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开放国内市场为内容,日美贸易再度爆发新的冲突。
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货币关系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日益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摩擦冲突的重要场所。各经济力量中心在国际货币
金融领域里的摩擦冲突,也是以其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为背景的。二次大战
结束前的1944年,美国在其实力基础上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西
方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被置于中心货币的地位。但在经历了50年代美元地位的全盛时期之后,
随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导
致美元地位的不稳。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发生在1960年,是由美国国际收
支连年逆差,对外短期债务剧增,其债务总额超过国内黄金储备引起的。到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
元汇价暴跌,西方世界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国货币的风潮。8
月,美国被迫宣布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12月,在各国货币汇率调整中,美
国被迫同意将美元正式贬值7。89%。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在美元
① 前引李琮主编: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册)第141 页。
… Page 44…
危机仍未停止的情况下,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完全丧失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实行浮
动汇率制后,许多国家的货币仍是与美元挂钩实行浮动的。80年代国际货币
金融体系仍表现出以美元汇率剧烈变化等为主要现象的动荡不定。各国围绕
汇率变动所产生的矛盾和争斗,主要集中在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几种最重
要的货币上,也就是说集中在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上。伴随美元地位
的相对下降,是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元危机爆发后,在欧共
体成员国的努力下,1979年3月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内容包括设立“欧
①
洲货币单位”;调整联合的浮动汇率制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各国虽
有矛盾,但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在欧洲逐步建立起一个货币稳定区。
并且在80年代后半期提出目标开始,向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中央银行的
方向迈进。日本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是随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
在国际领域里的广泛活动,以及80年代资本输出的迅速增长得到加强的。
由于近年来的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上涨,作为多样化的国际储备
资产,日元的份量在逐步加重。因此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倾向加强的因
素之一。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
关系方面矛盾、斗争和抗衡的必然结果。
发达国家间在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和冲突,是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以
及相互间的对外投资增长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通过各国的跨国公司活动进
②
行的。 而生产领域的激烈争夺,实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在现代经济
发展中,生产的增长、经济实力的提高,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
水平。为在未来的竞争与较量中取胜,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投入大量资
金,全力推进本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围绕科技发展方面的竞争是沿着两个
方向展开的。一个方向是,把已有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新产
品占领市场;另一个方向是,把握未来将有重大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
力量组织科研,以求尽早取得成果。美国是西方国家中较早意识到科技竞争
重要性的国家。战后政府始终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实施积极的扶植开发
政策,加上大批外国科学家的流入,使美国在科技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在
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中,美国率先建成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
激光、高分子材料等新兴工业部门。其基础理论和尖端科研项目往往由政府
出面进行组织和投资。战后,美国整个科研投资始终占资本主义世界第一
①
位。1990年其投资额为联邦德国的5。5倍,日本的2。5倍。 发展科技的努
力,使美国在这一领域保持了总体领先的地位。日本是西方国家中在科技竞
争方面后来居上的国家。就工业技术而言,战后初期日本比欧美国家落后近
① 即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联合浮动。
②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将在第六章中展开。
① 联邦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
… Page 45…
20年,新兴产业几乎完全是空白。日本以技术引进入手,在引进的基础上进
行开发,经过50年代引进,60年代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性开发,大大
缩短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80年代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主张,并加强
对科研的投资,其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80年代中期开始超过了
美国和联邦德国。目前在电子、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西欧国家为克服其在战后新技术革命中进步相对缓慢的不利因素,通过
联合的手段进行科技竞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一些国家多次合作,
联合开发太空、试制和发射大功率的“阿丽亚娜”火箭,法、德、英、意、
比等国达成协议,共同制造和利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西欧国家提出的“尤里卡计划”,它包括欧洲的计算机计划、生物工程计
划、新材料计划、自动装置计划和通讯联络计划及其计划实施的具体步骤。
计划由法国总统密特朗倡导,得到17个西欧国家的响应,以此反映出西欧
国家在科技竞争方面的基本态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间的这种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争夺和较量将长期继续,抢占科技制高点的
斗争将更趋激烈。
6。战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发展
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行和发展的。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和调控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
济调控并不是战后才有的,但战后以来的宏观调控却具有与战前明显不同的
时代特点,具有新的发展。正是这种发展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
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1)当代西方经济的历史特征
①战后西方经济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时期。当代资本主义
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50年代开始的这一资本主义发展新时期,也是
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
段后,某种形式的国家垄断即已产生。它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对垄断组
织的国家干预。到20世纪20年代末,国家垄断已有初步发展,国家开始通
过经济立法等制度干预经济生活,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军事国
家垄断经济。30年代的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使以凯恩斯主义为
理论,以罗斯福新政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但这
时的国家干预和调节还只是为对付危机和适应战争需要而进行的,是一种临
时性的政策手段。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情况出现了变化。首先,美国等西方国
家面对着一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同时,新的科技革
命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私人垄断形式远远适应不了,只有国家出面对基
础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大量投资,国家对内部再生产环节和外部国际经济关
系进行干预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才能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垄断
… Page 46…
和国家调节普遍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从而
推动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家调节。如前所述,国家垄断
是在私人垄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私人垄断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经济的
一种调控。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生产过程中
的资源配置,都是通过市场竞争加以调整和实现的。正如对自由竞争时期的
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详尽研究的恩格斯曾经指出的,“竞争制度是一架精巧
①
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发生无意识的协调作用”。 自由竞争
推动着那一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强大的社会生
产力。但同时也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经济的混乱和危
机。私人垄断组织就是在 19世纪连绵不断的经济危机过后出现的。虽然垄
断资本就其本性来说是要通过对市场的争夺攫取垄断利润,但它们在从事垄
断活动时,都程度不同地对内部的企业生产过程和外部的市场竞争进行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