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聚焦南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时。    
    考察站投入建设后,我与队友们搬进了拼装式简易木板房。房内一切都都是简易的,自然无床可言,所有队友均睡地铺。我出外习惯靠边睡眠,便拣了一处靠山墙的铺位。为防止狂风透过墙板缝隙直接吹到我,每天睡前,我都象战场上修筑工事一样,把多余的睡袋堆在头部筑起挡风墙。钻进被窝时又将被子和毛毯重新整理一番,以便让被子等紧紧裹住身子。缩进被窝,再用棉衣盖住头部,只留下一个出气孔。南极的风常常扰得人不得安宁。每当深“夜”,从冰盖方向刮来的狂风怒号不止。开始是听到唰唰唰一阵巨响,这是被风吹起的细砂扑打在房子上。接着便是咚咚咚响声,大风抛起的石块又砸在墙板上。简易房的墙板是空心的,里外层为五合板,中间由瓦楞纸板支撑,小石块打在上面,如同擂动的战鼓咚咚,闹得我们心脏狂跳不止,无所依附。每天早上起来,我们到房外所要干的第一件事,是紧固简易房的每一根锚绳,防止来日夜里强风骤起,房子被吹飞。    
    写新闻稿时,简易房内无桌子可用,迫得我常常要支着双膝爬格子。考察队长郭琨看到了我的不便,出于工作需要,让我和另一位记者搬到有桌子的但还没有组装到钢梁上的集装房里居住。这座红色的集装房自船上卸到中山站工地,一直孤零零地扔在靠近海边的沙滩上。由于箱底下是一堆乱石头,房子略有倾斜。还算不错,房门的朝向是中山站的主楼,要是作180度方位调换,门对着大风狂吹的冰盖,风大时,门都难以推开。如同不少集装箱房一样,里面有桌子也有床,这在国内就已配置好。有了这样的条件,我再也不用天天支起膝盖,又累效率又低地去写稿。所不利的是房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冷得如同广寒宫。我所没有想到的是,大风仍然让我们不得安宁。狂风呼啸的一天夜里,我睡到半夜,忽然觉得房子在摇动,人好象在小船中荡来荡去。开始我以为在做梦,醒后定定神,发现房子确实在摇晃。我判定是房子下面石块出现松动,集装箱底部悬空,才导致问题的出现。集装箱的下风向是小山坡,如果集装箱继续摇晃,底部石头滑动散开,只要达到一定的悬空度,我们的集装箱势必躺倒在山坡上。室内的床也会随之立起,房内一切都会乱了套,还睡什么觉!为了避免房子倒下,我和另一位队友穿好衣服,冲出屋外去解决问题。风又大又冷,我们躬着腰,借着月辉,寻找房屋悬空的地方。找到了,果然有多块石头塌陷。这时,我已冻得牙齿打颤,在附近找了一块近两米长,20多厘米厚木板,准备垫在下面。另一队友单腿跪下,往悬空的地方塞石头。我就势插进木板,看塞不进去,他又找来大块石头往里钉,才垫实了集装箱。    
    第二天,队领导知道我们顶风垫房的行动后,批评我们根本不应出来。说这么大的风很容易把人卷走。集装箱不管倒向那一侧,人在里面都不会发生危险。细心思忖,领导批评是对的,狂风怒吼,喊救命队友们都听不到,真的难有活路。应对考察队员在室外突然遇到狂风,为安全计,各国南极考察站都要在站区拉上几道安全绳,以备风沙弥漫之际有所依附,顺着绳子找回站房。中山站建成后,安全绳肯定会布在站区。在南极,每国的科学考察站都有应对狂风的措施,这是因为它太难以让人忽视。


第三部分 虎鲸戏海豹第16节 考察站房不寻常

    在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南极考察队员要生存要坚持常年科学考察,必须拥有能够依身的站房。可以说,把国内任何建筑模式照搬到南极,都是行不通的,必须构造特殊的站房,才不对会对考察队员构成生命威胁。    
    显然,防风、防雪、防寒,是对南极考察站房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解决防风问题,南极考察站房一般采用高架式,样子颇似南方的竹楼。即把房屋固定在一米多高的钢梁架上,屋下成透空状。大风袭来时,可以从房子的四周疾驰而去,大大减少了房子对风的阻力。如果遇有暴风雪,高架式站房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雪的堆积,雪随风从房下穿过,飞向远方。否则,站房就有被暴风雪掩埋的危险。    
    高架式考察站房固然大大减少了风的阻力,但前提是这房屋的整体结构必须是牢固的,以避免被强风摧跨。中山站的设计抗风能力为每秒50米。相当1.5个台风的风力。为了达到这个设计要求,强化整体结构,施工时先要打好基础。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根据柱桩安排,先挖数排约80厘米深、100厘米宽见方的基坑,然后浇灌钢筋混凝土基础。同时在各个基础上面平置一块厚钢板,让它与混凝土基础凝结在一起。每栋房的基坑多达几百个,经测绘,浇灌好的基墩必须在同一水平上,以便为上面放置钢架提供条件。钢件柱桩基部为十字形钢板,一旦将其焊在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平置的钢板上,柱桩便会格外牢固地直立基础之上。钢架是套管的,可以伸缩,适于调节高度或长度。钢架预置完毕,就可以往上面拼装集装箱房了。钢架与集装箱之间又会有预设的大量螺栓加以固定。于是,整体结构很强的考察站房形成了。站房下面的钢架均为低合金钢,它的优点是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扭曲,遇到过度寒冷又不会变脆,可以大大提高站房的安全系数。中山站的建设事实证明,它的设计和站房部件制作均是比较优秀的。如果说不足的话,那就是从国内运往南极的用于混凝土浇灌的300吨砂子。在这个问题上工程人员失算了,缘是南极拉斯曼丘陵的砂子灰分比从国内运去的还少,质量更优。    
    南极考察站建筑采用高架式,属于惯常的建筑模式。也有的国家南极考察站采用特别建筑,如前苏联的进步一站则为落地式建筑。他们敢于这样做,是利用了地形。站后是隆起的南极大陆冰盖和山岩,具有挡风作用。暴风雪出现时,气流又恰到好处地越过站区,有效地防止了雪的堆积。靠近中山站临海的进步二站,其站房形制同中山站无异,同样是高架式。地处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澳大利亚劳基地又别出心裁地采用苹果型建筑。轻质低矮的玻璃钢站房,不仅易于用直升机把它搬迁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且截球般的形状大大减少了风的阻力。    
    在考察站防寒上,工程技术人员也作了不少努力。如考察站的墙体是由两面薄钢片夹以硬质聚质氨泡沫塑料制成。这种墙体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压作用,更为值得称道的是,还拥有非常良好的保温作用。倘若南极考察站所用的墙体材料是导热系数大的水泥预制板,抑或是砖墙,那会使室内的温度很快散掉。测试表明,24厘米厚的砖墙热阻值为0.05左右。而薄钢片夹以硬质聚质氨泡沫塑料墙体,虽然厚度仅为12厘米,热阻值却上升到0.2。有关工程技人员告诉我,冰箱所用的墙体材料,也是薄钢片夹以硬质聚质氨泡沫塑料,只不过厚度薄些罢了。    
    站房的窗子也作了防寒处理。在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严冬,窗子上往往会凝结厚厚的冰霜。这一现象的出现,既表明了热的大量散失,也有碍对室外的观察。南极考察站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密封的窗子为内外两层,抽除空气,里面成了真空,使冷与热失去了传递介质,既阻止了热的散发速度,窗子又始终是透明的。    
    集装箱房与底部钢架的连结需要用大量的螺栓加固。如果这些螺栓皆为钢质的,螺栓必会成为向外导热向内导冷的“冷桥”。为了解决“冷桥”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选用不良导体聚砜塑料做螺栓。千万别小看它,试验表明,一个手指粗的聚砜塑料螺栓,可以经受住750公斤的拉力。    
    当然,解决防寒问题,首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热能供应系统。南极供暖主要是靠柴油机发电。中山站建站之初,就拥有两部大马力高效率的柴油发电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柴油做为考察站的能源基础,既用于保暖、做饭,照明,又是科研仪器常年运转的保证。有一个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即没有石油供应,南极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将终结。我国过去的“极地”号船,现在的“雪龙”号船,基本在每年极昼之际都要航行一次南极,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开展科学考察,二是更换越冬考察人员,三是运去油料保证考察站正常运转。对于中国南极中山站而言,每次航行只要不受拉斯曼丘陵陆缘冰的严重影响,略为顺利地把油料输到站区储油罐里,就等于大功告成。然而受冰情的影响,顺利的时候很少,遇到劣势,船员们会食宿不安。在南极冰区航行,具有破冰性能的“雪龙”号船,虽然比“极地”号抗冰船更有行动的自由,也只是相对而言。遇有厚厚的冰原,“雪龙”号同样是无奈的。    
    防火,对于南极考察站更是重要,澳大利亚凯西站的一座站房、前苏联的东方站,都曾遭到大火的洗劫。有的南极考察队员指出,南极考察站不失火则罢,一旦失火就难以扑灭。这话并不夸张。此地过度的干燥,是南极发生火灾难以扑灭的重要原因。南极干燥到何种程度呢?一次,一位外国考察队员在野外拾到一盒火柴,拿起一看,原来是20世纪初南极考察队员丢下的。试擦一根,火柴居然被引燃了。南极之所以干燥,是因为寒冷的冰雪没有蒸发的条件。考虑到防火,工程技术人员对我国南极考察站室内材料作了防火处理。如考察站的内隔板,采用防火性能好石膏板。地板用的是木质刨花板。这种刨花板用火柴是引燃不了的。即便用更强的火焰去点,它也不会燃烧,充其量炭化。


第四部分 从“极地”到“雪龙”第17节 从“极地”到“雪龙”

    现在中国极地科学探险队不管是远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