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少,那么我要以加强强项为主,要确保在最快时间内解一道题对一道题,这样你的分数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提高。
至于申论,我认为要花一段时间看范文,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另外是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我们不主张去压题,但是我们主张每一个人去多关心社会问题,多看看报纸,多读读新闻,多了解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这对于你提高分数都很有用。事实上,作为一个公务员来讲,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大事,我想将申论当作一个考试科目也有这样的目的,就是考察考生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如果你平常关注的很多,那么你写文章也能够得心应手。
提出对策的注意事项
(一)必须具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二)必须具有可行性
所谓对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操作的。因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来却无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下面对可行性作一具体分析:
第一、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你提出的对策。
第二、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三、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不要模糊不清、脱离实际,如果你在提出对策时忽略主观、客观条件对它的影响和制约,方案极易失去可行性。
第四、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
(三)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四)符合“虚拟身份”
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分”来提出对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具到,反而解决不好问题,也不符合考生要求。
提出对策的答题方法
一、第一步——分析原因、标本兼治
(一)分析原因
要提出切实可行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必须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要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逐一提出对策。
(二)构成原因的要素
在申论考试中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各种原因,标本兼治,提出方案。那么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考虑引发问题产生的原因呢?也就是说,原因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
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要素:人;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当然引发一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这里列出的全部要素,也可能包括其中的几个要求,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第二步——对症下药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的构成要素也清晰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原因“对症下药”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良策呢?针对构成原因的各个要素,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奖励、惩罚措施;职能部门决策、执行、监管问题;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人才问题;领导人问题;人的能力问题;做事方法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等。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补充制定;内容正确、完备;可执行;进行和加大宣传、教育等等。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问题;改进、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方法;保证安全、人的问题等等。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加快、提高科技研发;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人的问题等等。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通过媒体和各职能部门扩大宣传、落实等等。
事物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较笼统地总结了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较正常、规范、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考虑的方面。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考生在此基础上应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
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申论阅读的核心是“读懂”,围绕这一核心,我们从阅读原则、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申论阅读的基本策略。
阅读材料,就是要根据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作答做好准备。
第一步阅读理解的原则
为了保证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时间原则
申论考试一般提供5000字左右的材料,花多少时间去读这么多材料便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应为40分钟为宜,但根据华图学校课堂的多次测试和总结的实战考试经验,我们认为以30分钟为最佳,因为申论考试看似时间宽裕,实则也很紧张,而且考虑到每次作答前都要草拟提纲,这实际上是二次阅读,完全可以补充一次阅读中没弄清楚的地方。
(二)整体把握的原则
申论阅读往往涉及很多材料,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这些材料,并依此进行分析得出这段材料要说明的中心问题,这是申论考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前提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不是对材料一知半解。只有全面掌握了材料,才可能全面概括材料,挖掘材料的主旨,制定全面、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进而对问题进行论证。所以说整体把握的原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也是申论考试的基础。
(三)筛选性原则
申论考试的材料虽然庞大杂乱,但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用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们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材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很容易陷入误区。如2000年的申论考试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还包括:噪音污染引发纠纷的信息,法院审判陷入困境的信息。对于这两个信息,有些考生就没有从整体把握进行筛选,有的将纠纷问题列为主要问题,有的将法院的司法审判列为主要问题,可想而知,这将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第二步 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考生要想完全驾驭材料,至少要将材料读两遍,每一遍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一、阅读第一遍——了解材料内容
(一)材料形式。考试提供的材料一般都为“半成品”。
(二)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和中心句。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落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的目的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抽象理解。
下面就理清脉落的步骤具体作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 方法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
(2)第二种——总结概括法。
当自然段中没有关键句,整段只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信息罗列、记述下来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整合后,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义。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较少,信息相对单一,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概括出来。
2。技巧的二次使用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
(二)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通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系统化,再通过整体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在脑海中归纳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质的过渡。
第三步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素
只有阅读完了,阅读好了,阅读透了,才能了解文意,理解其中的思想,掌握其中的信息,也才能着手去写,去形成文字来表达自己所领悟的精神主旨。下面我们来谈一下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要素。
一、认识材料
认知材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
认知材料就是认字、读字、识词、解句的过程,即通过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而感知材料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
二、理解材料内容
阅读材料不能仅是局限在阅读过程中生动、具体的认知上,还必须进一步过渡到对材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