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2%、2。1%、6。9%、5。7%和6。5%), 

  但低于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 (15。1%)。① 

       ②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中国除“一五”计划期间和1963—1965年的调 

  整时期效益指标较好外,“大跃进”时期和1967—1978年间经济效益都很 

  低。“六五”计划期间经济效益指标比“五五”计划又有所进步。如国家财 

  政收入由“五五”计划末期连续下降转为逐年上升,1985年财政收入达到 

  1854亿元,比1980年的1085亿元增长70。9%,平均每年增长11。3%,实 

  现了收支基本平衡。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5年合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 

  到2300亿美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了一倍,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明 

  显提高。利用外资、引进新技术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④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1985年全国居民平 

  均消费水平由1980年的227元提高到40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 

  年提高8。7%,大大超过1953年到1980年28年间平均每年提高2。6%的幅 

  度。由于粮食和棉花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消费品货源比较充足,过去许多 

  定量分配和凭票供应的商品,除粮、油外,已基本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六五”计划时期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特别是1984年第4季度以 

  后,由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 

  商品价格上涨过多,国家外汇储备下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 

  因素。虽然经过1985年的工作,有些方面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存在的问 

  题为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 

        “七五”计划(1986—1990年)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于1990 

  年底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 

  成或超额完成,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七 

  五”计划执行的结果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较快,高于计划要求。“七五”计划时期,国民生产总 

  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7 个五年计划(1986—1990)》,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213 页附表;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516 页。 


… Page 124…

                      ① 

  每年增长11。3%,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 

  长7。8%,比“六五计划”低2。2个百分点,但高于“三五”、“四五”、 

   “五五”计划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从增长规模看,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400亿元,比1985年增加 

  884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768亿元,增长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各个时期。这 

  标志着“七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第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油料、糖料生产创新的历史纪录。1990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62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87。8 

  %,平均每年增长13。4%。“七五”计划后期粮食生产连续两年丰收,1990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3500万吨,比1985年增加5590万吨,扭转了粮食生产 

  多年的徘徊局面。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发展迅速。“七五”计划时期 

  非农业产值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9%,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 

  1985年的42。9%上升到1990年的54。6%。1990年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额 

  已达到13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1。7%。 

       第三,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有所好转。从三大产业看,“七五”计划时期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发展较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9。5%和8。7%。该时期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的比重,第一产业为27。5%,第二产业为46。1%,第三产业为26。4%, 

  与“六五”计划时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 

  比重分别提高了0。4和4。5个百分点。 

       第四,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七五”计划时期,以特区开放城市、 

  开放地带构成的沿海开放区进一步发展,1990年中央又作出开放、开发上海 

  浦东的战略决策,内地对外开放也逐步展开,特别是边境地带的双边往来有 

  新的突破。1990年海关进出口总额达1154。1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5。8 

  %,年均增长10。6%。其中,出口总额达620。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33。5 

  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7。8%和4。8%。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 

  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1985年的第16位上升 

  到1990年的第14位,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4%上升到74。5%。利用 

  外资增长也较快,“七五”计划时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62。8亿美元, 

  比1979—1985年7年间累计增长1。1倍。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387 

  元,比1985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增长15。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 

  增长4。1%;农民人均收入630元,平均每年增长9。6%,扣除商品性支出 

  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3。4 

  %。人民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标,已接近或达到 

  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 Page 125…

     “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 

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协调。突出的问题是:1。经济发展 

起伏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初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后期进行治 

理整顿,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固定 

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7、7。7和31。5个百分点。2。经济效益 

滑坡较大。社会产品物耗率上升,从1985年的57。7%上升到1990年的61。9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从1985年的23。8%下降到1989年的 

16。8%;财政赤字由“六五”计划时期年均25亿元上升到“七五”计划时 

期年均94。4亿元。3。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5年中信贷资金运用增加10686亿元,货币投放量达1657亿元,增幅不仅明 

显高于计划,而且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零售物价水平大幅度增长, 

年均涨幅达10。1%,比“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涨幅高2倍。其中1988和1989 

年曾分别高达18。5%和17。8%。4。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 

力削弱。居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85年的 58。7%上升到 

1989年的62。9%。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7。6 

%下降到1989年的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60%下降到40%。 

    从改革开放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1990年同1978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7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9倍;农业总 

产值增长了 1。03倍;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防实力得到进一 

步增强。第一步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 

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 

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要求人们 

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 

可丧失时机。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 

要谈话。同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大,总结14年来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伟 

大实践并规定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系统地完整地阐明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 

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14日召开了党的十四 

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 

领。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 

的目标模式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目标模式问题,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Page 126…

     首先,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强调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