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掳肴樘擒彰浮⑼该干伞!〉庇腥樘谴嬖谑保樘遣僮葑蛹纯杀挥盏肌U嬲挠盏技敛⒎侨樘潜旧怼H樘蔷该复呋ⅰ∽私胂赴倬却嬖谟谙赴械纳偈隆肴樘擒彰复呋湮鹑樘恰:笳咦魑∫恢钟盏技练肿咏岷献瓒舻鞍祝沟鞍坠剐捅浠贾伦瓒舻鞍子隣序列解离、发生转录, 使β…半乳糖苷酶分子增加 1000倍。 3。CAP的正性调节 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是同二聚体,在其分子内有DNA结合区及cAMP结合位点。当 没有葡萄糖及cAMP浓度较高时,cAMP与CAP结合,这时CAP结合在乳糖启动序列附近的 CAP位点,可刺激RNA转录活性,使之提高50倍;当葡萄糖存在时,cAMP浓度降低, cAMP与CAP结合受阻,因此乳糖操纵子表达下降。 由此可见,对乳糖操纵子来说CAP是正性调节因素,乳糖阻遏蛋白是负性调节因素。两种调 节机制根据存在的碳源性质及水平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 4。对调节机制的解释 大肠杆菌根据碳源性质选择代谢方式。 倘若有葡萄糖存在时,细菌优先选择葡萄糖供应能量。葡萄糖通过降低cAMP浓度,阻碍 cAMP与CAP结合而抑制乳糖操纵子转录,使细菌只能利用葡萄糖。 在没有葡萄糖而只有乳糖的条件下,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聚,CAP结合cAMP后与乳糖操纵 子的CAP位点,激活转录,使得细菌利用乳糖作为能量来源。
 四、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 一)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 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哺乳类动物基因组DNA长达3×109个bp。 2。单顺反子 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个编码基因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经翻译生成一条 多肽链。 3。重复序列 在原核、真核DNA中都有重复出现的核苷酸序列,但在真核更普遍。根据重复频率可将重 复序列区分为高度重复序列(106次)、中度重复序列(103~104)及单拷贝序列。单拷贝序列在整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很少的几次。 4。基因不连续性 真核结构基因两侧存在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序列,往往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区。在编码基因内部 尚有一些不为蛋白质所编码的间隔序列,称内含子,而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因此真核基因是不连续的。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1。RNA聚合酶 真核RNA聚合酶有三种,即RNA polⅠ、Ⅱ、Ⅲ,分别负责三种RNA转录。TATA盒结合蛋 白为三种聚合酶所共有。 2。活性染色体结构变化 (1)对核酸酶敏感。 (2)DNA拓扑结构变化。 天然状态的双链DNA以负性超螺旋的构象存在。当基因活化 时,RNA聚合酶前方的转录区DNA拓扑结构为正性超螺旋,后面的DNA则为负超螺旋,正性超螺旋不仅阻碍核小体结构形成,而且促进组蛋白 H 2A ·H2B二聚体的释放,有利转录。 (3)DNA碱基修饰变化。在真核DNA有约5%的胞嘧啶被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是反比关系。处于转录活化状态的基因CpG序列一般是低甲基化的。 (4)组蛋白变化。 ①H1样组蛋白减少。②H 2A ·H2B二聚体不稳定性增加。③组蛋白修 饰:最常见的修饰有乙酰化、泛素化,修饰后使核小体结构变得不稳定。④H3组蛋白巯基 暴露。 3。正性调节占主导 提高了蛋白…DNA相互作用的指导性,经济有效。4。转录与翻译间隔进行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及胞浆等区间分布,转录与翻译在不同亚细胞结构中进行。 5。转录后修饰、加工 
(三)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 ☆ 1。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是特异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按功能特性,真核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为启动 子、增强子及沉默子。 
(1)启动子。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每一组件 含7-20bp的DNA序列。启动子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以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在这些功能组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TATA盒,TATA盒通常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25至 30bp,控制转录起始的准确性及频率。典型的启动子由TATA盒及上游的CCAAT盒和( 或)GC盒组成,这类启动于通常具有一个转录起始点及较高的转录活性。然而,还有很多 启动子并不含TATA盒,这类启动子分为两类:一类为富含GC的启动子,最初发现于一类管 家基因,这类启动于包括一个或数个分离的转录起始点;另一类启动子既不含TATA盒,也 没有GC富含区,这类启动子可有一个或多个转录起始点,但多数转录活性很低或根本没有 转录活性,而是在胚胎发育、组织分化或再生过程中受调节。 
(2)增强子 是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 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可位于转录起始点 的上游或下游。从功能上讲,没有增强子存在,启动子通常不能表现活性;没有启动子时, 增强子也无法发挥作用。 
(3)沉默子某些基因含有负性调节元件沉默子,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 转录起阻遏作用。
☆2。转录调节因子 (1)转录调节因子分类。两类:①基本转录因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 所必需的一组因子,为所有mRNA转录起动共有②特异转录因子为个别基因转录所必需,决定该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包括转录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2)转录调节因子结构。所有转录因子至少包括两个结构域: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 此外,很多转录因子还包含一个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最常见的是二聚化 结构域。①DNA结合域通常由60-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最常见的DNA结合域结构形式 是锌指结构和碱性α螺旋。类似的碱性DNA结合域多见于碱性亮氨酸拉链和碱性螺旋…环…螺 旋。②转录激活域——由30…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根据氨基酸组成特点,转录激活域又 有酸性激活域、谷氨酰胺富含区域及脯氨酸富含区域。③介导二聚化的结构域——二聚化作 用与亮氨酸拉链、螺旋…环…螺旋结构有关。 3。mRMA转录激活及其调节 真核RNA聚合酶Ⅱ不能单独识别、结合启动子,而是先由基本转录因子TFⅡD组成成分TBP 识别TATA盒或启动元件,并有TFⅡA参与结合,形成TFⅡD…启动子复合物;继而在TGⅡ AF等参与下,RNA聚合酶Ⅱ与TFⅡD、TFⅡB聚合,形成一个功能性的前起始复合物。在 几种基本转录因子中,TFⅡD是唯一具有位点特异的DNA结合能力的转录因子,在上述有 序的组装过程起关键性指导作用。这样形成的前起始复合物尚不稳定,也不能有效启动 mRMA转录。然后由结合在增强子上的转录激活因子直接或间接与TFⅡD结合,从而影响 前起始复合物的形成、稳定性以及RNA聚合酶的活性。
◆克隆与克隆化 所谓克隆就是指同一副本或拷贝的集合。获取同一拷贝的过程称为克隆化。为某一研究目的,从众多不同的分子群体中分离的某一感兴趣分子,继而经无性繁殖(扩增)产生的很多 相同分子的集合,即为分子克隆。 
2。DNA克隆 是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 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即DNA克隆又称重组DNA。 
3。工具酶(1)限制性内切酶(2)DNA连接酶:催化DNA中相邻的5′磷酸基与3′羟基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切口封合,连接DNA片段 (3)DNA聚合酶Ⅰ:a。合成双链cDNA中第二条链。 b。缺口平移制做探针。 c。DNA序列分析。 d。填补3′末端。 (4)Taq酶催化PCR反应,聚合DNA (5)反转录酶a。合成cDNA。b。替代DNA聚合酶Ⅰ进行填补,标记或DNA序列分析 (6)多聚核苷酸激酶催化DNA 5′羟基末端磷酸化,或标记探针 (7)碱性磷酸酶切除DNA5′末端磷酸基 (8)末端转移酶在3′羟基末端进行同系多聚核苷酸加尾。(9)DNA酶:切割DNA (10)RNA酶:切割RNA。
★ 重组DNA的基本原理 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③目的 基因与载体的拼接,④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⑤筛选并无性繁殖含重组分子的受体 细胞(转化子)。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1。化学合成法:如果已知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根据某种基因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推导出该 多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利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合成原理合成目的基因。 2。基因组DNA:采用物理方法(剪切或超声波)或限制性内切酶将染色体DNA切割成许多片 段,继而将它们与适当克隆载体结合,将重组DNA转入受体菌中扩增,每个细菌内都携带 一种重组DNA分子的多个拷贝。全部细菌所携带的各种染色体DNA片段就涵盖了基因组全 部信息,即基因文库。建立基因文库后,结合适当筛选方法从众多的转化子菌株中选出含某 一基因的菌株,扩增分离得到目的基因。 3。 cDNA: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再复制成双链 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扩增为cDNA文库。用适当方法cDNA文库中就 可以筛选分离到目的基因。 4。聚合酶链反应:在有模板DNA、引物及dNTP存在时,向DNA合成体系中引入热稳定的 Taq DNA聚合酶。反应体系经变性、退火及扩增循环自动。反复进行感兴趣DNA片段的酶 促合成,使目的基因按指数增长。
(二)克隆载体的选择与改建 1。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小型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可独立自主进行复制,含筛 选标记,含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切割位点,可插入目的基因。 2。噬菌体:egλ噬菌体、MB载体 3。柯斯质粒与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用于插入大DNA片段。 4。病毒载体。
(三)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即DNA的体外重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