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啸黑镜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 哲 刘鉴强    2005年1月6日《南方周末》记者发自斯里兰卡、印尼、泰国的报道:   在灾难中走了样的印度洋沿岸,几个东方民族与他们的国家踏上了一条更为艰辛的拯救之路   记忆中:10米高的巨浪卷走了家园……   现实里:亲人的遗体不忍卒睹……   对新年的期待被大恐惧与大悲哀取代……   印度洋虽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从印度海岸到泰国攀牙府,曾经人流如织的海滩、曾经庄严肃穆的庙宇这两个在感觉上绝不相类的场所,如今却同样布满了来不及处理的遗体。十几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在灾难中走了样的印度洋沿岸,几个东方民族与他们的国家踏上了一条更为艰辛的拯救之路。自助、以家庭为单位的救助成为受灾国最普遍状态。   一个个东方式的拯救场景,一个个东方文明面对灾难的自发反应同一时间展现——   宗教拯救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瓦卢卡拉玛路的一条小巷里,诵经声从晚上6点就开始响起。2004年的最后一天,是这个岛国的全国哀悼日,所有的寺院都在超度亡灵。   小巷里其实并没有寺院,有的只是一尊佛像、一棵菩提树和50多位信徒。佛像的双手牵出一根长长的白线,经过两位诵经僧人的旁边,先是一位老者,接着是一个小男孩,然后依次穿过所有人的手,最后又回到佛像的手中。在座50多人因这条白线与佛像相连,在僧人的诵经声中,默然不语。   在众人面前的空地上,上百盏小小的佛灯摆成了一个大大的“2005”。烛火闪烁之中,诵经声里,新的一年就这样降临在佛和这个国家民众的面前。这样简单而古朴的宗教仪式,或许在斯里兰卡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棵菩提树下、每一尊佛像前都在被重复着,仿佛此刻,宗教仪式就是最重要的拯救。   事实上,在海啸发生的最初,在这个区域所有国家领导人宣布的举措中,宗教成为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借助的力量。在斯里兰卡诵经的那个夜晚,相似的佛教仪式也在泰国的每一座寺院里、每一尊佛像前进行着。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的印度尼西亚,当选总统不到半年的苏西洛也亲临受灾最重的亚齐,主持了伊斯兰教的“塔里兰”,这是伊斯兰教最庄严的礼仪之一,每一次祈祷大约要耗时1-2小时。鉴于印尼政教分离的性质,由总统亲自主持祈祷,恐怕也只有这样的灾难下才有可能。   米兰达没能参加苏西洛主持的祈祷,当时她正不得不躺在床上养伤。那是海啸留下的。然而,留在她心里的伤痕却更深,因为那一天的洪水把她和妈妈永远分开。   水退后,米兰达终于见到了妈妈,妈妈静静地躺在班达亚齐的一个公共汽车站旁,她的身上盖着一块蓝色的塑料布,米兰达认出了妈妈脚上的鞋。   在被海啸冲散的二十几个小时中,米兰达一直在不停地问:“妈妈在哪里?妈妈在哪里?”她不停地祈祷,希望真主保佑她的妈妈。家人、朋友也在焦急地四处寻找,却一直一无所获。   最终的结果让米兰达一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不仅因为妈妈,还因为这个大约有40人的大家族中,还有十多个成员下落不明。当天下午,米兰达的妈妈入土为安。非常时期,原本复杂的宗教安葬仪式也从简了。     

  海啸没有卷走米兰达的家,这是班达亚齐少数没有因地震和海啸而毁坏的房屋之一。这使得家人可以在家里进行“塔里兰”,他们一起诵读古兰经,希望真主赋予他们直面灾难的力量和耐心,祈祷班达亚齐的情形早日好转。此后每一天,他们以及失去亲人的邻居都要一起进行这样的祈祷。   宗教可以让人们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宁静,至少米兰达这样认为。米兰达现在是班达亚齐Syiah Kuala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她喜欢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她把自己的获救、亲人的帮助、从大家庭获得慰藉完全归功于真主。在抵达雅加达的第二天,他们还专门请了清真寺的阿訇在阿尤表姨家里主持“塔里兰”。   在雅加达再次见到米兰达一家的时候,米兰达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惊恐。不过,米兰达的父亲却必须去雅加达的灾后创伤中心接受心理治疗,当他在海啸中拯救别人的时候,他却无法救助自己的妻子。不过,米兰达觉得,从真主那里寻求慰藉和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治疗是并行不悖的。   米兰达还在祈祷,祈祷班达亚齐能够尽快恢复生气,他们可以早点回到自己的家园。


第一部 灾难第9节:海啸后的东方式拯救(2)

  亲情的港湾   在一个普遍信仰宗教的国家,宗教也许能帮助人们化解心中的痛苦,抚慰他们的心灵,但住房和食物的不足却依然造成对生者的煎熬。在灾区,人们排着队,等着政府和国际援助的车来,领取食品和水。但是,谁都不知道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   地震与海啸摧毁了班达亚齐许多公路和桥梁,让很多地方变得一片泥泞,救援物资迟迟无法到达让亚齐的许多人感到忧心忡忡。海啸灾难发生后,印尼政府在亚齐当地的1。5万名政府军立刻投入了抢险救灾,印尼总统苏西洛抵达灾区视察并在亚齐带领人们集体祈祷。   短缺很快威胁到米兰达一家。危难中,是阿尤表姨雪中送炭。12月30日,在雅加达前往班达亚齐的飞机上,记者碰到了阿尤以及其家人,他们坚持要和阿尤一起去探望米兰达一家。阿尤曾经问记者:“你要去班达亚齐?不害怕吗?”这个问题,或许出发之前她已经问过自己多次了。阿尤给米兰达一家带去的大米、面食、药品等必需品,让米兰达的大家庭避免了饥饿的困扰。   亚齐贫困人口居多,邻里之间的情况相差无多。许多人选择举家投奔亲戚,仿佛只有那遥远的亲情才能维系整个家庭的希望。灾难期间,这已经成为亚齐自救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米兰达的父亲是警察,在亚齐最动荡的时候,他的许多同事遭遇不幸。尽管充满了害怕与担心,米兰达一家依然坚守家园。但这一次,虽然有亲人的帮助,他们却不得不选择离开。当亚齐的大多数“幸运者”,选择投奔邻近的棉兰之时,米兰达的大家庭却可以暂时寄居在雅加达的表姨家。   在斯里兰卡南部城市唐加勒,失去母亲、失去房屋和一切财产的希斯里兰卡,面对房屋的废墟喃喃地对记者说,现在,兄妹和亲戚是她最大的支持,灾难让这个家族变得更加紧密,现在她的佛经是妈妈微笑的照片,还有她生前曾说过的话,“家人要互相依靠”。毕竟,多少年以来,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都是这样生存下来的。   东方国家往往是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两面。东方社会中,尽管许多东西都已经在现代化了,然而许多人仍然习惯于从自己的大家庭中得到最直接的情感慰藉,特别是经历重大浩劫之后,仿佛非此不足以完成一种属于内心的自我拯救。事实上,东方式的拯救往往是从自己和家庭开始的。     

 


第一部 灾难第10节:海啸后的东方式拯救(3)

  自我的拯救   新年临近之时,泰国普吉岛巴冬海滩附近的邦腊街上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在海水退去后的清点中,巴冬在海啸中死亡的人数很多。但灾难和死亡并未使巴冬一蹶不振。短短几天,号称“普吉岛的芭堤雅”的巴冬已迅速恢复了往日模样。而在这时候,上千具罹难者尸体正静静躺卧在安达曼海沿岸的一座座医院、寺庙里等待认领。   在经过灾难初期的无序之后,各受灾国以举国之力,并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投入救灾,搜救遇难人员、辨认遗体、安置难民、分发食品和饮用水、救治伤病人员、维持秩序等工作相继展开。   36岁的素帕空是一个“嘟嘟”车(泰国特有的由小货车改装的简易载客出租车)司机,家住普吉岛的省会城市普吉镇,每天往返于普吉镇和外国游客云集的巴冬之间,“生意非常好做”。通常他每天能净赚1500到2000泰铢(合人民币约375-500元)。但海啸可能彻底改变这种相对轻松的生存状况。海啸过后的几天里,他每天只能挣到三四百铢。尽管巴冬的许多旅馆、酒吧已在元旦前恢复营业,但素帕空却在担心游客可能无法恢复灾前的水平。   “不过,我还是幸运的,”素帕空微笑道,“我没有被海水冲走,老婆、女儿也都安然无恙,这辆‘嘟嘟’车也没有被海水冲走。”   很难说,50岁的退休小学教师甲荣纳是不是幸运。海浪袭来的时候,他和家人正在路上狂奔。他们的脚步最终被海浪超过。下午4时,甲荣纳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75岁的母亲的尸体。在同一天里他有12位亲人被夺去了生命。   甲荣纳和素帕空一样也是靠游客维持生计,他在海边有一个小酒吧。母亲火化后,甲荣纳开始重建被海啸摧毁的酒吧。泰国政府已向每位遇难者的家庭许诺提供灾后救助金,但甲荣纳在领到第一笔15000泰铢前必须自救,从清理瓦砾开始做起。   29岁的艾丽来自泰北山区,因普吉岛旅游业发达,挣钱机会多,在巴冬定居下来。在这里她遇到英国人彼得,两人3年前结婚,在邦腊街靠近安达曼海的一端开了家小酒吧。尽管酒吧在海啸后只剩了一个空壳,怀有8个月身孕的艾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人活着就好,先生下孩子,再借钱重修酒吧。”巴冬有很多像艾丽和彼得这样从外省甚至是地球另一边来的移民,因为喜欢普吉岛这个“人间天堂”,便留了下来。   即使海啸也赶不走他们。艾丽没有听从家人的劝说返回泰北老家,彼得也坚决不回英国。艾丽指着她的酒吧旁边的房屋废墟说,这是南非人开的餐馆,那是德国人开的潜水用品商店,他们全都打算在巴冬继续待下去。   除了海滩上仍未清理完的垃圾之外,只有为数不多的痕迹还在提醒着那个灾难时刻。那个潜水用品商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