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因意大利人发现海上新航路(即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直达弗兰德和英国)
和英法百年战争等原因,香槟集市日趋衰落。后来,法国国王路易十一鼓励
商人建立大型的里昂集市,营销各地特产,促进了以巴黎为商业中心的全国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③建立物品交易所
16世纪,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法国亨利四世时期,产生了物品
交易所。物品交易所又称商品交易所,是根据货物样品进行大宗商品买卖的
交易场所。商品交易所分为两大类:一是经营一种物品的交易所,如小麦交
易所等;另一种是经营若干种物品的交易所,如粮、盐、酒交易所等。商品
交易采取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形式。它是法国商人操纵市场的场所。
④商业行会的衰落
商业行会是由商人按行业自愿联合组成的政治经济组织。
其目的是限制竞争,规定经营范围,保护同行利益。在15世纪至16世
纪期间,法国商业行会有较大的发展,在商业中处于垄断地位。14世纪初,
巴黎工商业行会有300多个;15世纪中叶,巴黎工商业行会扩大至500多个。
商业行会在反对法国封建领主压迫和推动商业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由
于行会具有垄断性、排它性等缺点,在商品经济扩大的条件下,它成为社会
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从 17世纪中叶起,法国商业行会就衰落了,并于
18世纪被取消了活动。
(4)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它为法国提供了
巨额货币资本,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
外贸发展是法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6世纪初至17世纪,由
于法国封建专制王朝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其
… Page 32…
主要表现:一是贸易额扩大。近代前期,法国的对外贸易额成倍地增长。至
18世纪,其贸易额扩大了4倍多。二是改善商品进出口结构。法国对外贸易
政策在于扩大商品出口,减少商品输入。16世纪以来,法国出口商品有纺织
品、各种花边、服饰、首饰、地毯、瓷器、化妆品、家具、五金制品、葡萄
酒等工业品和重要农产品。进口商品有茶叶、棉花、木材、皮革等工业原料
和香料、咖啡、兰靛、可可等土特产品。法国商人在对外贸易中还贩卖奴隶,
进行海盗掠夺活动。三是扩大了贸易市场。近代前期,法国对外贸易地区和
市场,先后从欧洲扩大至美洲、印度、近东以及其他殖民地。四是建立了贸
易机构。法国在对外贸易中,不仅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商船队和舰队,
而且建立了法国贸易公司,即贸易特许公司。自17世纪初以来,法国先后建
立了22个贸易特许公司,著名的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美洲群岛公司、
百股公司等。这些贸易公司,都是法国商人从事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组织。
17世纪中叶,法国又建立了东印度、西印度、北方、几内亚、中国等贸易特
许公司,它们是法国扩大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工具。对外贸易为法国资本
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
殖民掠夺不仅是法国专制王朝对外进行扩张的措施,而且是法国资本原
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重商主义政策增加国家财富的基本目标。15世纪
末,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法国开始入侵北美。从16世纪末至17世
纪,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活动迅速发展。法国历代封建王朝,如查理一世、
亨利四世、路易十三等都是推行殖民政策的暴君。为了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法国国王一方面通过在国外设立的贸易公司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等地建立殖
民据点,进行殖民掠夺活动;另一方面1635年路易十三还亲自参与欧洲的三
十年战争。在战争中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从而把法国领土延伸至著
名的莱茵河西岸地区。从 1643年起,法王路易十四进行了更加猖狂的殖民扩
张和掠夺。17世纪后期,法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进入极盛时期,成为殖民强国。
殖民掠夺活动,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货币资本。
综上所述,从16—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封
建专制制度已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并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这些为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必要条件。
… Page 33…
3。德国经济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 14—15世纪,德国经济一度处于繁
①
荣昌盛时代 (“德国在1470—1530年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 )。这
时,城市的行会手工业兴旺,产品驰名国外市场,商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
也很活跃。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并在农村中广泛推行代役租制。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德国的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
芽。但15世纪以前,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英国、尼德兰、法国、意大
利等先进的欧洲国家。而且从 16—17世纪,德国经济却从兴盛逐渐走向衰
落,农奴制又重新复活了,直至17世纪末叶,德国经济才逐渐地恢复、活跃
和发展起来。
(1)德国经济的衰落与农奴制的加强
14—15世纪,德国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当时,手工业发展,商
业交易活跃,汉萨同盟贸易兴旺发达。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并在
德国农村中广泛实行代役祖制(指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地理大发现以后,
在德国经济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但是,16世纪初期,当荷、英、
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封建制逐渐瓦
解,资本主义产生的时刻,德国的经济却逐渐地衰落、停滞了,农奴制也重
新复活和加强起来。造成德国经济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世界商路的转移。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各国的商船不再经
过德国,而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从此,荷兰及英国一跃而成为新商路
的枢纽和中心。由于世界商路的改变,贸易中心也从威尼斯、热那亚、汉堡
等城市转移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世界商路的转移,导致了德
国城市在欧洲贸易地位的下降和汉萨同盟的衰落,也造成了德国工商业的普
遍不景气。“世界贸易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一世界历史性事
①
件对德国的贫困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二是战争。16世纪,德国在农民战争后,封建割据和统治日益加强,这
是德国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导致了瑞典、
荷兰分别占领了德国在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出海口,从而阻碍了德国和西方各
国的贸易往来。这也是德国工商业迅速衰落的原因。
三是农奴制的恢复。15世纪时,德国各地废除了农奴制。16世纪,农奴
制在德国又重新复活和加强。封建地主加强对农民的掠夺和奴役。直至 17
世纪中叶,“农奴制度现在成了普遍的制度。自由农民正如白色的乌鸦那样
①
少见”。同时,“农奴制的普遍恢复是妨碍17和18世纪德国工业发展的一
②
个原因” 。
在德国,农奴制是一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对封建主 (方牧)的依
附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剥削制度。在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为了维护封建
统治,德国的封建领主采取措施加强了农奴制。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 《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第428 页。
① 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36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 卷,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123 页。
… Page 34…
一是强迫农民为农奴。农奴制在德国复活后,贵族地主阶级强迫农民接
受奴役性的条件,农民被迫从封建主手中领取份地,并对封建主处于人身依
附地位,从农民变成农奴,没有人身自由。
二是强迫农奴从事劳役。在农奴制下,封建主为了剥削农奴剩余劳动,
强迫农奴承担劳役,进行超经济剥削。地主强迫农民每星期服役3—4天。
三是任意惩罚农奴。封建主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特权,对农奴进行莫须有
的惩罚,没收农奴财产,甚至出卖农奴。
四是强迫农奴交纳赋税。德国封建专制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强迫农
奴交纳赋税,提供徭役。
五是农奴处境恶化,生活极端贫困。
促使德国农奴制恢复和加强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封建统治加强、价格
革命、圈地运动兴起等。但农奴制的复活和发展,在德国各地是不平衡的。
在西部地区广泛实行代役租制,而在易北河以东的东北部地区则普遍实行劳
役制。
在德国的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