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反映了美国经济优势的加强;
对外投资迅速增长,1993年投资额达130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倍多,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作为资金供应大国地位的恢复。尽管美国的经济力
量重新有所加强,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美、日、欧三极格局的趋势难
以改变。
战后,随着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
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苏联
的统计,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曾占世界工业的40%以上。根据世界银
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的统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
为四分之一左右。然而,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剧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剧
变后,实行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轨,并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经
历数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有的国家的经济已下滑到谷底并开始回升,有
的国家仍未走出危机。另一方面,中国等国家则正在探索一条坚持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改革道路。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本世
纪末将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的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然
后到下个世纪中叶再实现第三步,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在本世纪末中国将初
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面临不同的
社会和自然条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亚洲出现了四个新兴工业化国家
或地区,即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省和香港,从60年代初开始实施出口
导向工业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60年代其增长
… Page 21…
率为9%,70年代为9。1%,80年代为6。3%。现在,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已接近或达到了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是发展中
国家中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国家。然而,进入80年代后,由于国际
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
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利用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大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使经济获得高速的增长;另一种情况是,许多
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拉美国家经济在战后获得一定的发展,但80年代爆发
的债务危机,使其经济停滞、衰退持续10年之久。最不发达国家,约有2/3
集中在非洲,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一般以农业为主,主要出口农矿
初级产品,是发展中国家里属于最贫困的国家。1970—1980年,最不发达国
家年均增长率仅为3。4%(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5。6%),1980
—1989年又降为2。5%。
在战后40多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在世界经
济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是:
1963年为14。5%,1973年为15。9%,1980年提高到18。6%。在世界工业
品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仅占3%跃升到
1993年的22%。整个说来,战后至80年代之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80年代之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2)基本的发展特征
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战后,随着世界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国际化获
得飞速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和国
际分工的加深,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趋加强。与此
同时,在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利益,世界各
国和地区在经济上也必然存在着矛盾和摩擦。
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首先表现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上。
①
1950—1990年,世界出口额从579亿美元增加到33320亿美元,40年中增
长了57。6倍,年平均增长10。7%。整个战后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
过了生产的增长速度。如1950—1973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出口年平
均增长率为7。2%,同期世界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5。4%。在国际贸易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为迅速。1950—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出口额从363。7亿美元增加到123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5%,扣
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其年平均增长率为7。2%,远高于战前的增长率(1900
—1937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9%)。随着国际贸易的
迅速增长并快于生产的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不断
①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国际金融统计》1991 年第2 期,《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1986 年。
… Page 22…
上升,这里既反映了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又反映了各国
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1960—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9。1%上升到16。5%。1950—1990年,联邦德国
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8。5%增加到36。4%,进口额的比重从
11。6%增加到30%,说明了其再生产过程中,在流通方面对国际市场依赖程
度是很高的。
其次,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长,也反映了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
的加深。随着生产的日趋国际化,资本必然要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向国际
发展。战后,资本输出的发展迅速,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快。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资本输出总额仅为510亿美元,到1961年增加到1400
亿美元,1970年达到3000多亿美元,1985年仅对外直接投资就高达6446
亿美元。1960—197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
值的增长率高70%,1971—1980年则高出一倍。1989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投资约占世界总投资的99%,其中89。8%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
资本流动的加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并
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再次,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还反映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及其作用上。随着跨国公司的普遍发展,世界各国的生产也日趋面向世界市
场,由原来主要满足本国市场需要的生产结构正在向主要满足世界市场的生
产结构转变。
最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也反映在区域性经济集团的
建立和发展上。战后世界经济中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是在生产与资本国际化迅
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区
域性集团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相互依赖的
加强。同时,不同集团之间的相互依赖也相当密切。从而使世界经济成为一
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各国经济在相互依赖加深的同时,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
世界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就充满着矛盾和磨擦。60年代至70年代初,随着世
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贸易矛
盾开始激化,在80年代之后,这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欧美之间的农产品
战、欧日之间的汽车战等则是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对外直接投资方
面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投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
资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两国资本对第三国投资市场的竞争,发展为资本的对
流,相互争夺对方的国内投资市场。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中共中央提出,“和 平与发展
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
… Page 23…
①
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 这里所讲的经济
问题,指的就是发展问题。这是对时代基本特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概
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近半个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
实。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发生了两次大战和一次大危机(1929—1933年),
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使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与
前半世纪不同,20世纪后半叶世界的主流就是和平与发展。战后虽然各种局
部战争接连不断,但在长达近半个世纪中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环
境基本上是稳定的。这就为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和较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
环境。
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就其规模、速度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