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tavana Vihara)。该遗址位于古代舍卫城南郊,遗址区占地72514平方米,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寺庙和佛塔基座。玛艾特是指距离祗树给孤独园 以北2•;5公里的舍卫城遗址区。 早在佛陀时代之前,舍卫城就已经出现在印度神话史诗中,《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印度教《往事书》都提到了憍萨罗国(Kosala)。憍萨罗国的国都就是舍卫城。《摩诃婆罗多》记述传说中的室罗伐悉塔王( Shravasta)曾经统治这里。根据佛教经典的描述,这里物产丰富,民众不愁吃穿,故被称为“一切有”(Sabban Atthi ),其梵文发音是Savatthi,法显音译为“舍卫城”。释迦牟尼在悟道后的第3年应邀来到这里讲经说法。舍卫城原本就是耆纳教等外道圣地,一时间这里成了印度北方思想最活跃的都市。 舍卫城现在主要有3处历史遗址,从北方邦小镇巴拉姆普尔(Balrampur)向西行驶17公里,就看到路南侧有一高大土丘,寺庙遗址隐约从丘顶显露出来。当地人说这是古代信众为纪念佛陀来舍卫城传法而建造的一座寺庙。依据法显和玄奘的记述,这座寺庙是由女信徒毗舍佉母(Wishakha)出资建造的东园精舍(Purvarama)。毗舍佉母是舍卫城一位富商的妻子。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Prasenajit)突患重疾,经过毗舍佉母的全力抢救和调理,保全了国王的性命,故享受国母之尊。当地人称她为鹿子母(Migaramata)。毗舍佉母总是佩带着一件宝饰。有一次,她在听佛陀讲演时,那宝饰掉落到了地上。她回家后才发现丢失了此宝饰,于是顺原路寻找,结果发现那宝饰还在寺庙的地上。毗舍佉母觉得这件宝物应该献给佛陀,但是佛陀不收一钱一物。她打算把这件宝饰买掉,然后建造一座佛寺。无奈这件宝贝太过昂贵,无人问津。她只好自己花钱买下,用这一笔资金建造了东园精舍。佛陀在舍卫城的25年雨季安居期中,其中有6年的安居期住在这里。现在这座寺庙只剩下了基座,需要登上山丘才能体会到这座寺庙当年的气势。 从东园精舍再往前走,在丁字路口向右一拐,几百米处就是祗树给孤独园的大门。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Sudatta)当年在王舍城听了佛陀讲法后,马上被其理论折服,于是邀请佛陀来舍卫城净住说法,让本国民众也能懂得解脱之道。须达多是一位仁慈悲悯的富商,他经营的商品要用500辆牛车来运输。由于经常济助贫苦百姓,民众称他为“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 。当时舍卫城还没有佛教寺庙,须达多就返回了舍卫城,打算为佛陀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用来建造佛教精舍。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2)
舍卫城南侧的祗陀洹花园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个花园属于舍卫城王子祗陀(Jeta),须达多表示要买下花园来建造佛陀精舍。 祗陀王子故意开出了一个天价,要求须达多用金币铺满整座花园。须达多决心已定,他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变卖了财物,据说换了1亿8千万枚金币。须达多开始把金币平铺在花园上。他用完了所有金币,却还剩下一小块空地。祗陀王子深为须达多的虔诚所感动。他决定也参与精舍的建造,他贡献出了树木,在未铺满金币的空地上盖了一座寺庙,奉献给了佛陀。根据玄奘的记载,佛陀得知这一消息后,用两位奉献者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园林精舍,称其为“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印度考古学家从巴尔胡特(Bharhut)出土了一块公元2世纪的浅浮雕石刻,那石刻图案就是讲述的这一故事。石雕上面有一辆装满金币的牛车,有两个人在花园里铺金币,须达多手里拿着一个花洒在喷水,这是赠送礼物时的一个传统仪式,角落里的六个人可能是祗陀王子和他的随从。这块石雕如今收藏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在印度南方安德拉邦的阿马拉瓦蒂佛塔(Amaravati Stupa)上,也有关于祗树给孤独园的雕刻,可见这个故事流传十分广泛。 走进祗树给孤独园内,确实有一种清净的感觉,原因在于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草坪修剪得如同高尔夫球场一样,一直延伸到古树深出,灌木丛附近有猴子戏耍。法显曾经称赞这里“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清净环境中是成片的遗址。在公元5世纪初的一个明媚日子里,法显来到了祗树给孤独园。当地僧人大为惊奇,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汉人,从未想过“边国之人仍能求法至此”。又过了两个世纪,玄奘也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这里,他虔诚地在佛塔前伫立,在寺庙内寻觅当年佛陀活动的痕迹。对于一个来此造访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确实可以激发起怀古之幽情。即使来者是一个异国香客,当他朗诵或者听到:“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心里也会对这片遗址增加几分亲切感。 释迦牟尼悟道之后,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另一个就是憍萨罗国的舍卫城。前者有竹林精舍,后者有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在舍卫城一共度过了25个雨季安居期,几乎占了 佛陀传法生涯中的一半岁月。佛陀传教的对象有国王、商人、市民,甚至妓女和盗贼等。佛陀面对不同的观众,会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递佛教思想。舍卫城里有一位妇女突然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抱着孩子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活了。佛陀说:能救活孩子的方法只有一个,你要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心里想,讨一粒芥菜籽还不容易。无奈她去了无数家庭,没有一个家庭从未有死过人。这妇女最后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要经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烦恼,唯有皈依佛门。这位妇女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3)
孔雀王朝兴起后,崇佛的阿育王来到舍卫城朝拜圣迹,建造了庙宇,并在东门竖起了两根21米高的石柱。玄奘写道,“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从阿育王时代起,舍卫城开始升起了佛陀神奇传说的光芒。佛陀不仅仅是一位人间智者,更是积前世功德和幻化本领与一身的神,佛陀也就成了礼拜的对象。 。这种神话佛陀的做法在当时是争取信众的一种手段,这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斗争的激烈。在佛陀来舍卫城之前,耆纳教在当地已经十分流行,在商人中间影响很大,就连憍萨罗的国王波斯匿(Prasenajit)也崇尚耆纳教。耆纳教中的第三位祖师生主(Sambhavanatha)和第六位祖师月光主(Candraprabhanatha)都出生在这里。佛陀来到这里后,遭遇到外道的挑战和抵制。砸毁道场的事件时有发生,不同教派者甚至在寺庙里撕扯起来。外道人用妓女来诬陷佛教徒淫乱和残暴杀人,用所谓与孙陀利通奸之事来诋毁佛陀声誉,结果都真相大白于天下,看来用男女媾和之事来打击对方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伎俩。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刚来到舍卫城后,耆纳教徒就提出与佛陀比试神力,让民众自己做出选择。佛陀接受了挑战,并选定了比试时间和地点。到了那一天,佛陀让一棵芒果树在一天内长成了大树,佛陀在芒果树下幻化出无数佛身,坐在荷花上喷出火和水,观看者连连称奇。沙门宗派(Ajivikas)也不甘示弱。传说富兰那迦叶(Purna Kashyapa)前去与佛弟子辩论。由于难以承受辩败的惭愧, 富兰那迦叶含恨自尽。波斯匿王看到佛陀和佛教徒有如此高的神力,终于改信佛教。 这些故事无疑是佛教徒为了显示佛陀威力而编造出来的,但是虔诚的法显和玄奘不仅相信这些传说故事,而且亲自考证它们的出处。玄奘认为佛陀与外道论议处在影覆精舍,玄奘煞有介事地说,这一佛寺与外道天寺夹道相对,太阳在西边时,佛寺的影子落在外道天寺上。当太阳的东边时,外道天寺的影子投到北边,始终不能投到佛寺上。法显更是利用民间传说来贬低婆罗门教。婆罗门信徒发现供奉在天神旁的油灯总是被莫名其妙地转移到佛寺内。他们相信是沙门(佛教徒)干的,于是准备捉拿偷灯人,他们却发现是自己供奉的天神晚上来供养佛像。婆罗门明白了佛比天神更有威力。这种传说让法显和玄奘津津乐道,也给他们注入极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他们行走起来犹如神助。 这种光芒通过想象折射到了更加遥远地方。崇佛的贵霜王朝在祗树给孤独园里增加了寺院和佛塔,并且竖起了一些佛像。从笈多王朝开始,婆罗门教进入了复兴时期,舍卫城依然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法显看到“绕祗洹精舍,有十八僧伽 蓝,尽有僧住处,唯一处空。”在政治和经济上已经走下坡路的舍卫城,已经难以维护佛事活动。玄奘到来后,看到“伽蓝数百,圮坏良多,僧徒寡少。” 自从玄奘走后,再没有人对这里进行过详细记述。后人只能从考古发现中推测祗树给孤独园的命运。考古工作者陆续在这里发现了公元8、9世纪的泥印章和佛陀雕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一间僧房里发现过一个铜盘,上面记载着周围6个村子对寺庙僧人的供养,这个铜盘的雕刻时间为公元1130年。这意味着祗树给孤独园到了公元12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放弃。穆斯林军队占领这里后,祗树给孤独园才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了。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舍卫城里的佛影(4)
继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在1863年对这里进行发掘后,印度考古工作者在1907年至1911年又进行了发掘,基本形成了现在的遗址群。祗树给孤独园的遗址大都带有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的风格和装饰。寺庙和佛塔都是用红砖垒砌而成,石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