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年以后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牛顿还是照例要去教堂。事先他又去洗
脸。在这次洗脸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那次起火前洗脸的情景。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想,这起火的原因,就是他洗脸没擦干,在
书桌上写字的时候,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板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
成了半圆形,这就与凸透镜片的作用一样了。阳光通过水滴而形成焦点,使
稿纸起了火。这谜底终于被牛顿自己揭开了。
… Page 25…
斯威夫特的预言
18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四处招摇撞骗。
由于他诡计多端,总能自圆其说,无人戳穿他的西洋镜,居然在伦敦迷惑了
相当一部分的人。
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公元1667—1745年)甚为愤怒,决定拆穿巴尔
特利日的骗术。
斯威夫特设法搞到了巴尔特利日的所谓占星计算法,经过一番研究,便
仿效巴尔特利日的方法编了一部“预言”历书。根据巴尔特利日生辰推算,
斯威夫特在书中预言:“占星家”巴尔特利日将于1708年3月29日半夜11
时得寒热病死亡。
“预言”历书出版后,巴尔特利日十分恼火,碍于此乃预言,并非已发
生的事,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拿斯威夫特无奈。当然他知道自己不
会死,便依然我行我素。
一晃,几年过去了。1708年3月30日,伦敦各大报的显赫版面都刊登
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著名占星家巴尔特利日突染寒热病,经医院多方精心
抢救无效,不幸于3月29日半夜11时逝世。葬礼将于4月2日举行。请巴
尔特利日生前亲朋好友相互转告,到场致哀……”发稿人署名为斯威夫特。
消息传开,巴尔特利日的朋友们纷纷结伴前往他家致哀。可一进门却都
惊得目瞪口呆,巴尔特利日安然无恙。活见鬼了?众人面面相觑。
巴尔特利日莫名其妙。当他看完报纸的消息,气得七孔冒烟,便气势汹
汹地闯进了斯威夫特的住宅。斯威夫特装作惊讶状:“啊?先生没死?”
巴尔特利日火冒三丈地说:“你的玩笑是否开得太过分了!请你立即给
我登报辟谣!否则我上法庭告你!”
斯威夫特笑着点点头,拍拍巴尔特利日的肩说:“真遗憾,看样子先生
的占星法并不怎么样。不过,我会登报声明的,请先生放心。”
第二天,当地报纸果真登了斯威夫特的一则声明:“关于巴尔特利日病
逝的消息,我是按他本人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
在巴尔特利日……”于是,舆论大哗。那位“大占星家”从此名誉扫地,再
也无颜四处蛊惑人心。
… Page 26…
会变的大陵五星
距地球100万亿公里,有一颗学名叫“大陵五”的恒星,关于这颗恒星,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过这样一个传说:美杜莎是个魔法无边的女妖,虽然她
长得美丽异常,那一头长发却非常可怕。原来,那头发是一条条毒蛇变成的,
美杜莎还有一种妖术:谁要是从正面直接看见她,谁就会立刻变成一块石头。
为了替民除害,一个英雄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以盾牌为镜,从盾牌中看准了
女妖的头,一刀砍了下去……女妖被砍死了,她的头变成了一颗星星。人们
把这颗星称为“魔星”。这就是“大陵五”恒星。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或许已把这颗星星淡忘了。到了1782年,这颗星星
的另一个秘密,却被英格兰一位名叫约翰·古德里克的聋哑青年发现了。
古德里克从小就喜欢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观望星空。对于那一望无际的
天宇,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常常凭肉眼数着天上的星星,辨认各类星座,注
意着星体的变动,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这年冬天,古德里克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魔星”,他发现:这颗
星有时暗,有时亮,与看到的其他星不一样,亮度有着明显的变化。他惊奇
地想:“这种亮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决心揭开这个奥秘。
从此,他几乎着魔了一般,每天晚上盯住“魔星”,坚持对它的连续跟
踪观察,他整整观察了一个冬天,终于弄清了“魔星”明暗变化的规律。他
发现“魔星”由亮逐渐变暗,再由暗变亮的周期是2天零21个小时。
这天晚上,古德里克又守在望远镜旁。只见一片流云渐渐遮住了星星的
闪光,过了一会星星又出现在望远镜里,虽然,这在观测天象时是常见的,
而这次却意外地使他受到新的启发:
“是什么流动的东西挡住了它?使它变得忽明忽暗?如果是流云,那么
不会有规律地出现,只要我发现这种现象出现是有周期的,那一定会找出除
流云以外的真正原因!”
这时,他又联想到日蚀。耀眼的阳光,由于受到月亮的遮挡变得暗淡了,
等月亮移开时,太阳又重放光芒。
经过反复观察,思索,古德里克作出了这样的推断:“魔星”身边一定
有一颗比较暗的行星围绕它旋转,当这颗行星转到地球“视线”范围之内的
时候,地球上的人们看上去,“魔星”就变暗了;当行星转出地球的“视线”
外,“魔星”射出的光线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人们看上去,自然又变亮了。
当时,古德里克只有18岁,作出这个独创性的见解后,他还没来得及进
一步去证实它就离开了人间,死时仅22岁。
1888年,也就是古德里克死后100年,西方天文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证实
了他的设想。“魔星”成了第一颗被发现的“变星”,人类研究“变星”的
历史从此开始了。
… Page 27…
一颗燃烧的钻石
1813年秋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公元1778—1829年)和助手法拉
第为了研究一个科题,需收集一些土壤样品,沿途考察来到了托斯康纳城堡。
城堡主人是托斯康纳公爵。这个世袭的贵族,自恃祖先的荣耀和本人的
身份而十分傲慢,可肚里却是空空如也。仆人将戴维和法拉第领到豪华的会
客室坐下,说主人马上就来。两人坐了很久,仍不见托斯康纳前来,觉得很
尴尬。正想告辞,托斯康纳叼着烟斗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
寒暄一番后,戴维便向托斯康纳介绍了来此城堡的意图。托斯康纳对他
谈的化学术语一窍不通。心不在焉地听着。瞧着眼前这两个衣着寒酸、风尘
仆仆的化学家,觉得这些学者简直就是些不可思议的疯子,吃那么多苦大老
远跑到这里,竟是为了取几块泥土。
他问道:“请问两位先生,工作如此卖劲,月薪多少?”
戴维报了一个数目。托斯康纳哈哈大笑,嘲笑说:“你们大谈科学,可
是我没你们那么多科学知识,但生活得不是比你们好吗?由此看来,科学有
什么用呢?”
面对这位不学无术的贵族,戴维和法拉第心中甚为不平,决定好好地教
训他一顿。戴维瞥了一下托斯康纳手指上套的一枚钻石戒指,心中一动,便
开始大谈泥土中的碳元素,极力说得很通俗很有趣,以引起托斯康纳的兴趣。
到后来,戴维话锋一转说:“松软的石墨和最坚硬的金刚石,都是纯净的碳
构成的,就是您手上那颗美丽的钻石戒指也是纯净的碳构成的,与煤炭、木
炭、骨炭没什么不同。”
托斯康纳一听很不高兴,没想到这么昂贵的东西竟被说成不值一文的
碳。他认为戴维是在糊弄他。便赌气地取下钻石戒指,说:“钻石不怕火,
你说它是碳,请你把它烧掉吧!我倒要看看你们的话是真是假!”
戴维笑笑说:“您不后悔?”
托斯康纳狠狠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戴维便叫法拉第取来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和燃烧工具,然后把钻石戒指
放进小箱,用水加热。过了一会,戴维举起放大镜,对准焦距,让一束用透
镜聚焦的强烈阳光直射在光华夺目的钻石上。不一会,戒指和钻石都消失了。
公爵眼睁睁地看着一颗价值万元的钻石因打赌而失去,后悔莫及。
… Page 28…
邮票诞生的趣闻
1840年的某天。英国。一辆邮政马车驶进一个小村庄。那时是先交出昂
贵的邮资,再取走邮件。有个姑娘兴奋地吻了一下未婚夫从伦敦寄来的信,
却说:“对不起先生,请把信退回去吧,我没有那么多钱付邮资。”邮差不
答应。有个名叫罗兰·希尔的青年慷概解囊相助,可是那姑娘却婉言谢绝了。
罗兰·希尔开始十分怜悯她,但是后来发现上当了。原来,那姑娘预先
和未婚夫约好,如果信封下面画个圆圈,表示他已找到工作,就不必花钱取
这封信了。罗兰·希尔觉得应该堵塞邮政上的漏洞。他分析了当时的邮政制
度,大胆向议会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大幅度降低邮资,二是按重量计费,三
是邮资改为寄信人预付。他的建议很快受到政府的采纳。
罗兰·希尔进而又想:“寄信人预支了邮费,怎样在邮件上表示出付了
邮费,并知道付了多少呢?做简单的记号?那还会给一些人造成可钻的空
子,做复杂的记号?不同重量的邮件费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