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126…
首先,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强调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
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
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
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
了新的重大突破。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
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中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
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八届人大把这一目标载入了宪
法。
其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
总体上设计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解决了如何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根据《决定》的规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既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
大优越性,又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主要环节组
成的。《决定》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必须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
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
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
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
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
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决定》还要求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
展,1989—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多一些,而1992
年和1993年则分别高达12。8%和13。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3年中
国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1100亿美元,实际投资达到
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58亿美元,
… Page 127…
比上年增长18。2%;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93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3。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1993年在经济体制改革
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企业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的
《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股份制试点
的企业达到近4000家;价格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市场决定价格的
机制初步形成。全国9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油销售价格,钢铁产品和
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也先后放开,对部分原油价格进行了调整。目前国家定
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占5%,在农产品总额中只占10%,在工
业生产资料总额中已降到 15%;宏观调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在工业产值
中,国家指令性计划已降到5%左右。为了使中国的进口管理体制更加符合
国际贸易规范,中国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从1992年12月31日起,
降低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占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的53%,
使中国关税总水平下降7。3%,是建国以来调整关税涉及商品范围最广泛的
一次。
… Page 128…
六、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一批国家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以战争为转机,资
本主义大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又促使其形成新的经济
力量中心;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资本主义也步入了它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化的深刻影响下,世界
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前
面第一章已涉及,本章从略);在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国际
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区域性经济集团日益成为
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活动主体;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特
点、新趋势;南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的斗争,
也随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发展是主流,而矛盾依然存
在。本章将对包括上述内容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
1。战后发生的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
当代世界经济有了巨大的增长和发展,其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力,而促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是战后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
命以及不断的科技进步。正是战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命性变革,使当
代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
(1)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与科技革命的展开
①新的科技革命在战后发生的历史条件。如前所述,人类历史上已经历
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并
以此为基础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纺织机发明和
蒸汽动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
展;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又使社会生产力进入一个新的迅速发展时期。战后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革命。这次科技革
命无论在其规模和深度上,还是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都远远超
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某些突破在40年代就已产生,而在
战后才作为整个一次革命得到迅猛发展。这除了与科技革命本身的酝酿成熟
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战后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首先,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因素。战争期间各帝国主义参战国为夺取战争胜
利,在军事科技和新式武器的研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全力以赴展开激烈
的竞争。战后,许多新技术被大量转用民用工业,开辟了许多新产业、新部
门。同时,战争期间被压抑或推迟的消费需求的爆发,也极大地刺激了新技
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其次,是激烈的垄断竞争的推动。战后垄断资
… Page 129…
本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掌握最新技术成为其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为此
各垄断企业争相建立科研机构,迅速加快产品更新的步伐。例如与50年代
相比,80年代美国企业科研经费增长了22倍,而前联邦德国企业经费的增
长幅度竟高达83倍。第三,是在国家垄断资本的宏观调控下,科学技术转
化为生产力的条件更为完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福利政策、收入政策使广
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为科技产品创
造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保证是科学技术迅
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这种支持和保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国家把重点项目委托给企业或大学进行,对其提供资助;其二是国家通过对
各类教育事业的投资,培育科学家和造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
和熟练劳动者队伍。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科技的进步及其向生产力的
转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的科技革命在战后的蓬勃展开有它的历
史必然性。
②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这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是在40年代末50年
①
代初首先从美国开始的, 而后逐步扩展到西欧、日本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60年代科技革命进入高潮,70年代之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
滞胀,以及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科技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