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前一时期东盟国家进口替代工业虽发展顺利,但依靠这种战略发展起来
的工业是一种低质量、低效率,且毫无竞争力的工业。要打破进一步发展的
障碍,迅速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增强工业实力,则必须引进资金、技
术和引进高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国际的有
利环境,使东盟国家把视野从相对狭窄的国内市场转向容量巨大的国际市
场。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来西亚和泰国首先开始重视发展面向出口的劳
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印尼和菲律宾是在70年代中期实现这一经济战略转变
的。这一时期东盟国家仍以农业发展为基石,大力发展面向出口的农产品加
工业;它们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提供完备的设施,吸引外资到东南亚地区
办厂,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工业体系;为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运用
税收、信贷优惠鼓励推动工业品出口。同时利用条件积极发展以旅游、金融
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新的增长机制推动下,东盟国家的农业多样化得到发
展,形成了高商品率、高出口率的局面。工业生产和贸易结构也有明显改观。
① 菲律宾首先在1950 年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泰国在1954 年颁布了“鼓励工业发展法”,推动国内外
私人资本投资工业。印尼和马来西亚则分别在1956 年开始实施五年建设计划,1957 年颁布《新工业法》,
把工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① 徐建国、吴洪主编:《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年。
… Page 64…
整个70年代,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
以上,菲律宾这一指标也高达7。2%。东南亚地区由原料产地变为原料和工
业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商品交换市场。进入80年代,面对
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东盟国家开始发展面向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
化工业,如印尼重点发展石油提炼、机械制造,马来西亚则发展钢铁、石化
工业等。随着制造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这些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正逐步取
代初级产品的出口。1986年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
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61%、22%和36%。①
由于东盟国家坚持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并在工业发展
中实行恰当的发展战略,如工业化依靠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起步,靠发展出口
加工业得到扩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量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
业。从而经过短短20几年的发展就已基本改变其落后面貌,国内生产总值
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中
等或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成为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对手。虽然近
年来因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其经济发展造成种种困难,如受西方贸易保护主
义影响,外贸出口收入和国际储备减少,外债负担加重和经济建设资金短缺
等,但东盟国家依靠已有的发展基础和增强了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依然
保持较高增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4。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经济发展
这是以石油开采和炼制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主要收
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目前
生产的出口石油的30几个发展中国家中,这类国家有20多个。除中东、北
非的国家外,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文莱,非洲的尼日利亚、加蓬,拉丁美
洲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发展石油生产为动力带
动经济发展。战后,经过70年代的联合斗争,油价上涨为这些国家带来了
大量收入。它们利用这些资金改善国民生活,从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
绩,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落后状态。因而在80年代世界
经济危机、国际市场油价下跌的打击下,经济状况恶化,增长速度放慢。
(1)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结构
这些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所在地区的石油蕴藏量极为丰富。以西亚北非
地区为例,1973年该地区石油探明储量469。4亿吨,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
75。7%。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0%,居世界
第一位。科威特居第二位。伊朗、伊拉克两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石油资
源的生产与开发。本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石油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
① 参见韩镇涉、高连福等著《亚太地区的崛起》,第151—152 页。
… Page 65…
的局面。到70年代初这一地区的原油产量已占世界原油产量的62%,石油
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8%。石油是财富,石油也是新老殖民主义者争夺
的热点。独立前至独立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许多国家的石油产品市场和石
油资源主权为外国垄断资本所控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国家除石油生
产外再无其他工业,只有从事简单生产的农牧业。并且已有的部门也是基础
设施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加工能力差。内部市场狭小,同西方发达
国进行贸易的条件日趋恶化。与其他初级产品生产国同样,其经济发展处在
较低的水平上和一种十分不利的环境中。
(2)通过石油斗争实现国家的经济自立
战后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维护本国资源主权的斗
争,包括石油资源的逐步国有化和70年代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的保卫经济权
益的斗争。
廉价石油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它们所用
石油的75%是从发展中国家以最便宜的价格买进的。70年代以前,发展中
国家的石油生产,包括运输、出售全部为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所控制,为掠夺
产油国资源,它们一直有意压低油价,致使石油成为本世纪初以来唯一一种
价格很少变动的商品。到1970年初,中东地区的一桶石油标价仅为2美元
左右。为与石油垄断资本进行联合斗争,石油国家成立了自己的组织。1960
年9月,伊拉克政府邀请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四国在巴格
达举行会议,协商采取集体行动与石油垄断资本企图再次降低油价的行为进
行谈判和斗争。会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随着卡塔尔、印尼、利比亚、
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和厄瓜多尔先后加入,发展成13个
成员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不断与外国石油公司进
行提高石油标价、增收石油所得税的谈判和斗争。1973年中东战争开始后和
70年代末,石油国家团结一致,采取果敢的行动,两度大幅度地提高石油价
格,夺回了石油标价权和生产自主权,给石油垄断资本以沉重打击。对高度
依赖其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造成了所谓“石油冲击”。
同时,为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从60年代起普遍开展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它们通过直接接管或参股的
形式,将外资石油公司全部或大部股权收归国有。如科威特于1960年1O月
成立了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份股权。两年后,政府将
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收回的部分租借地交给公司经营。伊朗是最早为保护石
油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开展石油资源国有化运动的国家之一,1973年5月,
它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把对本国的石油勘探、开采
和支配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到1977年,海湾和地中海地区的大多数石油
国家,以及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产油国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其经济命脉长期由外国资本垄断的局面,确立了经济自
立的基础。
… Page 66…
(3)展开以石油开采和利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石油资源主权的收回和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出
口收入急剧增加。1972—1980年,仅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出口收入,就
从143。7亿美元猛增至2750亿美元。1980年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盈余为1140亿美元,在国外的净资产累计达到3431亿美元。其中的一些国
家成为高收入的石油生产国,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而跃
居世界前列。如卡塔尔和阿联酋的这一指标分别为29900美元和24360美
①
元,成为世界巨富。
石油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为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改变经济发展的落后面貌,许多国家开始利用这些充裕的资金,着手进行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和非洲的尼日利亚,70年代后半期
开始的五年计划投资额,分别比上一个计划的投资额增加8倍和10倍。投
资的重点,首先是在继续提高原油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加工业。
为了摆脱初级产品生产国的不利地位,许多产油国开始注重对石油产品进行
深度加工,以增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