,又有谁去愿意考证事情的真伪?于是,关于朱皇上降生前后的种种灵异,便被各种书籍愈来愈详尽地记载并辗转抄录开来。作为明朝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库《明实录》写道:皇帝诞生这一天,“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疑之”。这类传说,在明代几乎是妇孺皆知,而且情节愈来愈多。嘉靖年间的王文禄将从他母亲那里听到的类似故事做了个系统笔录,取名叫《龙兴慈记》,其中说道:皇帝诞生那天夜间,屋上红光烛天,左旁皇觉寺僧人们从远处望见,还以为是着了火,天明发人询问,才知道是一个小孩子降生。还说,那天夜间,土地庙中也异香满室,土地神不敢靠近真龙天子,便退避三舍,将土地庙往路东迁徙了几十步,自那以后,土地庙所在的地方数丈方圆寸草不生。     
    当孩子出生后,到河中去洗浴,恰从远处漂来一方红罗,便取来做了襁褓,后来人们称之为红罗幛。 由皇帝的诞生,还联系到祖坟的地脉灵气。说是他的爷爷朱初一曾在盱眙县杨家墩的一个土窝中睡觉,见有两个道士在此经过。一道士指着初一的卧处说:“若葬在此处当出天子。”另一徒儿模样的道士问:“为什么?”答说:“这个地方气暖。你试试看,将这个枯枝插下去,十天以后必能生叶。”说罢,把初一推起,说:“听到我们说的话吗?”初一佯装聋哑。小道士插罢枯枝,二人扬长而去。初一等了十天,见果然生出叶芽,便做个恶作剧,将绿条拔去,另将枯枝插上。两个道士如期而至,小徒问道:“为什么没有长叶?”老道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追问之下,初一只好承认。老道说:“也只好罢了。只是泄了地气,不能由长支传了。” 遂大声对初一说:“你有福,死后一定要葬在此地。将来你们家会出真命天子的。”王文禄还说,他的朋友淞江徐献忠也听到过类似的传说,为此专门到泗州初一公(追封明熙祖)熙祖陵做过考察,发现这里龙脉远来,王气攸萃。淮、黄合襟做祭堂,九峰插天为香案,真是灵秀之地。当这些神奇的故事编制附会出来传播开去的时候,朱五四夫妇早已离开了人世,倘使地下有知,待不知作何感想,因为他们的见证却完全不是如此。如果这个当初不为人所知的新生儿果真有这些惊天动地的灵异,他们夫妇和他们一家还会受到人们的那些白眼,还会遭受那样惨绝人寰的痛苦吗?    
    朱五四夫妇为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重八,显然是按兄弟排行起的。当时穷人家的孩子只是依照出生年月、父母年岁或兄弟排行等随便起个名字,哪会像富家子弟那样,由父母再三斟酌或专门请人为孩子命名,做成家中一个隆重礼仪。朱重八后来发达以后几次更换雅名,最后选定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鼎鼎大名。为了前后叙述的统一与方便,本书将不用朱重八这个名字,而直呼朱元璋其名。    
    元璋出生时,大姐已经嫁给了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的王七一,二人结婚后不久,便相继而亡,王家也就绝户了。 这时家里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年纪已大,好歹娶上一房媳妇,但老二老三难望成家,莫说没有姑娘家愿意,就是凭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糊弄上个媳妇,也没住没吃,没钱娶。被逼无奈,俩兄弟只好都出赘给人家做养老女婿。 那时候,倒插门是最没出息最为人看不起的,但这样做既有了个家室,也少了两口人的调费,还少了二丁的重税,一家人也只好忍辱承受了。本来,五四还想把元璋舍给附近的于觉寺做和尚,混口饭吃,但他女人无论怎样也舍不得这个小儿子离开。后来二姐也出嫁了,丈夫叫李贞, 是钟离县东乡的渔户。 家里大哥那边又生下两个侄儿,仍是七个人的家口,生计艰难。到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元璋十岁的时候,五四老汉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不得不将家搬到钟离县西乡租地耕种。但西乡的土质太差,灌溉条件又不好,一年耕种下来缴了租子落不下几粒粮食,不得已第二年再次迁徙,来到太平乡的孤庄村,为一个叫刘德的地主做佃户。他们一家,吃饭没有粮食,种地没有种子,没有耕牛,当然更没有房子住,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一切都要仰赖主人。种主人的地,用主人的牲畜农具,住主人的房子,死后还要葬主人的山场,这样的赤贫佃农与奴仆的地位差不多。男人为主人种地,女人为主人做杂活,孩子们要为主人砍草放牧,还要为主人守家护院,遇有红白喜事要主动前去听候支应,甚至还要穿上白孝衣跪在地上号丧。恰恰这个刘德又是个为富不仁的家伙,对佃户十分苛刻,佃户们种什么,怎么耕种,怎么施肥,怎么浇水,他都训斥干预,庄稼刚要成熟,他就在地里估摸计算,到分成的时候,恨不能连一草一禾都算进去,所以名义上是四六分,他往往要拿到六成多到七成。碰到歉收年景,皇恩浩荡,发下蠲免租税的诏书,他硬说减税不减租,逼着佃户缴全租。佃户们缴不出,他就放高利贷,借你一百,先扣出利息,实际只得八十,到好年景,连本加利上利和租谷一起催缴。元璋一家为刘德忙碌一年,反倒欠下他不少债谷。就是这样,朱五四每逢年节还要拿着一只鸡一坛酒去谢主人的恩德。元璋对刘德的刻薄凶狠,常常背地里咒骂,父亲则总是告诫他:“骂东家是要烂舌头的。再说,不是刘家招揽,我们往哪里去找个吃住的地方去。”他怕孩子们惹事,冒犯了东家,连眼下这条活路也断绝了。但一个娘的孩子生性不一样。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就要宽厚得多,很像他们的父亲刘学老。这位刘老先生曾经做过元朝的总管。原来元朝各地驻军称镇戍军,按万户、千户、百户编制,总管就是万户之下的军阶。刘学老就是汉人军队的万户总管。 这位刘总管倒是个见微知著的人,他看到吏贪民困,官场腐败,知道元运将倾,便急流勇退,谢职回乡。他广有田园,是本地有名的富户,却能不暴不戾,不仗势欺人,而把乐善好施、济贫斋僧、广种福田作为晚年的最大乐趣,因此很受乡邻的美誉和尊重。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刘继祖性情温厚,有乃父之风,也乐于济弱扶贫,朱五四一家就经常受到他的看顾和接济。老二刘德则性情尖苛悭吝,刘学老在世时还有些收敛,现在学老谢世,兄弟分爨,刘继祖也就只好由他。


第一章 索性做了和尚一、天知道这一胎生的就是朱重八(3)

    转眼之间,朱五四在孤庄村又住了六年,元璋已度过了十六个春秋。眼下是顺帝至正三年(1343)。人们常说,十岁八岁花骨朵,十五十六是花季。十五六岁,处在成年以前,得父母的抚爱,未受人世的风霜,真像是春天的花朵。元璋生于赤贫之家,藿葵和粥煮,薪炭仰古槐,难有多少幸福可言,但是父亲疼母亲爱,穷人家的孩子也自有穷人家孩子的娇惯和满足,况且,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小儿,乖巧伶俐的元璋自小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爱怜。母亲从哪里捎回个红枣青杏,白面饽饽,总是给他掖着留着。逢年过节,尽量给他添件新衣服,实在置备不起,哪怕一夜不睡也为他拆洗翻新。父母还把他送到刘家办的蒙学里读了两年书,后来要为东家放牛割草,母亲就教他《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书,还给他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所以,元璋在他们放牛的小朋友中是知道得最多又是最会讲会说的人。他也是一个很懂事很疼爱父母哥嫂的孩子,随着年纪渐大,力气渐长,他总是帮着父亲哥哥多干些活,什么苦什么累他都顶得住。十六年,更多的是辛酸痛苦,但也有带涩的温馨,和泪的欢笑,最难得的是父母康健,全家和睦平安。    
    至正三年(1343),癸未羊年。庄户人家都说,“羊马年好种田,要妨鸡狗那两年”。羊年理应是风调雨顺的好兆头。谁知这年夏季以来滴雨未落,竟是一个多年不遇的干旱荒年。夏麦勉强有收,但稷、黍、谷、豆等秋庄稼便渐渐枯萎了。旁边的濠水断流,田地龟裂,热风扑面。人们望着初升的太阳膜拜,又顶着烈日匍匐在于觉寺佛祖面前,晚间,则在场院筑坛布阵,捉拿扑打旱魃。一切努力和哀求都得不到任何回报。毒辣辣的太阳烤焦了人们的心,蒸干了人们的汗。八月以后,下过两场小雨,人们补种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