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玄奘同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洞内高低不平,洞深不到20米,尽头有一道又深又窄的石缝。这个石洞顶多也就能容下20多人,以至让人怀疑这里是否真是七叶窟。可是在周围的5座山丘中,这两个石洞最大,应该就是七叶窟了。根据历史记载,佛教徒在这里进行了佛教历史上的首次结集。所谓结集,就是对佛陀生前所讲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时间是在佛灭后的雨季安居期(佛入灭后的90天),大约有三个月之久。因为有近500位比丘参与此次会议,史称“第一次结集”、“七叶窟结集”或者“五百结集”。  佛陀入灭后,大迦叶表示要把佛的生前教导进行整理,使佛法长久传留下去,让僧众遵守佛的教诲和戒律。这一号召得到了僧众的响应。在大迦叶的主持下,500名比丘在七叶窟参加了结集大会。持戒的优波离背诵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常年照顾佛陀的阿难陀背诵佛陀的讲演内容。在这些内容得到与会者确认后,就定为经典。当时大迦叶只邀请了5百名比丘,未被邀请的比丘们心里不服气,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附近自行结集。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寻找七叶窟(3)

王舍城附近的山丘上有许多石刻,是古代修行者留下的痕迹    

  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吠舍离城结集”,相传是佛灭百年后在吠舍离城举行。参加结集的是以耶舍为首的700比丘。佛教历史上也称为“七百结集”。仅仅过去了100年,教徒们就对佛陀所讲的内容产生了分歧。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派,这两派后来又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又演绎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国、韩国和日本,中国西藏信奉大乘后期的密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说自己是佛陀精神的真正捍卫者,他们又把佛教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不断发展自己的学派理论,并且宣扬自己学派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让人联想到路线斗争和党派较量。  佛经见诸文字是在佛陀入灭后一百五十年。最初的佛经是刻写在贝多罗叶(pattra)上,时称贝叶经。贝多罗叶具有防水和经久耐用的特性。大乘佛教兴起后,贝叶经开始流行起来。一部经典需要多片贝叶才能完成。贝叶采下后先经水煮、晾干,让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断裂,然后把叶片两面磨光,并裁成所需规格。通常每面最多刻写七、八行字。在大乘佛教的贝叶经中,有些用笔写成,有些则是先在贝叶上刻字,然后涂上颜料。制作完成后再在叶面上涂肉桂油。玄奘从印度返回长安时,也带回了贝叶经,其中几片至尽保存完好。  如今我们翻开古典佛经,就会看到“我闻如是”的开卷语,意思是“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相当于《论语》中的“子曰”。“我闻如是”这句开场白始于七叶窟结集。阿难陀在比丘面前叙述佛陀生前教诲时,每次开头时都要说:“我闻如是……。”大迦叶及各位比丘听到这个开场白后,不由得掉下了眼泪。昨日还能亲耳聆听佛的教诲,今天就只能称道“我闻如是”了,众比丘内心大为伤感。  我手里拿着《大唐西域记》,一个人站在七叶窟附近,遥望远处的灵鹫山,回忆当年佛教的第一次结集,以及后来的派别纷争,让人感到宗教和政党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短期宗教可以被称为党派的话,那么绵延数世纪的党派,就只能是宗教了。那天夜里,我在“竹林精舍”附近的一家旅馆过夜。望着对面客房灯火的明明灭灭,心里想,来这里的人都是过客,都执著于自己的信仰,都在为实现信仰而奔忙。从这个角度看,在家和出家实在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涅槃之地的疑问(1)

卧佛寺内的卧佛与信众    

  在印度北方的乡间小路上,经常看到一些精瘦的老人,赤脚行走着,一如印度圣雄甘地的形象。每当我看到这一情形时,就会想到佛陀游化传教的样子。佛陀一直用最质朴的方式——行脚托钵来传播佛教思想。自从佛陀离开了家乡,他始终过着漫游世间的苦修生活。即使在菩提伽耶悟道之后,佛陀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而是走得更远。当时佛陀传教的地区主要在恒河流 域,即所谓东方之地,之后才开始向南方及西北发展,当时西部民众主要信仰婆罗门教。  自从舍利弗和目犍连相继过逝后, 佛陀的行走显得有些寂寞。在他80岁那年,他率领弟子从吠舍离出发,往西北方向走走停停,渡过根德格河(Gandak),来到了末罗国的波婆村(Pava),净住在芒果树园。他在这里吃了铁匠纯陀供养的食品,没想到蘑菇有毒,佛陀强忍着腹疼,坚持行进。到了俱尸那迦后,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耗尽,他洗了澡,在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要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5月的一个月圆之夜(北传佛教记载为公元前486年)。后来所有卧佛像(佛涅槃像)都采用了这一姿势。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的不适很快康复,他在俱尸那迦实际上是自然死亡。  俱尸那迦为古印度末罗国都城,位于北方邦戈勒克布尔镇(Gorakhpur)以东55公里的地方,有长途客车直达那里。此城于佛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至公元五世纪,法显来比时已人烟稀少,寺院毁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描述了佛陀入灭的娑罗树林:“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檞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又因该树林色白,远望犹如群鹤聚集,故名鹤林。  对于印度人来说,这是一个寻常之地,但在佛教徒眼里却是圣地。四散分布的佛塔基座与僧房残石,说明佛教曾经在这里兴旺过。若在这里寻找佛陀足迹或者最后的生命印记,只能大失所望,因为现有的残基都是后代王朝弘扬佛法的建筑。历史与情感的纠缠就是这样,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那么这里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如果了解了这片野草下面掩盖的历史,心里总会有凄凉或者淡淡哀愁,这并不是对历史的悼念,而是对人世沧桑的感叹。  俱尸那迦的遗址不多,而且比较集中。纪念佛陀入灭的大涅槃塔呈覆钵样式,恰似一个微型天文馆,三个伞盖叠罗在顶端,象征着法脉传承。旁边的卧佛殿通光性好,不同时间的阳光会使室内产生光影变化。借着光影变化,会看到佛陀呈现出庄严、微笑、安详的表情,让人想到佛陀的一生。初转法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教否定了印度教的宰杀祭祀仪式 ,试图用法轮来碾碎印度教规定的种姓制度,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涅槃之地的疑问(2)

俱尸那迦    

  东晋高僧法显到这里时,大部分寺庙已经破败。玄奘达到后,看到“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后来这片纪念性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被荒草湮没了。公元12世纪,穆斯林军队入侵这里时,当地信众连夜把卧佛像埋藏在地下。公元1853年,考古人员根据玄奘的记录发掘出了卧佛殿、大涅槃塔等。那尊卧佛也从地下挖掘了出来,但是严重破损。经过修复和拼合才基本恢复原貌,卧佛床榻上刻有高徒阿难陀、须跋陀罗、末罗酋长以及5位信众,他们都双手合十,神情黯然。卧佛像是公元5世纪的作品,长约两米多,出自以雕凿犍陀罗风格佛像而著称的马土腊,那古朴而圆润的雕刻技法如今被金箔掩盖了,富丽堂皇压倒了平静与安详。 耀眼的金箔遮盖住了佛陀的朴素身躯。为了追求真谛,释迦牟尼不仅放弃了金银珠宝,连王位都放弃了。这些金银珠宝与佛陀的朴素思想可谓背道而驰。  我很难想象佛祖衰老之年的模样,大概与印度北方的老人差不多,面庞清癯,浑身黑瘦,两眼炯炯有神。我们从全世界的佛像中都看不到这些特征。所有佛像都是佛陀在35岁得道后的沉思模样,脸部饱满、表情平静。即使在他圆寂时,脸上连一道皱纹也没有。艺术的夸张照顾了佛教徒的心情,却远离了真实。  《大般涅槃经》讲述了佛陀在生命最后几个月中发生的事情。佛陀体力渐衰,却依然继续传道说法。此刻比丘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佛陀是否应该指定一个继承者,以便在佛灭后继续领导僧团? 佛陀明确对比丘们表示,自己不需要选定继位者。佛陀从未承认自己是教团“领袖”。他告诫比丘们,自己入灭后,弟子们要依法行事、持律谨严。他建议每位比丘必须记住一些经典,并且相互对照印证,然后决定是否遵从。佛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发行佛陀语录,也从未想过指定接班人。如今2500多年过去了,一些政党领袖依然怀疑民众的智慧和判断力,热衷于挑选自己的亲信来接班,搞得社会民众怨声载道。


第四章 舍卫城里的佛影涅槃之地的疑问(3)

俱尸那迦外景    

  佛教历史上的“八分舍利”事件也在这里上演。佛陀火化后,恒河平原上的八大强国都想得到佛舍利,几乎兵戎相见,最后在一位婆罗门的调停下,8个国家瓜分了佛舍利,并建塔供奉。这种印度的传统坟冢,由于供养了佛舍利而成了佛教文化的特有形式——窣堵波(Stupa)。在不能聆听佛陀教诲后,教徒通过礼拜佛塔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这种窣堵波到了中国就演变成了楼阁式佛塔。  佛陀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佛教文化的开始。从此有了浩如烟海的典籍经卷,佛陀生平也出现了神圣光环。在佛教流传的漫长岁月中,人们编撰了许多关于佛祖的神奇故事。这构成了佛教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富感染力的一个部分。以理性眼光来解读这些传奇故事,可以体悟到佛陀追求真谛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和高贵人格,体悟到命运的无奈和沉重,从而凸现出一位古代先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