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献呷サ氖焙颍ο蚴廊酥っ鳎炔煌诓萸孕】埽植煌诩檎┲剑且桓鲇υ硕稹⒎钐焯肿铩⒕仁腊裁竦拇笥⑿邸! �
舆论上军事上做好了讨伐张士诚的一切准备。
第四章 大踏步往皇帝宝座奔去三、勒死张士诚,皇帝之路又近了一步(3)
八月初四日,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水陆二十万,从龙江关出发。八月十二日抵达太湖。太湖南岸港口一战告捷,遂驻师于湖中洞庭山,占据了有利地势,张士诚太湖水师不敢出战。八月二十五日,徐达率部抵达湖州的三里桥。张天骐分兵三路迎战。这时徐达军中占卜术士说道,今天不易出战。常遇春怒斥道:“两军相遇,不战等待什么!”于是驰马攻其南路,生擒南路主帅以下军官两百余人,徐达挥军齐进,张天骐敛兵而退。张士诚遣司徒李伯升来援,从荻港偷偷摸进湖州城,协助张天骐闭门据守。徐达向前推进,四面围城。
湖州的胜败,对士诚说是生死攸关。必须倾全力救援。徐达兵临城下,士诚遣平章朱暹、王晟,同佥戴茂、吕珍,院判李茂,还有他的五太子,率军六万号称二十万,屯驻湖州城东的旧馆,筑成五个营砦,倚背自固,互为声援,意在对敌内外夹击。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分兵扎于旧馆以东东阡镇南面的姑嫂桥,筑十垒相连,以截断对旧馆的援军,显然是要部署一场湖州城外的旧馆大战。士诚的当务之急一下子又成了对旧馆的增援。他派出他的女婿潘元绍兵出乌镇,从东南方向策应旧馆。徐达则以打援战术困弊旧馆之军。他于夜间发动乌镇突袭,将潘元绍赶回嘉兴。接着填塞旧馆附近沟港,断绝它的粮道。事在燃眉,张士诚亲自率部自嘉定方向增援,徐达也自率精锐南下截击,皂林一战,大获全胜,俘虏甲士三千,张士诚败走。九月十二日,张士诚改侧面救援为正面攻击,派同佥徐志坚以舟师出东阡镇,袭击徐达姑嫂桥之垒。徐达趁大风雨天气派常遇春率勇士划数百只轻舟向敌船冲袭,敌舰望风胆丧,纷纷败逃,徐志坚以下两千余人被俘。
元璋命左丞李文忠出严州攻杭州,指挥华云龙出淮安率师南下攻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又派左丞廖永忠、参政薛显率一支游兵攻下了湖州南部与杭州接界的德清,以北窥湖州,南扼杭州。
徐志坚之败,使士诚感到恐惧,他派右丞徐义率队到旧馆观察形势,被常遇春发现,扼住了他的归路。徐义派人与张士信取得联络,张士信派兵相会。张士诚又派赤龙船亲兵往援。徐义被救出后,与潘元绍一起率赤龙船退驻平望镇,而后又弃赤龙船于平望,自率小舟南进乌镇,以援旧馆。常遇春绕道至平望,纵火焚烧了赤龙船,士诚亲兵死伤溃逃。从此,旧馆的各路援兵都被击退,粮饷的供应也发生了困难。旧馆驻军人心浮动。
十月四日,常遇春攻乌镇,徐义、潘元明向旧馆败逃,常遇春追至升山,连破守将王晟六个营寨。徐义、潘元明、王晟余部退守旧馆的东垒。平章王晟、同佥戴茂先后投降。
十月三十日,徐达向旧馆升山水寨发起总攻。顿时率勇士大呼奋击,跃上敌舟,其余舟舰竞发,逼近敌舰。士诚五太子率部来援,遇春阻击失利,薛显增援遇春,二人合兵反击,顺风烧毁敌船。徐达挥师拥上。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旧馆六万余众全部投降。
读者或许记得,至正二十年1360常遇春曾经坑杀了陈友谅两千多池州降卒,元璋为之不快。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攻破赣州,仁武不杀,受到元璋嘉奖。这时他对待俘虏的政策是改造利用,借以壮大自己,瓦解敌军。至正二十六年北讨张士诚,对待俘虏则基本上是先押解应天,再遣戍湖湘边远地区。表露出他对张士诚投降将士的不信任,换句话说,他认为张士诚善于以恩抚众,将士们忠实于他,难以为我所用。他在斥责徐达纵容将士掳掠高邮张士诚降军的妻子时说过这样的话:当城破之日,将头目、军人一概杀了倒无可论,而你们为什么掳了他的妻子,把这些精壮军汉解送到我这里来,费了我的衣粮,赔上人看管,还养不住他们的心!这实际为杀降开了一个口子。当然,没得元璋允许,前线将领仍不敢随便杀降。旧馆之战以后,元璋则签发了亲笔密令,处死战俘。它的导火线是应天城关押的张士诚二十四个头目越狱逃跑,而其实质,则是元璋大局已定的自足心理和对张士诚的报复心理。十月三十日旧馆捷报送到应天,元璋有两封谕令发回。第一封书,要求对俘虏照前“押送赴京”,说:“十一月初三日,内使来报捷音,已见来降头目姓名,一名名分晓。今差内使李顺赍批前去军前,叫总兵官左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知会,黄船到日,可差精细官人及伴当人等管伴,押解头目王、吕、朱、梁及一应大头目星夜赴宜兴上岸,锁项前来。其余小军,节次如法押送赴京,我自作区处。其贼人首目,毋得久留军中,恐防有诈。”第二天,他接到前方正式报告,说俘虏了六万人。大约也是怕留在原地惹祸,解付应天困难,遂而有如下密令:“吴王亲笔:差内使朱明前往军中,说与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平章常遇春知会,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叫你每(们)军中将张军精锐勇敢的留一两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但是大头目,一名名解来。”稍后,他又有一密令给徐达个人,说,“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这就是说,仅旧馆一役,至少坑杀降卒四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出于对事业的何种需要,战争与政争的腥风血雨,已经使元璋历练到残杀几万无力反抗的老弱,就像是宰杀几只小鸡一样谈笑自若。权力与利益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支配着他的感情与行为。元璋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是权势与利益的化身。不管是恩惠与威严,仁慈与残忍,都是现实的需要,权与利的奴仆。它随着事业的辉煌而步步加剧。不难设想,一旦贵为天子,他将会怎样君临于他的臣民。
回头再说湖州之战。旧馆覆败,使湖州城人心汹汹。十一月六日,徐达让冯胜把降将吕珍、王晟等带到湖州城下,对司徒李伯升喊话。李伯升在城上说道:“张太尉养我恩厚,我不忍背叛他。”说罢抽刀自杀,为左右所救。左右劝道:“援绝势孤,不如投降。”伯升低头不语,最后同张天骐等一起开城投降。徐达受命一鼓作气率部北上,连下南浔、吴江、松江,遂抵苏州城下。
这时,杭州的潘元明也主动向李文忠投降。
李文忠奉命攻打杭州,原为牵制湖州主力战场。但湖州方面的节节推进却使杭州之敌丧魂落魄。文忠师抵余杭,遣人对守将谢再兴之弟谢五说:“你兄因为与李梦庚的小小矛盾而投降了张士诚,原不与你相干。你乃是国家戚臣,如果投降,不但可保不死,而且可享富贵。”谢五遂开城投降,文忠顺利向杭州进军。还没有抵达城下,早已战栗不安的守将潘元明就派遣员外郎方彝趋赴军门请降,使李文忠这位久经战阵的大将都感到有些吃惊,说:“我的部队刚开到此地,既未交手,更不见胜负,这样急火火前来投降,不是计虑得太早点了吗?”难为这位方员外口辩快捷,回答说:“杭州城乃百万生灵所系,眼下天兵如雷霆,所向无不摧破。若烦大军开到城下,想投降恐怕都来不及了,所以使方某前来请命。”文忠答应原地驻师,第二天潘元明就正式送来降表,并点验兵马钱粮、封禁府库,捆了金华苗帅蒋英、刘震,匍匐道左,向文忠迎降。为了把投降的场面渲染得热闹些,潘元明还准备了吹打的女乐队作为前导,被文忠厉声叱退。
十一月二十二日,绍兴守将李思忠,嘉兴守将朱兴望风归顺。
第四章 大踏步往皇帝宝座奔去三、勒死张士诚,皇帝之路又近了一步(4)
一场对张士诚都城苏州的最后攻坚战,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二十五日展开。
徐达兵围葑门,常遇春围虎丘,郭兴围娄门,华云龙围胥门,汤和围阊门,王弼围盘门,张温围西门,康茂才围北门,耿炳文驻城东北,仇成驻西南,何文辉驻西北,八面筑垒,旌旗相望。又扎架木塔,与城内佛塔相对,木塔筑台三层,俯视城中动静,并在每层架上弓弩火铳和襄阳大炮,向城中轰击。但是,苏州城布防坚固,更加粮草充足,外有无锡莫天祐的声援,徐达几次攻击都没能奏效,看来要想在短时间攻陷也颇不容易。元璋仍然像攻打武昌那样采取围困战术。
至正二十七年(1367)五月初,苏州被困五个多月,已是气息奄奄,元璋下书张士诚,劝他投降,士诚不予回答。六月初四,张士诚准备突围一拼。但在几个门的冲击都告失败,士诚亲自殿后,也马惊堕水,几乎丧命。
这时降将李伯升派他的门客再去对士诚说降。客曰:“公初以十八人入高邮,元兵百万围之,此时如虎落阱中,死在朝夕。一旦元兵溃乱,公遂得提孤军,乘胜攻击,东据三吴,有地千里,甲士数十万,南面称孤。诚能于此时不忘高邮之厄,苦心劳志,收召豪杰,度其才能任以职事,抚人民,练兵马,御将帅,有功者赏,无功者罚,使号令严明,百姓乐附,非三吴可保,天下不足定也。”士诚说:“足下当时不说,今天说这些更有何用?”客曰:“吾当时虽说,公也不得闻。为何?公之子弟亲戚将帅,罗列中外,美衣玉食,歌童舞女,日夕酣宴。提兵者自以为是韩信、白起,谋划者自以为是萧何、曹参,傲视天下,目中无人。当此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