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吠舍离——佛陀的最后背影(3)
这是后人为了宣扬佛教威力而杜撰出的故事,但是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多次用“掌中宝”的比喻来开导我。一位佛教徒对我:我握着一颗宝石,这就产生了信与不信的问题,原因是你看不见。如果我张开手掌,让你亲看到这颗宝石,你便不会怀疑了。大千世界如此广袤,时间不停地流动,你不可能把世间万物都看在眼里,这就需要“悟道”,“悟道”之后便是“知道”,然后深入实相,尽祛疑惑,意志坚定,不复动摇。佛经中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悟时如睹掌中珍。”我从小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总觉得这些说法太过虚悬。但是佛教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吠舍离,却是事实。一件是佛教僧团允许女性进入僧团。另一件则是佛教经典的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自35岁成佛以来,从未间断过教化众生的活动。佛陀回到自己的家乡开示说法后,让释迦族人有了新的思考空间,一些男性族人纷纷皈依佛法。这时候,佛陀的养母大爱道(Mahaprajapati )也要求成为信徒,她向族中女性袒露了自己的想法,竟然得到了一片响应,其中包括佛陀俗家的妻子耶输陀罗。她们一起来到了尼拘律园,请求佛陀接纳她们出家修行,佛陀拒绝了她们的请求。僧人修行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不仅要托钵化缘,有时还要露宿野地,并不适合女性。这些女性出家的决心已定,她们削掉头发,穿上袈裟,又去见佛陀。 佛陀已经带着弟子离开了尼拘律园。终于在炎炎烈日下,恒河平原上出现了一队身披袈裟的女性队伍。她们吃尽了苦头,才在吠舍离追上了佛陀,于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去请求。佛陀依旧不允,这些女性终于痛哭起来。阿难陀看到这一情形后十分难受。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的养母大爱道是他的伯母。阿难陀也替大爱道反复求情,佛陀终于答应了这些释迦族女子的请求。从此以后,女性在依循“八敬法”的条件下,也可以出家为尼了。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吠舍离——佛陀的最后背影(4)
现实生活似乎要把佛陀的仁慈和怜悯之心推向极端。这时候又冒出了一个姿容妙曼的名妓庵摩罗女。 她在吠舍离听了佛陀的讲演后,深受启发。她懂得了生命的短暂,自己的美貌终究会凋零,便有心皈依佛门。庵摩罗女邀请佛陀第二天中午到自己家中。这无疑在王公贵族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尊贵的圣者怎能到卑贱的妓女家去?婆罗门教是否会以此事来诋毁佛教。许多佛教信徒都恳求佛陀不要到妓女家去。佛陀认为,尽管庵摩罗女身为妓女,倘若能信仰佛教,就能弃恶从良,于是如约前往。庵摩罗女闻法后,当下决心成为比丘尼,并献出了自己的芒果园。这个芒果园也就成了著名的佛教精舍。 佛教的宽容与慈悲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在后来漫长的佛教历史中,找不到佛教迫害其它宗教的例子,佛教也从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使用暴力手段。在当今世界范围里看,佛教实在是一种智者的宗教。吠舍离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在证明这一切。根据玄奘的记述,阿育王石柱附近有一长方形水池,“池西不远,有窣堵波,诸猕猴持如来钵上树取蜜之处。”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林中嬉戏的猕猴看到佛陀的慈祥神态后,就拿走了佛陀的钵,爬到树上,把蜂蜜采集到钵内,然后恭敬地献给了佛陀。佛陀接受了猕猴的供养,使猕猴十分兴奋。一只猕猴在蹦跳中不慎跌落丧命。由于这只猕猴供养过佛陀,其灵魂顺利升入天堂。这一传说具有了明显的大乘佛教色彩。信徒自己不修学思考,只靠施舍供养佛祖就能升天得福。这远离了佛教的本意。在大乘佛教中,佛陀已经不再是也会“腰酸背痛”的老人了,而成了可以腾云驾雾,全身放光明的超人。 释迦牟尼的苦行和几十年的奔走传教,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民众健康、均衡和宁静的心理。但是在后人的心目中,佛陀一生似乎只在寺院的莲花座上进行教诲或者冥想。这并不是真正的佛陀。真正的佛陀一直行走在大地上。我一直想象着佛陀迎着夕阳走向俱尸那迦,一定在吠舍离有一个长长的背影,那身影里没有沮丧与悲伤,只有宁静与慈悲,渐渐地与庄稼和大地溶为一体。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寻找七叶窟(1)
通往七叶窟的山脚下有许多温泉
从菩提伽耶向西北方向行驶70公里后就到了王舍城遗址(Rajgir)。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趴在山丘上的老城墙。城墙为石头垒砌,从东到西绵延了40多公里。城墙里面就是摩揭陀国(Magadha)首都王舍城的遗址。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Bimbisara)喜欢探求玄学和哲学,他在城里供养着一批学者。王舍城里的学术气氛也吸引了迦毗罗卫城的王子悉达多。悉达多来到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时,以其平静端庄的举止折服了王舍城里的人们,甚至惊动了国王频婆娑罗前来探望,他挽留悉达多长期住在这里,并允诺将一半国土赠予悉达多。悉达多表示,只有当自己找到满意的人生答案后,才会返回王舍城。 当悉达多在菩提伽耶大彻大悟后,他在鹿野苑开始了法轮初转,然后前往王舍城讲经说法。频婆娑罗听了佛陀的讲演后,深受启发,便下令把竹林精舍奉献给了佛陀和比丘们。竹林精舍也就成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所大道场。居住在王舍城的外道人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佛法之后,立即悟到了佛法的精髓:一切事物唯从因缘所生,必以因缘而灭。这正是他一直想得到的答案。舍利弗把自己的感想告诉了好友目犍连,目犍连也觉得这一论述十分精辟,于是两人拜倒在佛陀座下,成了佛陀的两大高徒。如今,竹林精舍已经恢复了当年规模,茂密的竹林给人一种幽静感觉。竹林深处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据说佛陀和弟子们曾经在里面洗澡。 王舍城里有三座山,中间那座山就是灵鹫山(Griddhakuta Hill),现在有缆车直通山顶。佛教徒常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可见这座山丘在佛教徒心中占有特殊地位。灵鹫山上有日本人出资建造的世界和平塔,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有些相似。灵鹫山的名字源于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上常有鹫鸟栖息,另一说法是山上有一石头酷似鹫鸟,故名灵鹫山。整个山丘被绿树覆盖,几块巨石从绿树中探出头来,如同佛教徒躬身倾听佛陀讲演的样子,由于太过投入而化成了石头。灵鹫山与中国杭州灵隐寺还有一段渊源。灵隐寺后面有一座飞来峰。相传东晋时期,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州后,看到此山丘与印度灵鹫山十分相似,就称这座山是从印度飞来的,始而得名。 灵鹫山附近小丘上有一平台,平台上有一矮墙基,用石头垒砌而成,周围飘扬着经幡。佛陀曾经这里讲授《妙法莲花经》时,据说听众多达上千人。来到这里一看,才觉得那一数字太过夸张,平台上至多能容下一百多人。这让我对当地许多佛教传说都将信将疑。平台下面是提婆达多用石头砸伤佛陀的地方。提婆达多十分嫉妒信众对佛陀的景仰,他依仗着阿阇世太子的庇护,打算用石头结束佛陀的性命,结果只伤及了脚。这应该是佛教史上的一次“未遂政变”。阿阇世太子为了早日继承王位,将其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石牢里。国王只能在牢狱中遥望灵鹫山,目睹佛陀上下山径的身影。佛陀本人无力改变现状,只得用《观无量寿佛经》、《涅槃经》来安慰老国王的妻子。可见佛陀在世时也不能阻止邪恶的行动。阿阇世篡夺王位后,在山区北部建成新王舍城,这才感到治理国家的艰难,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忏悔。这里有很多佛教遗址,但又有明显加工过的痕迹,让人感到是佛教历史的“真实再现”。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寻找七叶窟(2)
王舍城附近的古代修行者石屋七叶窟:佛教历史上第一次佛教弟子聚会处
附近山丘上的天然洞窟和因势凿出的石屋,曾经是比丘们当年面壁修行的场所。其中七叶窟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典文献说七叶窟(Sattapanni Cave)在灵鹫山。我转遍了灵鹫山,也没有找到这个山洞。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山脉和地壳都没有大变动,石窟也不应该自行消失。经过多方打探,一位当地佛教徒对我说,七叶窟是在灵鹫山对面的威巴瓦山丘(Vaibhava Hill)上。根据文献记载,石窟上面生长着七叶树,故名七叶窟。当地人却认为,七叶窟的得名并不是因为洞窟上面有七叶树,而是因为有七个洞窟。 乘车来到威巴瓦山脚下,只见热气蒸腾,走近一看,才发现有温泉从池子里流淌出来。附近建有一座印度教庙,大批印度教徒来这里洗温泉澡。走过印度教庙后,就能看到一座古堡状石屋。传说这就是佛陀弟子大迦叶居住的毕钵罗窟(Pippala Cave)。从毕钵罗窟再往上走就能看到几座耆纳教庙。山顶上有一小道向右延伸,我沿着这条小路走了下去,再往左拐就到了一个石台,面积足有大半个篮球场。石台外侧紧挨着山谷,里侧就是七叶窟。从山脚下一路走到这里,我似乎在观览印度宗教历史。先是土红色的印度教庙,再是米黄色的耆纳教庙,最后则是本性天然的佛教石窟。这三种本土宗教集结在一座山丘上,也显示了印度文化的包容性。 七叶窟周围十分幽静,站在洞口可以望见远处的开阔地。石窟前面的石台显然是依势开凿出来的。我四处寻找,发现洞窟附近没有七叶树,只有一些丛生荆棘,这些荆棘的叶子也不是七片。洞窟也不是七个,顶多也就有两个半。我钻进一个较大的洞穴,洞口有烧香的痕迹,洞内高低不平,洞深不到20米,尽头有一道又深又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