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元的不断升值,到1985年9月的5国金融首脑会议,决定对美元汇价实
行联合干预,美元对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开始连续大幅度下跌。1987年
2月西方5国财长再度举行会议,商议共同采取行动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
但美元汇率只是在短时的相对稳定之后又重新下跌。再次是股市的暴涨暴
跌。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同时,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行市不
断上升,如1982年8月以后纽约股市出现了异常的繁荣,到1987年8月25
日,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比1982年8月11日最低点上升了2。5倍。
随后出现波动,在10月份的前两周不断下降,到10月19日(星期一)一
天内就下跌了22。 6%,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暴跌纪录。随后迅速波
及世界各地金融市场,酿成一股巨大的股市暴跌风潮。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极大地影响各国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反映着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
性。
(2)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出现缓慢而不稳局面的原因,在于各
国内部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在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摆脱
了滞胀状态,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在各国经济内部,
最严重的结构性困难是巨额财政赤字所形成的债务经济日趋发展。财政赤字
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结
果。80年代以来财政赤字继续扩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统计》的资
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7国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87年平均
达到2。5%。这一时期美国的财政赤字增长超过战后以往各个时期。1982年
其财政赤字突破1000亿美元,1985年突破2000亿美元,到80年代末90年
代初已逼近3000亿美元大关。从而严重地制约着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日本同美国一样虽然采取了削减财政赤字的措施,但累积公债余额占国民生
①
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是逐年增加的。 西欧一些国家政府积欠的国债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更远在美、日之上,例如意大利这一比重许多年份都在 11
%以上。在西欧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德国,在实现统一后财政支出大幅增
长,以致不得不实行高利率政策。这种结构性困难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
显而易见的。
其次,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而不稳定的原因,是国际经济关
① 参见日本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1988 年4 月号。
… Page 39…
系的进一步变化对其经济发展不利。这些因素主要是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收支失衡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前者明显表现为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日本、德国等的巨额顺差。1986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
1980年的253亿美元增加到1700亿美元,直到1993年这一逆差还高达1360
亿美元。日本以出口增长带动的贸易收支盈余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对
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在80年代的前5年内顺差就扩大了4倍。使日美贸
易摩擦激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长速度减慢,市场问
题尖锐,也直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
经济困境,债务危机、粮食危机接连爆发,它们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
一步拉大。例如,1980—1990年,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
②
生产总值的差距,从39。5倍扩大到54。6倍。作为发达国家能源、原材料
的主要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以及重要的投资场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
化,不能不影响和制约着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此外,80年代末90年
代初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有不利影
响。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已逐步被多极
格局所取代。这种情况对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军事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和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与军事工业有关的企业和地区失业率的增长。对
这些企业的调整和转产尚需时日。并且西欧各国的失业率原来就一直居高不
①
下,1993年的平均失业率已高达11%,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更增加了它的
困难。
(3)经济调整与调整时期各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70年代的滞胀和80年代内外部所面临的各种结构性问题,迫使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求克服困难,并借以提
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的。其调整大体上沿两条途径进行。一条途径是投入资金和人力,迅速加快
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在西方7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已在1/3以
②
上,其中最高的美国已达40%,最低的加拿大也达到了23%。另一途径是
将一些传统产业,相对衰落的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许多发达国家甩
掉了产业结构落后的沉重包袱,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在客观上
推动了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
② 参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① 《世界经济》,1993 年第3 期。
② 参见'苏联'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85 年8 月。
… Page 40…
了调整。其调整的基本内容都是试图转换经济理论,改变国家经济干预的内
容和侧重点。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障
碍,使不少国家转向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普遍实行减税,减少
货币供应量,减少政府干预和实行私有化等。在金融政策方面,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政策调整是以制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实行紧缩银根的做法,
收到一定成效。在财政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实行紧缩财政开支,以减少甚至
消灭财政赤字,但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调整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各有特点。仍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①
的美国,这一时期实行里根经济政策,通过货币紧缩和高汇率、高利率控
制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从1980年的13。5%下降到1986年的1。1%,
随后虽有回升,但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1983—1988年的消费物价
上涨率年平均为3。5%。同时,美国政府依然靠扩大财政赤字和实行信用膨
胀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从而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回升,并实现了年平均
3。9%的经济增长(1983—1988年)。美国因而摆脱了滞胀困境。但是,里
根政策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严重后果。据统
计,里根两届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为16673亿美元,是前历届总统累计预算
②
赤字的1。8倍。 外贸赤字1988年为1373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2。9%。巨大的双赤字酿成严重的债务经济,不仅使美国在1985年由债权国
沦为最大的债务国,而且时至今日始终是影响美国经济摆脱低速而不稳定局
面的主要因素。
日本在这一时期里经济波动较大。1982年以来,日本经济先是继续以高
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伴随长期资本输出
的急剧扩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日本确立起资产大国和债权大国的地
位。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 1982
—1987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
在西方7国中的排列,由1980年的第6位跃升为首位。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的进一步加强,使日本工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在
①
1985年超过了西德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贸易收支顺差的扩大,1983
年起日本成为长期资本输出国,1984年日本年度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居世界6
②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首位。1987年底和1988年底,日本的国民资产和对外净
资产额已居世界第1位。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股票和房地产热不断
① 里根上台后,在1981 年2 月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开支(不包括军费)和
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