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史称“都图者,即都鄙,县各置隅,乡为都,里为图”。明都图分为四级:
即县、州、府、都 (乡)、图(里或堡)。都图是农村的基层组织。一般都
在里之下设置甲,一里十甲,每里设里长一人,每甲设甲正一人,每甲管理
10户。明代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责是:调解民户间的婚姻、土地、争斗等事宜,
按照大明律和乡约劝民为善,指导民户各守本业,努力耕种等。建立农村基
层组织,对于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监督农业生产,执行明代律令,安定
农村社会秩序,维护明代封建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实行重农务本政策。重农务本政策是明代的重要经济政策。所谓重农
务本,就是指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朱元璋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增加财
政收入,把发展农业看作是治国立国的国策。明代重农务本政策的内容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① 《明史》卷十七,食货一。
① '清'朱文翰:嘉庆《山阴县志》卷六。
… Page 44…
一是解放奴婢,制止民人为僧。元朝时代的地主阶级强迫农民为奴婢,
这种奴隶制残余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政权后,为了增
加农业劳动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于1372年(洪武五年)下令释放奴婢
为民。这个措施使许多奴婢获得了当“民人”的权利,增加了明代农业劳动
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朱元璋政权还实行限制民人出家
②
为僧的政策。明初政府认为:“一人为僧,则一夫不耕”。出家为僧的人多
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相应地减少,结果,将影响农业生产,影响赋
税收入。因此,朱元璋政权于1373年(洪武年代)实行限制民人出家为僧的
政策。1393年,大明律规定,“民年二十以上者,不准为僧”。明成祖朱棣
(1403至1424年)继续实行限制民人出家为僧的政策,并规定“严禁民人
私自削发为僧,违者严加处罚”。实行限制民人出家为僧的政策,可以保护
农业劳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减少僧道费用支出。
二是提倡开垦荒地,发展经济作物。明初王朝重农务本政策的重要内容
之一是提倡开垦荒地,发展经济作物。
明初政府为了开垦荒地,采取了下列措施:一个措施是颁布垦荒法令。
从1368至1395年,明政府颁布了5个垦荒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贫苦农民开垦的荒地,归农民所有,获得土地产权(1368年);第二,农民
可尽力开荒,不以旧田为限,流民还乡复业者,有司分配荒地耕种(1373年);
第三,官民有劳力,可报官开垦荒地(1391年);第四,新开垦土地、免赋
税三年,个别地方,可永不课税 (1395年)。另一个措施是实行移民开荒,
给垦荒农民扶持和免税待遇。这种政策,鼓励农民开发了大量土地,1392年,
明代全国有耕地面积860万顷。垦荒政策不仅导致了开垦大量土地,而且可
以制止农民逃亡,调整封建土地关系,使农民与土地结合,调动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明初政府还实行发展经济作物的政策,主要是鼓励农民种植桑、麻、木
棉、柿、枣、栗、桃等经济作物。明代发展经济作物的措施:第一,规定种
植经济作物定额,其中包括按亩和按户计算定额。1365年,朱元璋政权规定:
“凡农民有田5至10亩者,种桑、麻、木棉各半亩,10亩以上者倍之。”①
1392年,明政府规定凤阳等地每户种桑200株、枣200株。第二,规定纳税
标准。1371年,明政府规定,种麻每亩纳税8两,木棉每亩纳税4两,超定
额种植部分,实行奖励。第三,帮助解决秧苗。明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作物,
帮助有困难的地区解决秧苗、技术等问题。第四,加强监督。明政府规定:
地方官员定期检查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每年将本地区种植数量、造册上报,
并以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官员业绩的依据。凡是不达到种植定额标准者,按律
处分。如农民不种桑罚绢一匹,不种麻、棉罚麻布、棉布各一匹,后又增加
刑罚。1397年,明律规定,不种桑麻者,以5分地为限,一分笞20板,还
强制交纳赋税。明代鼓励发展经济作物的政策,促进了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
1395年,湖广一年种桑、柿、枣、桃等作物8500万株,推动了城乡手工业
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多种经济发展。
三是兴修水利。这是明初政府重农务本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业
生产的命脉。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懂得水利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为了
②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二。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
… Page 45…
兴修水利,明政府采取了下列措施:第一,建立营田司。1358年,朱元璋建
立营田司,令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灌溉工程事务。第二,训令
地方官吏了解农民兴修水利情况。第三,责成地方官组织民工、材料、修建
塘堰和闸坝陂池,以便引水灌田。明政府实行兴修水利政策以来,至 1395
年,计修建塘堰4000多处,疏通河道4000多条,修渠岸5000多处。1400
年,全国灌溉面积约1。3亿多亩。兴修水利政策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实行严格的赋役制度。明代从建国初至灭亡前,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
入,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赋税制度。所谓赋役,就是明代政府推行的“赋
税和徭役”的总称。赋税,通常是指明代政府强制征收的捐税。而徭役,是
指明代封建政府强迫农民进行各种无偿劳役,如力役、军役、均徭、杂泛等
役。赋税、徭役都是明朝封建社会国家经费的主要来源。朱元璋认为,“国
①
家经费,皆其所出”。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明政府制定了赋役制度,它
是明代政府官吏从事赋役征派工作的行为准则,也是明代国家经济政策制度
的有机组成部分。明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赋役黄册制度。所谓赋役黄册,就是明初政府为进行征派赋役所编
制的户口簿册。簿册封面是黄纸黄色。后来,编制户口簿册形成了赋役黄册
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发现徭役不均问题,令户部尚书范敏
编制黄册。范敏按皇帝令制定了规划,命全国各州、府、都、乡、里,编制
以户为主的户口总册。总册是详细列举人户、乡贯、姓名、岁数、人丁、田
产、应纳赋役等情况的簿册,一式四份,分别存于各级政府中,作为官府征
收赋役和捐税的依据。大明律规定,黄册每十年修订一次,使之日益完善。
在明代,除黄册以外,还有青册和白册等种。青册是由地方组织保存的户口
簿册,因它是青皮封面,故称为青册。白册是指由明代地方负责征收赋役的
官吏私自编制的征派赋役簿册。它是官吏进行征派赋役的根据。因为它是私
编,没有法律依据,因此被称为白册。明代编制户口,建立黄册制度,不仅
可以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而且也是各级政府管员检查和管理户口的根据。
二是鱼鳞图册制度。明初,朱元璋建国后,先后于1368年、1380年和
1386年命国子监赴全国各地指导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1393年(洪武二
十六年),完成丈量全国土地,绘制了鱼鳞图册。所谓鱼鳞图册,就是指明
政府为征派赋役,命国子监生丈量土地,编制土地簿册的一种形式。它是明
代的一种地籍制度。1387年,明政府命各州、县分区绘制土地簿册。它是以
田地为主,以户口为次进行绘制。在土地簿册中,分号详细列出土地名、丈
量面积、税亩面积、产业、地形、土质、粮户业主姓名、籍贯等项内容。一
式四份,分别报送户部、余司、府、县各级政府各一份,作为官吏进行征税
的依据。明代是在丈量全国土地面积850万顷的基础上进行绘制鱼鳞图册
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地产史。由于绘制的土地簿册总图的界线、
排列形态等特征,犹如鱼鳞样子,故名为鱼鳞图。它分为总图和分图两种:
分图以农村的里为单位,在图中记载土地名称、类别、面积、四至、业主姓
名、籍贯、地形等项。总图是以乡为单位,将各里的分图中项目进行综合绘
制而成。最后,由国子监将土地总图和分图进行汇总,装订成土地簿册,即
鱼鳞图册。明代经济史上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部籍的一种形式。它既是明
代征收田赋的依据,也反映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明代政府通过编制鱼鳞图册
① ' 明'余继登:《故典纪闻》卷一。
… Page 46…
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利用它作为剥削农民的工具,所以,鱼鳞册是造成农
民生产及生活困难,制约农业生产发展,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一
个因素。
三是残酷的田赋徭役制度。明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