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行会组织日益发展,行会制度日益严密。亚洲各国的
行会在反封建压迫和促进工商业发展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由于行会具有封
建垄断性,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亚
洲的行会也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逐渐衰落、消亡,日本的
行会组织是在明治天皇政权时期宣布废除的。
(3)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15至17世纪,随着生产力、工农商业的发展,亚洲的对外贸易也有
明显的发展。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区贸易的发展
这个时期,亚洲地区贸易发展的标志如下:
一是东亚贸易的发展。这是指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
… Page 13…
间贸易的发展。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在中朝两国贸易中,中国明代出
口的商品有茶叶、丝绸、服装、瓷器、兵器、书籍等;从朝鲜进口的商品有
人参、药材、乐器、折扇等。在中日贸易方面,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丝织品、
瓷器、文房四宝、书画、金属器皿、针、伞、梳、帘子等;从日本输入的商
品有丝、棉、玛瑙、琥珀、漆器、硫磺等。当时,中国的宁波、福州、泉州、
漳州是中、朝、日三国贸易的重要港口。
二是东南亚贸易的发展。它包括亚洲东南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
印尼等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去大量金币及物品与东
南亚诸国进行物物交换,推动了贡舶贸易的发展。自15世纪中叶以后,泰国
(暹罗)通过曼谷等港口从事贸易活动,并派商队与琅勃拉邦、孟加拉、中
国、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通商,输出的商品有大米、特产等,输入的商
品有丝、毛织品、天鹅绒、铜、水银、朱砂、红布等。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
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通要道。
三是南亚贸易的发展。其中印度、孟加拉、锡兰、尼泊尔等国的贸易最
为活跃。15、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商船,通过孟加拉和古拉特等城市
同中国、非洲、欧洲进行贸易。印度输出的商品有丝织品、棉织品、香料、
蓝靛、珠宝等。这些产品远销亚、非、欧洲各国。印度进口的商品有茶叶、
陶瓷(中国)、铜器(日本)、香料、马匹、象牙(非洲、缅甸)、珍珠(锡
兰)、呢绒(法国)、金属制品(欧洲)、干果(中亚)等。
此外,西亚、中亚、北亚的贸易也有所发展,如伊朗国王垄断对外贸易,
出口的蚕丝、蚕丝产品驰名世界,远销土耳其、印度、欧洲。
第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14—16世纪,亚洲的东西方贸易十分兴旺。东西方贸易发展的标志:一
是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15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在贸易中主要是供应贵
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产。自 15世纪末以后,西方国家除从东方进口奢侈品
外,还进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印度的纺织品、地毯、药材、蓝靛、
珠宝,东南亚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输出
的商品有羊毛、呢绒、金属制品等。亚洲各国的外贸都处于顺差地位,取得
了大量的金银。二是开辟了新商路。地理大发现前,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有三
条:一条是古“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条是印度航线。这
三条贸易商路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将东西方贸易联系起来。地理大发现
后,欧洲殖民者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从而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
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额成倍的增长。印度莫卧儿王朝初期,计有30种棉织
品、23种丝织品、10种织棉、毛毯等产品远销各国。
(4)货币、银行、税收制度的出现
货币、银行、税收是亚洲经济的重要方面。
近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亚洲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货币制度。
这个时期,亚洲各国主要是使用铸币和纸币。中国明代在商品交易中使用铜
钱、白银、纸币,白银是主要的支付手段。日本在流通中使用铜币和银币。
印度在交易中使用银卢比。越南黎朝使用铸币和纸币。朝鲜使用过铁钱、铜
钱、铸银币。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制度也应运而生。尽管亚洲银行业较欧洲国家银
行业产生晚,但商品货币关系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已出现了银行的萌芽。中
… Page 14…
国明代时期,在京都和各省建立了宝源局和宝泉局,专门从事铸币和发行宝
钞业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建立了钱庄和票庄,从事存放款、
发行银票、开发庄票、兑换业务。后来,银行取代了钱庄。印度莫卧儿时代,
建立了信用机构,办理借贷款业务。16世纪,西欧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建立
代理行和银行。建立银行制度对亚洲的外贸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
税收是亚洲封建国家的收入来源。近代前期,亚洲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
税制,主要是实行实物税和货币税。中国明代实行商税制,其税物有布绢、
钱钞、金银等,税率为三十税一。印度实行包税制,将各地税收包给商人,
一次交足税款,包税人从包税额中提取10%佣金。
(5)资本主义的萌芽
16世纪,当欧洲社会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过渡时,亚洲许多国家处于
封建社会发展时期,有些国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农经济分化,出现了雇佣劳动。16、17世纪,
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小生产者分化,一些小生产者被剥夺生产资料,贫困
破产,沦为雇工;少数富裕农民上升为作坊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牟
取利润。于是在亚洲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关系。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
场。在16、17世纪期间,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业行业
中先后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国明代的手工工场先后在纺织、榨
油、矿冶、造纸等行业中出现。17世纪初,日本德川时代的手工工场先后在
纺织、陶瓷、造纸、木器、漆器等工业行业中产生。
亚洲国家资本主义的成长较西欧先进国家晚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亚洲国
家封建制度较稳固,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或锁国政策,因此,它阻碍了商
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Page 15…
3。美洲经济发展概况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的土著居民只有印第安人。15世纪
末,印第安人的社会大都处于原始公社阶段。这时,印第安人不仅创造了著
名的玛雅文化及美洲古代文明,而且从事采集、狩猎、游牧和农业等活动。
印第安人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印第安人过着长
期的原始公社制生活,实行土地等原始公有制,建立了氏族基层组织。印第
安人利用简陋的工具从事生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剩余产品及商品交换的出现,在阿兹
克人和印加人的部落中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等现象,从此,印第安人的
社会也从氏族公社制向早期奴隶制过渡。
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土地后,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美
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据点,推行奴隶制,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垄
断殖民地对外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采取各种手段对印第安人进行统
治、奴役、残杀、掠夺,搜刮了金银财富,严重地摧残了印第安人的经济和
文化,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殖民地时期美洲经
济的发展。
近代前期,美洲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如下:
(1)原始公社时期的经济
15世纪末以前,美洲印第安人社会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其经济发展情
况如下:
实行原始公社制
哥伦布到达美洲前,美洲的各个部落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印第安人在
原始公社制度下生活。这时,所有土地、草地、森林、牧场、沼泽地都是公
社部落所有。人们用木制、石制、金属等简单工具,耕种部落分给的土地,
从事狩猎、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种植玉米、马铃薯、烟草、可可、棉花、
咖啡、西红柿、蓝靛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使用肥料,从事灌溉,因此,农
牧业都有所发展。但美洲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墨西哥、秘鲁、巴西等地的
农业较发达,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棉花、马铃薯、豆类、木薯、巴西木等
40多个品种,注意修渠灌溉。阿根廷的印第安人部落仍保持氏族公社关系,
采用火耨工具耕种,农业生产落后。
工商业兴起
随着生产力、农牧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美洲的工商业也逐步发展。15
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已学会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和合金制造装饰品和
器皿,利用羊毛和驼毛纺纱织布、制毯,出现了金匠、银匠、铜匠、木匠、
石匠等手工业人才。印加人不仅会制造陶瓷、地毯,而且会冶炼技术,利用
炼出的青铜制造兵器等工具,技术水平较高。所以,印加人的手工业较美洲
其他地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