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改革。调整和改革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
括财政、金融、货币、外贸等领域的改革,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
革,在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对发展战略重新进行审视。尽管各国
和各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调整改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改革的基本方
向和改革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首先实行经济政策调整。调整分
为两个阶段,即80年代前半期先由扩张性政策转向紧缩性政策,虽然国际
收支状况有所缓解,但更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萎缩。因此80年代后半期开始,
许多国家探索实施以推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为基础,改善财政金融状况和平衡
国际收支,这一协调发展政策。其次,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针对发展中
国家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状况而进行的调整。内容包括采取积极措施扶植农业
发展;改造单一结构,推进生产多样化;以及为改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而促
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再次,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经济,
其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仍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为使本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
济的要求相适应,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形式。改革是围
绕两个方面进行的,即鼓励私人投资、扶植私人企业的发展和采取不同途径
改造国营企业,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后者包括改革国营部门的管
理体制,建立国家参股制企业和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目前改革仍在进行
中。由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它关系到人类的未
来,所以这一调整改革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对结构性失衡的调整不
是短期所能奏效的,而且许多国家的改革道路还在探索中。
2。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拉美国家资源丰富,地域广大,在第三世界中较早走上工业化发展道
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曾一路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展战
略方面的某些问题,形成许多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难,以至在80年代外部
环境变化条件下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随后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与改
革时期。
(1)拉美经济发展的独特历史环境
… Page 56…
拉美主要国家地矿资源丰富,拥有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原料和多种动力
资源。同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多样,适宜农、林、渔业等农业的综合发
展。由于拉美天然具有的这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从而成为历史上殖民者
最早剥削和掠夺的主要地区之一。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
殖民者入侵拉美,到19世纪上半期这一地区主要国家宣告独立为止的300
多年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是掠夺这里的贵金属和矿产资源,继
而通过建立封建庄园,发展出口作物,掠夺拉美丰富的农业资源。这对拉美
经济的早期发展造成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但大规模的殖民开发活动也在客
观上对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殖民者对经济
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其次,殖民地贸易
和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推动了拉美国家国内市场的形成及开始了拉美对外
贸易的发展历史。
拉美国家是欧洲殖民体系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早在19世纪前半期
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七国就先后宣布独立,比亚非
国家更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拉美民族经济的真正起步和发展还
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特别是两次大战中发展较快。受殖民主义的
严重束缚,拉美独立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虽然殖民地时期拉美的商品经济
有所发展,但那不是以其内部的发展为动力的。独立后,在其原有的经济制
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的基础上,西方世界不断加紧对拉美的商品输出和资
本输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势力,英、美资本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
虽然拉美的民族工业19世纪末开始萌芽,但外国资本使拉美国家依然是其
单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和工业设备的进口国。甚至到本世纪30年代
初还将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操纵手中。两次大战使拉美的民族经济发展
有了转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和减少了对拉
美的商品输出,使拉美的民族工业得以较快的发展。二次大战结束后的1947
年,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值比1938年增长了1/3至1/2。整个拉美地区的对外
①
贸易出口额也从1937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1947年的63。9亿美元。同时,
由于拉美地区远离欧亚战场,得以免于战争的破坏,而在战后直接进入普遍
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相比之下,拉美国家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处
在一个较高的经济发展起点上。独立之后到二次大战结束的曲折经历,为当
代拉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
(2)以长期的内向型发展为主的拉美经济
战后以来40年,拉美各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
而这一基本特点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①踏上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国内外条件。首先,独立后拉美的主要经
济部门长期为外国垄断资本把握,严重的单一经济结构造成其经济对外部市
① 参见:三联书店出版:《1953 年世界经济统计资料汇编》。
… Page 57…
场的严重依赖性。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对拉美的
农、矿产品需求急剧减少,导致拉美国家年平均出口额从50亿美元骤减为
15亿美元。同时,世界经济的萧条也使拉美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产品进口受
到限制。外部冲击使这一地区的国内生产陷入严重的混乱和破产局面。因此
为应付危机、恢复生产的需要,使这些处于民族经济起步阶段的拉美国家不
得不对已有的资源重新进行配置,集中力量逐步生产那些依赖进口的产品,
并逐渐把产品的销售转向国内市场。其次,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迟迟不
能独立,且经济结构畸型落后的惨痛经历,使拉美国家下决心通过工业化和
经济现代化实现经济自立。再次,拉美主要国家普遍具有的资源和内部市场
条件,也为这一地区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加之在40年代
末开始逐步形成的拉美“发展主义”思潮的理论影响,拉美国家在这条道路
上越走越远。
②内向型经济发展进程及其主要内容。拉美国家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是
在国家对经济发挥更多干预作用条件下,以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为
主,同时涉及农业、能源以及对外关系发展的经济综合发展过程。
拉美国家内向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积极推行进口替代工业战略,
加速实现工业化。到70年代末期为止这方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发
展程度不断深化。第一,本世纪30—40年代,以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为
代表的进口替代工业的起步时期。在国家的经济计划及税收、贷款和外资管
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引导下,这一时期拉美主要国家广泛建立起皮革、成
衣、制鞋等轻工企业。发展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以取代原有商品的进口。各国
经济发展较快,如据联合国的资料,阿根廷的工业消费品自给率在1945年
①
已达97。4%。同时,各国开始创办少量的钢铁、石油工业。第二,50年代
起自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普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时期。国家利用日臻完
备的政策手段对进口替代工业实施贸易保护,同时为加速工业化的实现将迅
速积累的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发展部门,并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垄断重要部门
的生产经营。结果1960年,拉美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亿美元,工业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7%。尤其是制造业成为迅速发展的部门,它在
拉美全地区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9%上升到1969年的
②
20。7%。这一时期拉美国家基本完成了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但各个国
家进口替代工业的步伐并不一致。先行发展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国在
完成消费品进口替代后首先进入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代;哥伦比亚
等中等规模的国家是在60年代末进入这一发展过程的,其他中美国家时间
更晚。这一时期,由于各国对仍然是主要经济部门的农业采取了促进和推动
政策,与进口替代工业相应的出口农业得到了发展,全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
① 联合国:《阿根廷的经济发展》,第27 页。
② 苏振兴、徐文渊主编:《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大出版社,第13 页。
… Page 58…
增长率达到了3。5%。第三,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战略的局部调整和进口
替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消费品进口虽然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