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58…
增长率达到了3。5%。第三,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战略的局部调整和进口
替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消费品进口虽然减少,
但机器设备等的进口却在增长,由于后者价格上涨导致拉美国家对外贸易和
国际收支的连续逆差。同时,在贸易保护措施下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工业,
其产品成本较高,难于打入国际市场。并且由于这些工业部门多是资本技术
密集型企业而难于扩大就业。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调整措施,主要
是在实行进口替代的同时,采取促进出口和实施出口多样化政策。例如,巴
西开始注意选择在国内外都有广阔市场的汽车、电子、电器和飞机制造作为
新的重点发展部门。墨西哥等国开始注意能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哥伦
比亚等国的非传统产品出口开始超过传统产品。拉美国家经济进一步高速发
展。到70年代中期一般机器设备已能基本自给。
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迅速提高了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有力地促进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拉美国家的民族经
济实力。如1980年拉美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占物质部门生产总值的56%,制
造业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
开始向多样化发展,食品加工、纺织等轻工业和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先
后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已基本建成门类比较齐
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化的进展加强了拉美国家的经济自主程度。国内市
场不断扩大,出口能力迅速增加。1959—1980年,巴西的国内商品零售额增
加了6倍。70年代中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已能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
电机、电子通讯设备等重要制造业产品。进口替代工业化推动这些国家跨入
新兴工业国的行列。使拉美成为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发展的困境与问题,调整中的探索
持续的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拉美经济发展上的许多
弱点。如在过度保护条件下成长的工业企业缺乏自立和竞争意识,长期地实
行保护政策使拉美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封闭状态。并且由于许多国家在推
行进口替代战略时片面强调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基础,造成工农业发展的
比例失调,粮食进口增加。这些弱点及其引发的问题在70年代后半期逐步
暴露,在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进一步深化。由此使拉美国家从经
济发展的领先地位跌落下来,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这突出地表现为严重的
债务危机的困扰。拉美国家为追求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低利率
的诱惑下大量借贷。同时由于资金的使用不当投资效益低下。这样,在国际
金融市场利率上升,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剧增。自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拉美国家成了重债务国。1988年巴西、
墨西哥、阿根廷三大债务国的负债额达2751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负债总
①
额的27%。资金外流加剧了80年代以来的经济停滞和衰退。与此同时是恶
① 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第254 页。
… Page 59…
性通货膨胀的普遍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9年上半年拉美的
通货膨胀率达到208。5%,居于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首。这使拉美陷入了空
前的经济负增长状态。
为了摆脱危机和困境,拉美国家进行了重大的经济调整与改革。按照调
整措施的性质,调整与改革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80年代前期采取紧缩政
策来缓和债务危机和抑制通货膨胀。如压缩进口,压缩国内生产投资,控制
货币供应量和用行政手段抑制物价上涨等。但这种消极的调整办法引起了经
济增长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拉美国家开始探索把反危机与发展和长
期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的做法。经济发展的失误和改革的实践,使拉美国
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集中精力着手解决由于失误所造成的各种
结构性障碍。广泛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内容包括:首先,调整对外经济关系,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如墨西哥等国对外贸体制、外资政策的调整。其次,
减少国家行政干预,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如阿根廷通过决议,取消国
营企业在公共服务部门的垄断,将一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再次,各国为
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普遍对产业结构实行调整,加强薄弱环节的发展,①
建设高科技产业。如巴西从80年代中期起实行农业发展规划,着重发展粮
食生产。同时,近年来为增强现代经济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
业。仅80年代上半期计算机设备的生产就增长2倍多。
拉美各国对发展战略的反思和结构性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拉美
经济已趋稳定和逐步恢复,外债问题趋于缓解,通货膨胀指数开始下降。甚
至在某些领域如粗钢生产、汽车生产和销售等出现了增长迹象,1993年拉美
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3。6%。
3。以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为代表的
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是在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幅员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的
两种不同类型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战后选择了灵
活的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
化,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各自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并且较为顺利地
实现了和正在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与西
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特别是80年代以来,虽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样因外部环境变化遇到各种困难,但它们通过采取有效的经济调整战略,
较快地克服了困难,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从而成为当今世界中最具活
力、发展最快的地区。
(1)通过外向型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
① 其重点是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强能源开发,发展出口制成品生产。
… Page 60…
亚洲“四小”是指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较早、发展较快。正是
由于这种快速发展使它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由落后的殖民地跃升为新兴
工业国家和地区,而被人们誉为经济奇迹。其基本内容就是实现了外向型的
经济增长。
①经济发展在一个很低的起点上起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
“四小”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差,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特别是新加坡和香港
只是一个城市国家和地区。而且战前它们分别是遭受帝国主义长期统治和奴
役的殖民地和殖民者在远东的商品转运站。经济结构十分落后,50年代初,
以农业为主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45%和36
%,社会总劳动力的6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①
不足20%,且主要是些轻纺工业。而长期被充当殖民掠夺基地的新加坡和
香港,转口贸易发达而工业基础薄弱。直到50年代末,转口贸易一直是新
加坡和香港几乎唯一的财政收入来源。①
为了克服自然条件的不利和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发展障碍,减少低价
出口初级产品和高价进口工业制成品造成的损失,节省经济发展短缺的资
金,“四小”在经济起步时期选择了适合当时状况的进口替代战略。台湾在
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首先在1953年开始发展面向内部市场的消费品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纺织、食品以及金属和塑料制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62年主要工业消费品实现基本自给。韩国和其他“两小”在稍后的时间里
进口替代工业也开始起步。
②抓住时机、发挥优势,不断对经济战略及其经济结构进行适时调整。
60年代初开始,“四小”踏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进入经济起飞时期。
30年中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60年代,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建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的发
展。在进口替代工业发展中“四小”很快遇到内销市场饱和,发展进口替代
工业所需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发挥自己人力资源和地
理条件的优势,克服发展中的不利条件,60年代初台湾和韩国率先实行货币
贬值,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以出口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体制,推行出口导向
型经济战略。它们抓住美、日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
的机会,利用已有的基础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把鞋类、衣物和食品
等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导向型的轻工业发展,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