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8-三指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钧,矢穿七札,演剧犹作小旦之音。即吾门一领青衿,相传五代(高祖谛直公,册名周应京;曾祖元恺公,册 
名周士隽;祖存仁公,册名周良阶;父诞登,册名周道岸),俱年愈八十,详于乘册。外祖(黄正礼)九十七, 
在黉门八十有三。母舅(黄文铎)九十三,为孝廉六十余二。“世上难逢百岁人”,古人语也,想古来百岁 
最难觏,以今观之,当易之曰∶“世上随逢百岁人”。“人生七十古来稀”,唐人诗也,想唐时,七十岁者亦 
稀有。今观之,当易之曰∶“人生七十世间多”。元气之足,禀赋之浓,三代以来,未有如我朝之盛者。治病 
者亦惟率由旧章焉耳,伤风漫云补乎哉! 

卷三
伤寒脉论
属性:《伤寒》一书,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启万世之章程,为医门秘诀。其文佶屈,其义 , 
其方简峭而警辟。有志集注,适有养胎之举,托迹昭潭(涟源黄德 
安,同里旧交,寄居潭市,主于其家,怂恿着论,力救时世),客舍清闲,窃举茅庐诵读时所心得者,提要成 
篇,姑从简略(携稿诣省垣,衡邑成子凝秀,故人新吾子也,随 真以补前刻)。 
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日,一次也,不以日数拘。巨阳,太阳也。太阳,经也;膀胱,腑也, 
经脉从癫络脑,夹脊抵腰。受之,受其邪也)。”时值 发栗冽,有寒有风(寒为阴邪,伤营;风为阳邪,伤 
卫),其中风也,经先受其风,桂枝症(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者,重乎其药也)。脉浮而缓,头痛项强而 
恶寒(有风不皆无寒),过时即热,有汗,鼻鸣而恶风。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卫分矣,五苓散主 
之。其中寒也,经先受其寒,麻黄症。脉浮而紧,体痛(统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而言),呕逆而恶 
寒,历时方热,无汗喘满而恶凤(有寒不皆无风)。倘如狂(淤热冲心)而小腹急结(淤热不行),邪入膀胱 
腑之营分矣,桃仁承气汤主之。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中经而烦躁(寒郁于外,热蒸于内,阴阳攻击),小青龙汤 
治风寒两中腑之干呕(小便不利,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兼咳,兼渴,兼噎,兼喘)。 
x中风经症x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取微 
汗。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汤加附子。发汗后而喘,麻黄、杏仁、甘草、 
石膏)。 
x中风府症x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 
x中寒经症x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温服覆 
取汗。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炙草、附子,三味温服。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生姜、 
人参、芍药、甘草、大枣。发汗过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炙草,二味煮去滓顿服。未经汗下, 
脉沉,当温其里,宜四逆汤,附子、干姜、炙草,未经汗下心悸而烦者,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炙甘草、 
生姜、饴糖)。 
x中寒府症x 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草。发汗,若下之,懊 不得眠,胸中窒碍者,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煮去滓温服,得吐则止。大下后,恶寒痞结,桂枝汤先解恶寒,大黄、黄连,二味煮去 
滓,温服以攻痞。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x风寒雨中经症x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x风寒雨中腑症x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甘草、干姜、半夏、桂枝、细辛。渴去半夏加栝蒌;噎去麻 
黄加附子;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喘去麻黄,加杏仁;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 
四逆汤主之,茯苓、人参、炙草、干姜、附子)。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经也;胃,腑也。经脉起鼻额,循鼻外,系目系)。居戊土之乡,原禀坤静, 
摄离火之篆(阳明纯热),反揽干刚脉浮而大,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经病也;脉浮而实,潮热谵语,腹满、大 
便硬者,胃家腑病也。经病治以白虎汤,腑病治以三承气汤,其为正阳明则然。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阳明, 
为六经之所朝宗,即为六经之所归宿。三阳有类聚之条,三阴有转属之症。太阳阳明,不更衣(不大便)而 
无所苦(脾约丸);少阳阳明。时烦躁而大便难(以法治之)。大实腹痛,阳明杂见太阳之篇(桂枝大黄汤) 
;土燥水干,阳明混入少阴之类(急下之),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厥阴中亦有阳明。随经而见,妙 
蕴无方。 
x阳明经症x 白虎汤(石膏、粳米、知母、炙草)。附录钱仲阳葛根汤(葛根、升麻、白芷、炙草、大枣、 
生姜)。 
x阳明腑症x 三承气汤(汗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小承气汤∶大黄、浓朴、枳实;腹胀满,调胃承 
气汤∶大黄、炙草、芒硝,不大便,发热汗多,大承气汤∶大黄、浓朴、枳实、芒硝。太阳阳明,脉浮而涩, 
麻仁脾约丸∶麻仁、芍药、枳实、大黄、浓朴、杏仁;少阳阳明,以法治之,相胃家虚实加减。下,桂枝大黄 
汤,见后少阴,急下之,大承气汤。) 
x备录阳明症方x(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茵陈蒿汤∶大黄、茵陈、栀子。身黄发热,栀子、黄柏、炙 
草)。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经也;胆,腑也。经脉循胁络 
耳)。兼木火之德(属甲木,寄相火),司出入之门(入太阳,出太阴)。邪犯经,胸满胁痛而耳聋,邪犯腑, 
口苦(胆热上蒸)、呕逆(胆热上冲)而目眩(胆热上熏)。脉之大者,变而为弦,症之热者,转而似疟, 
居阴阳之界(半表半里),通阴通阳;无汗下之方,禁汗禁下。邪正相持,进退互拒,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 
统剂,而其变则有辨焉者。呕逆(胆热)而腹痛(胃寒),黄连汤分理阴阳;呕吐而硬(胃实)烦(郁热), 
大柴胡汤双清表里。宜应手而解,方工勿借口于和为套。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法夏、炙草、生姜、大枣。胸中满而不呕,去法夏、人参,加栝蒌仁;渴去 
法夏,加人参、花粉;腹痛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黄连汤(黄连、炙草、 
干姜、人参、桂枝、半夏、大枣)。大柴胡汤(柴胡、半夏、枳实、大黄、黄芩、芍药、生姜、大枣)。备录 
少阳症方(胸胁微绪,小便不利,柴胡、桂枝、干姜、花粉、黄芩、牡蛎、炙草。服柴胡汤已,反渴以阳明 
治)。 
“四日太阴受之”(太阳,经也,脾,脏也。经脉布胃中,络于嗌,邪入阴分,经脏齐病)。阴阳变态之妙, 
有不见其朕兆。阳邪入阴,尺寸皆沉,腹满吐食自利。有腹满时痛之寒症(理中丸),即有腹满实痛之热症(桂枝汤 
加大黄),有得食缓吐之寒症(理中丸通治),即有得食即吐之热症(干姜黄连汤),有自利不渴当温之寒症 
(理中丸通治),即有自利腐秽当下之热症(大承气汤)。盖人之形有浓薄,气有盛衰,脏有本寒本热,每从 
赋禀以为转移。如必以直中为寒,传经为热,其何解仲景寒热并论,列于四日。 
理中丸(人参、白术、炙草、干姜、捣碎蜜和为丸,如龙眼大,以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干姜黄连 
汤(干姜、黄连、人参)。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经也;肾,脏也。经脉系舌本)。生人之命蒂安危系于少阴。病则脉细欲寐, 
自利发厥(手足冷曰厥),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自救。无奈水火同宫辨别最宜分晓。挟水为动,则为阴邪;挟 
火而动,则为阳邪。阴邪脉沉细而迟,阳邪脉沉细而数。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心多烦。阴邪下 
利清谷,阳邪下利清水。阴邪面赤而里寒,小便白,阳邪手足厥而里热,小便赤。阴邪口干舌躁而带和,阳邪 
口干舌燥而至裂。阴邪渴欲饮热水以自救,阳邪渴欲饮温水以自救。临症审视,只争芒芴。 
x寒症方x (身体痛,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四逆汤通治∶炙草、干姜、附子。下利, 
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x热症方x (心烦不卧,黄连汤∶黄芩、黄连、芍药、鸡子黄、阿胶。咽痛,甘桔汤∶甘草、桔梗。口烂咽干, 
大承气汤。自利清水,色纯青,心痛,口干,大承气汤。)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经也;肝,脏也。经脉绕阴器,抵小腹,贯心膈。)。传经而至厥阴,在时为丑, 
在岁为冬,在卦为坤。脉细肢厥(厥,逆也。四肢以温为顺,以冷为逆),烦渴囊缩,症则犹是也,而治法 
悬绝。漏尽更残,四望阴霾,而有纯寒无热之症;天寒地冻,满腹阳春,而有纯热无寒之症;阴凝于阳必战, 
其血元黄,而有阴阳错杂之症。彼纯寒而厥,当归四逆汤,夫人而知之。热愈深,厥愈深,纯热之厥甚于纯寒, 
非急下不足以救水,医将何以决之(脉数、咽干、小便赤)?而况阴阳错杂者之眩人耳目乎?当此阴尽阳 
回,晦朔交卸之时,仲景立乌梅丸以安蛔,其实统阴阳而治。医而知治厥阴,医道其庶几乎! 
x纯寒症x (当归四逆汤∶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 甘草 大枣。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 
x纯热症x (急下,大承气汤。) 
阴阳错杂症∶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共捣筛,合治之,以苦 
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如梧桐子大,先食饭, 
服十丸,日三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