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艾森豪威尔反对说,“最多给你9 个师。另外,美国公众对阻止巴顿全力追击德国人的做法绝不会赞成,而舆论足以赢得战争。”
  “无稽之谈,”篆哥马利气愤地说,“赢得战争要靠打胜伏。把胜利交给人民,他们不会在乎是谁赢得了胜利。”
  蒙哥马利后来承认:“也许我强烈要求他同意我的计划的做法过分了些,没有考虑压在他肩上的政治重担。”他还说,艾森豪威尔的耐心和容忍,“真使我惊讶不已”。
  结果,蒙哥马利基本上取得了胜利。他争得了主攻的地位,争得了美国第1 集团军的支援,争得了后勤补给的优先权,争得了作战协调权。只有一点令美国人稍感安慰,即巴顿在被剥夺了大部分汽油的情况下奉命继续东进,以策应北面的行动。
  布莱德利伤心地写道:“回顾往事,我怀疑蒙哥马利是否只是把40 个师的总计划作为幌子,目的是为了达到目前这种地位而处心积虑地进行讨价还价。我至今疑惑不解。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蒙哥马利的计划是出自他权迷心窍的自大狂。为了攫取个人指挥全部地面部队的权力和独享我们全部胜利的荣誉,他会不懈地孜孜以求。”

  致命的停顿
  8 月31 日,艾森豪威尔在伦敦举行了一个大型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宣布他将于第二天行使地面作战指挥权。他特别提请注意:“任何人如把变换指挥体制误解为是对蒙哥马利将军的降级,那完全是不愿面对现实。”接着,他对蒙哥马利大肆赞扬了一番,称他是“此次战争乃至其他任何战争中的一位伟大军人。”这句话赢得了台下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但却伤害了许多美国将领的感情。
  当晚,丘吉尔首相给蒙哥马利送去了一份厚礼:“非常高兴地通知阁下,经我提议,英王陛下极为愉快地批准,自9 月1 日起晋升阁下为陆军元帅。王室对阁下亲临法国指挥这场值得纪念、也许是决定性的一战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深表嘉奖。”
  第二天早晨,英国广播公司同时发布了这两条消息。布莱德利愤怒地吼道:“蒙哥马利不过是个三流将军!他从未干出过什么名堂,别人打不赢的战争,他也干不赢,更不必说打得比别人更好了。”
  巴顿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感到一阵恶心。他闷闷不乐地呆在指挥所里,第一次感到疲乏和厌倦了。他相信他前面的德军既虚弱又溃乱,只要让他放手大干,他能以极小的代价在10 天之内突破齐格菲防线。但两天前,布莱德利告诉他,从今以后配给他的汽油将会很少,最后可能连一滴都没有了。原因很简单,蒙哥马利太贪婪,要的东西太多,而可分配和可运输的东西又太少,只好优先满足他。
  巴顿咆哮着,“让霍奇斯和蒙哥马利见鬼去吧!如果你们让第3 集团军继续前进,我们一定能打赢你们这场该死的战争!”
  “妈的,布莱德,只要你给我40 万加仑汽油,我就能在两天内把你送到德国去!”
  但他在那一无只得到3。2 万加仑汽油,而这还不够一个师一大的用量!奉命向默兹河推进的第12 军军长埃迪不得不让部队停下来,否则,要是德国人打过来,他的坦克连一步也挪不动了。巴顿才不管这些呢,他命令埃迪:
  “继续前进,直到发动机油干滴尽,然后步行前进,真他妈的!我们必须而且也能够拿下默兹河的渡口!上次大战中,我把坦克中四分之三的汽油集中供给那四分之一的坦克,让他们继续前进。你也可以照样办嘛!”
  幸运的是,埃迪在沙隆缴获了10 万多加仑汽油,靠着德国人的汽油,他免掉了步行,于次日进抵默兹河。但这种好事并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
  “又推迟运汽油了,”巴顿在日记中写道:“为了迎合蒙哥马利的需要,大部分汽油都给了第1 集团军,结果我们手中一滴汽油也没有。要是我能偷一些汽油就好了。”
  对了,上面不给,何不去偷?他的确这样干了,也只有他才干得出来。他怂恿他的后勤处长马勒去动员士兵们偷油,至于采取什么手段去偷他不管,只要能给他搞来油。于是,第3 集团军自上而下齐动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把开入巴黎的运油卡车劫掠而去,有的把别人油库里的油用管子吸走,还有的冒充第1 集团军的人偷领了不少汽油。
  巴顿喜滋滋地看着他的士兵作盗,并对偷油最多的人大加褒奖——放假三天。他自己虽然不能去偷,但也有戏演,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注意,他会驾驶油箱里只剩一点油的吉普车开到布莱德利那里去,临走当着布莱德利的面,要人在那里的汽油站把他的油箱加满。
  然而,缴来的、偷来的,毕竟只是沧海一粟,离实际需要相差太远。就在艾森豪威尔赞颂蒙哥马利那天,马勒向巴顿报告说,他手中一滴汽油也没有了。
  巴顿吼道:“我只需那可恶的40 万加仑汽油,就能赢得这场该死的战争!”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现在阻止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他们’”。
  其实,想阻止巴顿的只有蒙哥马利一人。
  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忘记他的“两路突击”战略,他只是因急于摧毁德军的导弹基地、夺取安特卫普港才暂时同意了蒙哥马利的计划。现在,蒙哥马利正以每天四五十英里的速度大踏步向东北方向推进,不日即可拿下安特卫普,解放比利时。当时,盟军内部洋溢着一派乐观情绪,认为德国已濒临崩溃,不堪一击,只要再加把劲,它就彻底完蛋了。盟军最高统帅部情报处第24 期报告你:“欧战结束近在眼前,几唾手可得。”对此,前线指挥官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赞同。在这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日子里,他们的志向变得越来越大,都想在这台伟大的戏剧中当主角,因为每个人的眼前都有可以迅速利用的战机,都认为只要多几吨汽油,就能势如破竹地赢得战争。艾森豪威尔感到:“这种争取胜利的精神,始终应予鼓励。主动、自信和勇敢是优秀的战斗指挥员最令人钦佩的特征。”他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求胜精神,但作为最高统帅,他要考虑和权衡的问题实在太多,这些问题制约着他对总战略的制定,决定了他既要照顾而又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的人的要求。当时,他所处的地位犹如一位戏剧导演,在编排节目时一方面要考虑节目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又要照顾各位主角的虚荣心。
  他的头脑始终是冷静的,即使在最近这些大喜过望的日子里,他仍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乐观。原定要第二年5 月方能到达的战线,现在马上就要到了,而后勤供应却跟不上。物资到是有的是,但都压在远离前线的后方仓库里。运输机被调去执行空降任务了,铁路早被炸毁了,只能靠汽车,而汽车数量很有限,又要长途跋涉,周转很慢,加上沿途丢失、损坏、自身耗油,最后运到前线的汽油和其他物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除了后勤问题,艾森豪威尔还清楚地认识到,西线的德军虽然崩溃了,但德国本土仍拥有随时可投入战斗的后备军,那个该死的“无条件投降”原则将使德国男女老少齐动员,为保卫家园价死抵抗。因此,企图以少量乓力向前突击,越过莱茵河孤军深入德同腹地,那只能陷入德国“总体战”的汪洋大海之中,象当年汉尼拔之深入罗马,拿破仑之深入俄国,最终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失败。绝不能搞“一路突击”,那只会对敌人有利。
  9 月2 日,他从格朗维尔飞往沙特尔,前去与第12 集团军群会商下一步行动。巴顿和霍奇斯都被通知前去与他见面。这是巴顿两个多月来第一次见到艾森豪威尔,但他一进门就发现最高统帅对他下冷下热,连句“干得好”的祝贺话都没有。会谈中,他还发现,艾森豪威尔已不再相信对德战争能够迅速和轻易地打赢,“他事事小心谨慎,因为他从未上过前线,对实际战斗缺乏感性认识。”
  布莱德利、霍奇斯和巴顿都主张在德军溃逃、齐格菲防线几乎无人防守之际,一刻不停地实施追击。布莱德利认为,只要全力以赴,就能突破齐格菲防线到达莱茵河,并在一周之内在河东岸建起桥头堡。霍奇斯主张立即进兵,一分钟也不能停顿。巴顿表示:“齐格菲防线还没有部署兵力,德国佬
  在这一地区阻止我们的力量即有也很小。如果你让我去,并给我提供我们所需的物资,我们可以在10 天内到达德国的莱茵河。”
  但艾森豪威尔却说,你们可以进攻,但要等到蒙哥马利夺取了安特卫普以后再说,因为他拥有后勤补给的优先权。道理很简单,一幕剧中只能有一个主角,别人只能等下一幕。
  “要知道,”他说,“我们的进展已经如此神速,即使面对十分微弱的抵抗,要在大部分战线上进一步前进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越接近齐格菲防线,后勤补给线就拉得越长,最终我们将不得不有一段时期无法作战。潜在的危险是,当我们暂时停滞不前时,敌人将能从各地凑集零散的部队迅速整编,以保卫齐格菲防线或莱茵河。从全局来看,很明显,我们现在必须作出空前的努力在各地拖住敌人。”
  “可是,艾克,”巴顿嚷道,“只要你不减少给我的供应,我就可以推进到德国边界,摧毁那条该死的齐格菲防线。我愿用我的名誉担保。”
  艾森豪威尔冷笑道:“小心点,乔治,你那个名誉现在值不了几个钱。”
  巴顿被这句话明显地刺痛了,但他按捺住心中的愤懑,提了提皮带,淡淡一笑说:“我那个声誉目前还不错。”
  巴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艾森豪威尔滔滔不绝地谈论未来的德国大战役,我们却向他保证,只要现在就进攻,德国人再也没有力量阻挡我们。要等待观望,那势必要等出一场德国大战役。”
  布莱德利把9 月2 日说成是“漫长而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