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如此。但是战争已不再象二十世纪初期几十年那种的你死我活的毁灭性斗争,而是交战双
方之间的目标有限的交锋,因为双方都没有能力打败对方,也没有打仗的物质原因,更没有
任何真正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这并不是说,不论战争方式也好,对战争的态度也好,已不是
那么残酷,或者比较侠义一些了。不是那样,相反,在所有三国之中,战争歇斯底里是长期
持续、普遍存在的,象强奸、抢劫、杀戮儿童、奴役人民、对战俘进行报复,甚至烧死活
埋,这样的事情都被视为家常便饭,若是我方而不是敌方所为,则更被认为为国尽忠,为民
立功。但在实际上,战争影响所及只有少量的人,大多是有高度训练的专家,相对地来说,
造成的伤亡较少。若有战争发生,一般都在遥远的边界,确切的地点一般人只能猜测而已,
或者在守卫海道战略要冲的水上浮动堡垒附近。在文明的中心,战争的意义不过是消费品长
期发生短缺.偶而掉下一颗火箭弹,造成几十人死亡,如此而已。事实上,战争已经改变了
性质。确切地说,进行战争的原因的重要性次序已经改变。有些战争动机在二十世纪初期的
几次大战中已经存在,只是程度较小,如今却占了支配的地位,得到有意识的承认和实行。
要了解目前的战争——尽管每隔几年友敌关系总要发生变化,但战争还是那场战争——
的性质,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打不出一个结局来的。三个超级国家中的任何一
国都不可能被任何两国的联盟所绝对打败。它们都势均力敌,天堑一般的防御条件不可逾
越。欧亚国的屏障是大片陆地,大洋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东亚国是居民的多产勤劳。其
次,从物质意义上来说,已不再有打仗的动机。由于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与消费互
相配合,争夺市场原来是以前战争的主要原因,现在已告结束,争夺原料也不再是生死攸关
的事。
反正这三个超级国家幅员都很广大,凡是所需资源几乎都可以在本国疆界之内获得。如
果战争还有什么直接经济目的的话,那就是争夺劳动力了。在三个超级国家之间,大体上有
一块四方形的地区,以丹吉尔、布拉柴维尔、达尔文港和香港为四个角,在这个地区里人口
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这个地区从来没有长期属于任何一国。就是为了争夺这人口稠密的
地区和北极的冰雪地带,三个大国不断地在角逐。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大国曾经控制过这个
争夺地区的全部。其中部分地区曾经不断易手,所以造成友敌关系不断的改变,就是因为这
样就有机会可以靠突然叛卖而争夺到一块地方。
这些争夺地区都有宝贵的矿藏,其中有些地方还生产重要的植物产品,例如橡胶,这在
寒冷地带必须用成本较大的方法来人工合成。但是主要是这些地方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
储备。不论哪一大国控制了赤道非洲,或者中东国家,或者南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亚群岛,手
头也就掌握了几十亿报酬低廉、工作辛苦的苦力。这些地区的居民多多少少已经毫不掩饰地
沦为奴隶,不断地在征服者中间换手,当作煤或石油一样使用,为的是要生产更多的军备,
占领更多的领土,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再生产更多的军备,占领更多的领土,控制更多的劳
动力,如此周而复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下去,永无休止。应该指出,战争从来没有真正
超出争夺地区的边缘。欧亚国的边界在刚果河盆地与地中海北岸之间伸缩,印度洋和太平洋
的岛屿则不断被大洋国或东亚国轮流占领。在蒙古,欧亚国和东亚国的分界线从来没有稳定
过。在北极周围,三大国都声称拥有广大领土,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杳无人烟,未经勘探。不
过力量对比却一直总保持大致上的平衡,每个超级国家的心脏地带一直总没有人侵犯过。此
外,赤道一带被剥削人民的劳动力,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并非真正不可或缺。他们对世界财
富并不增添什么,因为不论他们生产什么东西,都用于战争目的,而进行战争的目的总是争
取能够处在一个较有利的地位以便进行另一场战争。这些奴隶人口的劳动力可以增快那场延
续不断的战争的速率。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世界社会的结构,以及维持这种结构的方
法,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同。
现代战争的重要目的(按照双重思想的原则,核心党里的指导智囊是既承认又不承认的)
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自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工业社会中就潜
伏着如何处理剩余消费品的问题。在目前,很少人连饭也吃不饱,这个问题显然并不迫切,
即使没有人为的破坏在进行,这个问题可能也不会迫切。今天的世界同1914年以前相比,
是个贫瘠的、饥饿的、败破的地方,如果同那个时代的人所展望的未来世界相比,更其是如
此。在二十世纪初期,凡是有文化的人的心目中,几乎莫不认为未来社会令人难以相信的富
裕、悠闲,秩序井然、效率很高——这是一个由玻璃、钢筋、洁白的混凝土构成的晶莹夺目
的世界。科学技术当时正在神速发展,一般人很自然地认为以后也会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但
是后来却没有如此,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不断的战争造成了贫困,一部分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
步要依靠根据经验的思维习惯,而在一个严格管制的社会里,这种习惯是不能存在的。总的
来说,今天的世界比五十年前原始。有些落后地区固然有了进步,不少技术——多少总是与
战争和警察侦探活动有关——有了发展,但大部分试验和发明都停顿下来,五十年代原子战
争所造成的破坏从来没有完全复原。尽管如此,机器所固有的危险仍旧存在。从机器问世之
日起,凡是有识之士无不清楚,人类就不再需要从事辛劳的体力劳动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
也不再需要人与人之间保持不平等了。如果当初有意识地把机器用于这个目的,什么饥饿、
过度的劳动、污秽、文盲、疾病都可以在几代之内一扫而空。事实上,在十九世纪末叶和二
十世纪初叶相交之间的大约五十年里,机器虽然没有用于这样的目的,但是由于某种自动的
过程,所生产的财富有时候不得不分配掉,客观上确实大大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
但同样清楚的是,财富的全面增长有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毁灭——等级社会的威胁。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时间短、
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电冰箱,私人有汽车甚至飞机,那么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许会
早已消失了。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没有疑问,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从个人
财物和奢侈品来说,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权力仍留在少数特权阶层人物的手中。
但是实际上这种社会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
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
迟早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从长期来看,等级社
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二十世纪初期有些思想家梦想恢复到过去的农业社
会,那不是实际的解决办法。那同机械化的趋势相冲突,而后一个趋势在整个世界里都已几
乎带有本能性质了,何况,任何国家要是工业落后,军事上就会束手无策,必然会被比较先
进的敌国所直接或间接控制。
用限制生产来保持群众贫困,也不是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在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大
概在1920年到1940年之间曾经大规模这么做过。许多国家听任经济停滞,土地休耕,资本
设备不增,大批人口不给工作而由国家救济,保持半死半活。但这也造成军事上的孱弱,由
于它所造成的贫困并无必要,必然会引起反对。因此问题是,如何维持经济的轮子继续转动
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物品必须生产,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
一点的唯一办法是不断打仗。
战争的基本行为就是毁灭,不一定是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的劳动产品。有些物
资原来会使得群众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从长期来说,也会使得他们太聪明了,战争就是要
把这些物资打得粉碎,化为轻烟,沉入海底。战争武器即使没有实际消耗掉,但继续制造它
们,仍是一方面消耗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产消费品的方便办法。例如水上浮动堡垒所耗
劳动力可以制造好几百艘货轮。最后因为陈旧而把它拆卸成为废料,这对无论谁都没有物质
上的好处,但为了建造新的水上浮动堡垒,却又要化大量劳动力。原则上,战争计划总是以
在满足了本国人口最低需要后把可能剩余的物资耗尽为度。实际上,对于本国人口的需要,
估计总是过低,结果就造成生活必需品有一半长期短缺;但这被认为是个有利条件。甚至对
受到优待的一些阶层,也有意把他们保持在艰苦的边缘上徘徊,其所以采取这一方针,是因
为在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小小的特权就能够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扩大各个阶层间的差别。按
二十世纪初期的标准来看,甚至核心党内人物的生活条件,也是够艰苦朴素的。但是,他所
享有的少数奢侈条件——设备完善的宽敞住处、料子较好的衣著、质量较好的饮食烟酒、两
三个仆人、私人汽车或直升飞机——使他所处境况与外围党员迥然不同,而外围党员同我们
称为“无产者”的下层群众相比,又处在类似的有利地位。整个社会的气氛就是一个围城的
气氛,谁有一块马肉就显出了贫富的差异。同时,因在打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