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制改革,造成社会动乱;苏联东欧剧变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又遇
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80年代后整个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增长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改革
开放的中国经济却仍然持续高速增长。1980—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
年增长9%,是80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1992年和1993年,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2。8%和13。4%。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
续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
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结果。
2。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概况
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长达半个世纪
的历程中,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形成两极格局,其后是由
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化。
… Page 18…
与战前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首
先,战争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其次,
战争使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综合国力,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霸主。这就形成了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194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组成
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
织,该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立与抗衡,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
锐对立的重要表现。1945年2月,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的
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对战后各国的疆界和大国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这就
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在形成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起
了极其重要作用,它基本上确定了战后东西方对峙的政治疆界。
在50年代中期后,世界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也逐步在变化。其主
要表现是:第一,由于苏联推行了霸权主义路线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
结,社会主义阵营不再存在。世界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已逐渐转变为苏
联与美国激烈争夺和尖锐对抗的格局。第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导
致美国战后初期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日趋下降。到60年代,在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领域中,已逐步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
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多极化已开始形成,而在政治上美国的独霸局面基本未
变,因而美国要维护自己的霸权而与其盟国发生诸多矛盾与冲突。第三,发
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如1973年10月发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了反对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
支持,阿拉伯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了震动世界的石油斗争。在这一斗
争中,除了限制石油生产量、对一些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之外,石油输出国还
夺回了石油定价权,从而打破了国际石油卡特尔对石油产销和价格的垄断。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分别组织政
治、军事集团,激烈争夺势力范围和军事优势。在两极格局下,世界的主要
矛盾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和对抗。美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
方面的对抗以及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是战后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
源。美苏两国的这种对抗和争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然而,在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华约集团的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多极格局开始
出现。多极格局从开始出现到最后形成,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无疑仍然是世界政治中最强
大的一极,但它在冷战中元气大伤,综合实力地位下降,难以建立由它主导
的单极世界。实力强大的西欧迅速崛起,欧共体不仅经济上更加强大,而且
政治上也可能成为独立的一极。在欧共体中,德国的发展值得注意,德国统
一后地位上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它明显地加快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步
伐。日本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它正在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谋求为
世界政治的一极。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虽国力衰弱,但从幅员、人
… Page 19…
口、自然资源、经济潜力,特别是从军事实力看,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
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各国之间的关系趋向于进一步复杂和多样。在两极
格局中,美苏集团双方互为对手和敌人,对主要威胁来自何处,都十分明确。
在两极格局结束后,原来是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冷战结束后,西
方大国即美与日及英、法、德、意这些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它们之间作为盟友的内聚力锐减,而作为竞争对手的一面更为突出,相
互矛盾在上升和深化。在政治上,美、欧和美、日争夺欧洲和亚太地区主导
权以至争夺世界事务的主导权日趋激烈。
在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各国的内外政策都在进行调整和发生变
化,出于民族利益和民族意识的考虑进一步增强。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
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其他各种矛盾都被这个主要
矛盾掩盖着。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向多极格局过渡,过去被掩盖的多
种矛盾也就明显突出起来。原来被忽视、压制、掩盖的民族主义、民族分离
主义和宗教情绪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大上升并酿成局部冲突。南斯拉夫的解
体以及波黑危机就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②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世界政治处于两极格局之中,而世界经济则呈现
多极格局的趋势。战后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三种类型国家经济关系,即所谓世界经济关系大三极。80年代末90年代
初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从一极向三极过渡。
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霸主地位。5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
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高达45%,出口占1/3;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唯
一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美元是当时唯一一种受欢迎而又最重要的国际
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当时几乎是世界唯一的对外资金供应国,进行了
大量的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建立了以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支柱的世界经济秩序。然而,美
国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减弱,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则迅速增长。到1968年,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欧各国,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位居
第三。与此同时,美国的地位在下降:到70年代初,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下降到25%左右,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下降到16%,对外
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到1971年终于转变为逆差。当年逆差额尚不到22亿美
元,但一年之后就增加到68。2亿美元。从此后,除个别年份外,美国的贸
易都有逆差。1971年,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以
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
了动摇,美、日、德在经济上三足鼎立之势已日趋明显。在70年代初之后,
美国的经济实力继续相对削弱。日本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继续快于美
… Page 20…
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8。6%提高到1989年的
15%。美国在这方面的比重一般稳定在22—25%左右。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主要反映在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上。这种现象在
80年代表现得更为突出。美国1/3以上的对外贸易逆差是对日本的逆差。美
国通过吸收更多的外资来弥补这一逆差。到80年代中期,美国从世界上最
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与此同时,日本则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
权国。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仍是最强的,但它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美国
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1990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衰退。到1994年春季,
这次衰退才告结束。一些事实表明,美、日、德以往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
势得到了扭转。如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走出了衰退;美就业增加和失业率
下降,反映其经济活力的增强;1990年以来的三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
长2。5%,高于其他国家;1985年以来在出口方面年均增长近9%,高于日
本 (6。6%)和德国(4。2%),出口额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已从10年前的10
%回升到目前的大约14%,超过了德国而重居首位;许多重要产品特别是信
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反映了美国经济优势的加强;
对外投资迅速增长,1993年投资额达1300亿美元,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