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国有垄断企业的扩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垄断企业都有了不同程
度的发展,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建立:一是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的途
径,二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投资进行新建。在一些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有企业成分的比重是:1981年法国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1。5%,国家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0%。1979年意大
利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5。4%,国家投
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47。1%;联邦德国分别为12%、10。5%和12。7%。①
在奥地利的国有成分中,就业人数占全部工人和职员人数的将近30%,生产
的工业品约占1/3。但在美国,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如1982年,除邮
电、公路全部属于国有外,铁路和电力的国有部分仅占25%,在国有企业中
就业的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第二,国家财政预算不断扩大。战
后由资产阶级国家控制的财政资本迅速增长,并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重要组
成部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1989年,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央政府控制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其他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7。3%,其中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54%,
联邦德国为29。23%,法国达40。87%,意大利达38。16%,英国为35。75%
(1988年数字)。第三,国家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本。战后,各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基本上都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并建立了各种专门信贷机构,形成了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货币信贷体系,从而把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神经中枢
的银行体系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
国家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奥地利、意大利、法国、
联邦德国高达1/2至4/5以上。第四,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显著
超过了战前。资产阶级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这些手段
包括财政、税收、货币、金融、行政和法律等。如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对国
民收入进行再分配,调节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
① 参见《世界经济》,1983 年第12 期。
… Page 10…
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约为10%左右,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该组织
24个成员国的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69年的31。7%提高到
1988年的39。8%。国家支出可以分为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两部分。70年代
中期,国家投资在各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英国为43%,意大利为36%,
日本为30%,法国为25%,联邦德国为17%。国家投资包括用于国营企业
和生产基础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的投资。国家投资表明政府是以大投资者的
身份干预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国家消费,这是政府用于军事订货和购买
各项政府活动所需要的货物和劳务的支出。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购
支出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在这里,政府是以大消费者的身份干预
商品的流通过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
济还带有某种暂时和局部的性质;而在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则已成为经常化和稳定化。
总的说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从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缓解了资本主义的一些
矛盾。与此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70年代中期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存在的“滞胀”现象,这是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反映。
④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是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又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和资本主义集中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随着生产
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范围加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也急剧加
强。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和资本输出特别是私人直接投资的规模空前扩
大。战后随着各国生产的发展及其国际化,世界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无
论从贸易量的绝对规模,还是相对生产增长的速度方面,都显著地超过了战
前。1950年到1990年,世界出口额从579亿美元增加到33320亿美元,40
①
年中增加了57。6倍,年平均增长10。7%。战后时期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
大大超过了生产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更为迅速。在五六十
年代,其出口总额约每年增长一倍。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比战前大大加快。从 1960
年到198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从585亿美元增加到
4702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如此高的增长速度
是空前的。进入80年代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快,大
大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89年,国际贸易总额由19966
① 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466 页。
… Page 11…
亿美元增加到30165亿美元,增长了51。1%,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由481
亿美元增加到1903亿美元,增长了3倍。1985—1989年,国际直接投资年
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1。6%。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的进程。
第二,跨国公司取代了国际卡特尔而在世界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50年
代中期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作为新型国际垄断组织的跨国公司
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国际卡特尔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
位。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从20世
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卡特尔一直在国际垄断中占据主要地位。国
际卡特尔是各国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其成员都是该国某种商品或某个部门的
主要生产者。为了限制竞争和保证通过对流通领域的调节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彼此通过缔结包括分配销售市场、规定价格、规定生产和销售定额等协
议来瓜分世界市场。
跨国公司是托拉斯和康采恩式的国际垄断组织。所有参加国际托拉斯的
企业,它的所有者都成了托拉斯的股东。在托拉斯体系内的生产、销售和利
润分配等方面均由股东选举的董事会全权决定和处理。战前已存在了国际托
拉斯和康采恩,战后出现的跨国公司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卡特
尔调节的范围主要是流通领域,其成员彼此间的主要联系纽带是市场和价格
协定,而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的调节范围则扩大到生产和流通等所有领
域,它们在某种度上更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战后以来,跨国公司通过大量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经营,不断扩大自己
的规模和实力。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调查,1968—1969年主要发达国家的
跨国公司有7276家,国外分公司和子公司达27300家,其净产值大约为2000
亿美元。1980年子公司增加到8900家,净产值增加到8000亿美元以上,大
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8%。到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数目已达2万家左
右,国外分公司和子公司超过10万家。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1992年的资料,
全世界跨国公司已发展到3。5万家,下属分公司和子公司为15万家。随着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它成为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和
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约占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其海外产值超过国际贸易总额。对外投资
累计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国外销售额达4万多亿美元。控制和掌握50%的
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
上述情况表明,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运动的主要操纵
力量。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兴
起是推动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展开,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强生产和资本国
际化的趋势。一些大垄断组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了
… Page 12…
分公司和子公司,使自己成为规模巨大的、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某一方面占
有垄断地位的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而电子计算机、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