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臣。809年,哈伦·拉西德死于征途中,马蒙与其兄阿明分别占据帝国东西部,上演了一场东方专制国家常见的兄弟 墙之战,马蒙以呼罗珊为基地,经过4年斗争,击败了阿明,成为整个帝国的统治者。
即位之后,马蒙派大将法德勒征讨中亚地区,势如破竹,再度确立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马蒙时代,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国,衰落中的拜占庭和中国唐朝均难以与之相比。不过,马蒙时代的帝国也出现了与全盛局面不相和谐的音符,比如愈演愈烈的宫廷铺张浪费之风,比如816年爆发的巴贝克“红衣军”起义,被认为是导致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
马蒙对世界文明贡献主要在于文化学术方面。他对知识和学者的渴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所排遣的搜求知识典籍和学者的使者奔驰在帝国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足迹遍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他让学者把希腊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付给译者以同译稿相同重量的黄金(这也许是世界史上最昂贵的稿费了),许多珍贵而湮没已久的古希腊典籍因此得以复活,后来,这些希腊典籍传回欧洲,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知识源泉。马蒙本人多次以学者的身份主持学术会议,参加其中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马蒙将几代哈里发搜求到的学术瑰宝,集中存放在一所规模宏伟的学术中心,名之为“智慧馆”。智慧馆集图书管理、科研、翻译和教育的功能于一体,实际上是世界最早的大学,受它影响,后来在西亚北非等地,出现了许多“智慧馆”的仿制品,如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学、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等,从公元12世纪开始,创办大学的热潮在欧洲开始蔚然成风,追根溯源,马蒙的智慧馆当居首功。
马蒙没有被列入100帝王排行榜之正榜中,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较小,而大力扶持学术文化是阿拉伯帝国前期的基本国策,先知穆罕默德就发出过“向世界求知识”的号召,马蒙是其中的登峰造极者,但毕竟不是首倡者。
7、拜伯尔斯 Baybars (埃及奴隶王朝苏丹 1260—1277年)
埃及“奴隶王朝”的主要奠基人,被后人尊为“胜利王”、“宗教的支柱”。曾经是一个“做奴隶都没有资格的人”,后成为由突厥奴隶组成的近卫军的将领,1260年在抗击蒙古大军的艾因·札卢特战役中立下大功,阻止了蒙古人西征的势头。同年,拜伯尔斯杀苏丹库图兹,登上了苏丹的宝座。拜伯尔斯善于运用“远交近攻”,同金帐汗国和欧洲一些基督教国家结盟,集中力量打击伊儿汗国和地中海沿岸的十字军国家。他积极向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领地发动进攻,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为后继者最后消灭十字军政权打下基础。他还西征利比亚、南征努比亚,积极修缮河渠驿道,是中世纪埃及继萨拉丁之后最出色的统治者。拜伯尔斯将被蒙古人逐走的巴格达哈里发阿拔斯王室后裔迎立到开罗,借哈里发之名,在伊斯兰世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拜伯尔斯以他的圣战和赤诚的伊斯兰情感被后世穆斯林广为推崇,他的事迹在野史传说中极为丰富。这位奴隶出身的杰出统治者没有出现在正榜100帝王之中,主要是因为中世纪中东的政治版图变化太过频繁,拜伯尔斯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大多没有能够长期延续下去。
8、明成祖朱棣(中国明朝皇帝1402—1424年)
明朝第三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初被燕王,1398年起兵,经过四年内战夺了侄子的皇位。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以明成祖在世界上的名气而言,足以排进帝王百强之中,但他没有出现在本榜正榜中,是基于以下两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炫耀国力,既没有开辟新的航路(实际上,横跨印度洋的航线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就已畅通),也没有显著促进中国同南洋各国的贸易发展;明成祖一死,他的大部分政策就被后继者抛弃了,航海事业也夭折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显然不是明成祖治国思路的延续。
9、雍正(中国清朝皇帝1722—1735年)
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世宗,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经过众多兄弟激烈的竞争后取得了皇位,以统治手段严苛而闻名。他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维持和发展。
不妨将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的影响作一比较。雍正的政绩主要集中体现为对“康乾盛世”的维持,而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没落之前的回光返照,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作用有限;而乾隆长期稳定的统治强化了中国统治阶层“天朝上国”的思维定势,也更严厉地禁锢了知识阶层的新思想,这正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原因,乾隆被列入最有影响的百大帝王之中,而雍正则被排除在外。
10、奥朗则布Aurangzeb(印度莫卧儿王朝君主 1658—1707年)
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称“世界主宰”。他成长于莫卧儿王朝的“盛世”时代,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的总舵手。他在位早期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但晚期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德干战争,亲临前线20多年,但始终未能完全征服印度南方,反而耗尽了国力。
奥朗则布舍弃了阿克巴大帝以来的宗教宽容国策,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把他们从官僚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莫卧儿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从此在英国人的紧逼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奥朗则布是印度殖民化之前最强盛时代的君主,而且可能是最能干的君主,他拥有巨大的野心和魄力,且十分勤政节俭,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印度有土邦自治的传统,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观念,而且已面临欧洲殖民者的步步紧逼,奥朗则布的政策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只是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和殖民化,而不是改变了历史进程。
11、塞尔维乌斯 Servius(罗马王 公元前579—534年)
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位王。他在位期间,根据罗马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的分化,实行了几项改革,使罗马真正成为一个国家。1、他按照地域建立了4个城区部落和15个乡村,取代了原来以血缘为基础的3个氏族部落,以地域而不再以血缘来划分人群,打破了氏族的藩篱。2、他进行了财产普查,将全部自由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5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百人队(罗马军队的基本单位),这一点是适应了罗马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3、创设百人队大会,使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胞族大会,成为新的公民大会。由于财产较多的等级拥有的百人队也较多,他们在公民大会上也有较多的表决权。
塞尔维乌斯死后24年,他的继任者“高傲者”塔列文被推翻,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罗马共和制的产生主要源于罗马人的政治传统,不能看出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对罗马共和制化有作用,这是他没有被列入正榜之中的原因。但塞尔维乌斯的改革对罗马国家体制形成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即使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仍然在发挥作用,他的历史地位仍不容低估。
12、腓力二世 Philippos Ⅱ(马其顿国王 公元前359—336年)
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的历史影响也不应被儿子遮盖住。
马其顿虽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但与希腊城邦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腊的底比斯城邦为质。腓力回国之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第二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备进军波斯的前夕死于刺杀。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计了巨大的潜力,已经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当然,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征服运动毕竟需要一位非常有胆识和魄力的出色统帅,血气方刚的亚历山大是绝佳人选,而腓力二世假如晚死几年的话,是否能担当这一角色,属于没有发生的历史,没有人能作出回答,这正是杰出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