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学考察人员测量了地震断层线的角度,断层线倾向为45度,倾角为70度。原来,长海和五花海之间通过断层相互连接着。五花海的湖底泉水也就通过地下断层从长海流入。在对五花海的水质进行分析时发现石灰浓度是长海的20倍。原来长海流入五花海的水在经过石灰岩岩脉时,使水中带入了大量的石灰钙华物质。这些含有钙华物质的白色砂粒就像是热带珊瑚海中的沙子一样堆积着。这里的藻类也因为受到了钙华物质的影响而变成白色。
从五花海流出的含有丰富钙华物质的水,在下游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钙华景观。在五花海下游1公里多的地方是“诺日朗瀑布”,它宽32米,高25米。九寨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边缘,由于地震而引起的断层所造成的巨大落差,是诺日朗瀑布的主要特点。水中的钙华物质在瀑布顶部迅速地堆积起来,形成了堤坝,逐渐地在堤坝后形成了一汪湖泊。然后,一层又一层,由断层所造成的瀑布和湖水就这样产生了,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了九寨沟阶梯状般的美丽景观。
九寨沟山谷海拔从1000多米一直到近5000米,气候跨越了温带到亚寒带。由于山谷险峻,所以在这里有很多古代的动物以及植物原种得以保留下来。在这里,珍贵的药材多达100多种。
九寨沟的海子与海子之间,是飞瀑和溪流。好些树林就长在溪流中。树倒了,倒在水里好多年,上面铺满了钙华和藻类,水中的鱼也以这些密集的树枝作为嬉戏和觅食之所,而这些树一点没有腐烂的迹象。
位于五花海下游5公里处的“卧龙海”,曾经也有生长着钙华的堤坝,但由于下游的瀑布逐渐扩大,堤坝沉入了湖底。在九寨沟谷地最下游的是长达两公里的“芦苇海”,这里是淤泥集中的沼泽地带,浅滩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石灰物质在这里被过滤并沉积下来。
九寨沟,正是具有了这样独特的由钙华所形成的美丽湖泊和瀑布群,才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在1997年被评为了世界的生物圈保护区。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第六集《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04年7月24日,《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市隆重召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来到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共同探讨5000年以前中华文明的起源之谜。
5000年以前,中国、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几乎同时进入文明社会。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可是,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知道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
1986年7月24日,新华社发出电讯: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家根据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断,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带给人们哪些思索和启示呢?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过去,人们普遍这样认为:中华文明从黄河的摇篮里孕育出来,然后,再传播到华夏各地。这种观念,似乎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定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
苏秉琦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重大问题上,以往过分夸大中原的作用,忽视了北方的古文化。他指出,过去把黄河流域,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凝聚作用的熔炉。
以往,人们把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和金属铜的发明,这三大要素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而红山文化,则赋予了文明起源以新的内涵,它使人们注意到,礼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点。
专家和学者们认为,从红山文化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结构、布局以及玉葬之礼反映出,礼制,在5000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种坛、庙、冢三合一的布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而这两者的吻合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
过去,人们把中国古代史看做是长城以南的事情,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突然醒悟:两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这就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遮住了人们的视野。历史上,中国人列祖列宗的活动范围并不是以长城作为界限。
李济呼吁:我们以研究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红山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西辽河流域、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严文明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他认为,红山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良传统,此外,就是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严文明:“红山文化处的这个地方啊,它在西南,跟仰韶文化是接壤的,在东南,是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接壤的。然后它北面呢,又跟这个,其他的新石器,以这个采集或者是狩猎,以这个为主要经济的文化,它又有相当的交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呢,它就是整个中国的东北的,一个新石器文化的核心。
距今五六千年间,发源于关中盆地、仰韶文化的一个支系,与发源于河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他们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了。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坛、庙、冢就是他们相遇之后,迸发出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
考古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
伴随着中原发达的农耕生产技术的传入,使红山的农业如虎添翼,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学者们认为,人口的显著增长,也为红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当时红山文化区域到底有多少人口,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不过,考古学家们还是从敖汉旗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资料中,为我们了解红山文化规模之间的比较,聚落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从红山文化聚落看当时的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实证。
从规模看,小型的红山聚落面积一般是4000到5000平方米,中型的约三万到十万平方米左右,大型的红山聚落约为二至三平方公里。由此,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时期,不仅仅是积石冢有了不同的等级,红山人的居住点也有着大中小之分,这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层和进化的现象。
崇龙尚玉、建造了大型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的红山人,在5000年前有没有创造出文字呢?这个问题,让考古工作者踏破铁鞋,苦苦寻觅,而没有踪迹。 直到2001的夏天,才在赤峰市敖汉旗的红山文化草帽山遗址,发掘出了刻着文字符号的陶片。
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这样一支跨进了文明之门的人群,在距今5000年左右,忽然衰落和湮没无声。红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南沟村的石棚山上,考古工作者在一处属于后红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群中,发现了一个周身刻有七个原始文字符号的陶罐。
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符号,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天降陨石、爆发山洪、雪崩或者是样子奇特的怪鸟儿突然飞临大地。有人根据这些符号推测,红山文化晚期,这里的气候变得异常恶劣。
王巍认为,造成红山文化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因为在距离今天5000年左右,正是大理冰期之后的一个寒冷期。而寒冷期到来之时,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牧交接的地带,也就是红山人所在的地区。
王巍:“因为我们知道,距今五千五到五千,五千二三百年到五千年左右吧,在全世界相当广阔的范围内,有一个这个气候的变化,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学术界管它叫降温事件。实际上不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时期,降温的时期,这个时期呢,这个温度降低,就可能是不是对当地的这种,农业啊,产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大家都知道,农业,当时尤其是史前的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如果气候的这种,比较大的变化,可能对当时的农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有的学者,从红山人崇拜龙的习俗分析,在红山文化晚期,这里的气候除了变冷以外,还受到了严重的旱灾的威胁。
对此,邵国田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红山文化晚期发生的崇拜危机,才真正导致了红山文化的衰落。
邵国田:“2001的时候,我们在清理,这个草帽山,这个积石冢和祭坛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在在博物馆呢,已经,当时清理的四个这个,四个这个女神的头像,但是每一件女神像都打碎了,尤其像现在我们戴冠的那个女神像吧,她是(被)打碎以后,把这个个冠,扔到一边,把这个脸部呢,又埋在一块,好像当时人埋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