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第一个中国人,为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效过力。 
       这些专家各有不同的教育背景。辜鸿铭是一位槟榔屿出生的中国人,他 
  完全是在国外受的教育,先在新加坡后在爱丁堡和德国就学,1880年他担任 
  张之洞的秘书和顾问。伍廷芳出生于公行时期广州著名的伍浩官家庭。他的 
  一部分童年是在新加坡度过的,后来到伦敦学法律,是伦敦许可开业出庭的 
  第一个中国人;1882年李鸿章请他到天津时,他已经是香港鼎鼎大名的律师 
  了。罗丰禄出身于福州船政学堂,曾在欧洲留学几年,李鸿章因赏识他的才 
  能,曾保荐他任驻英公使。蔡锡勇是张之洞的忠实助手,自北京同文馆毕业 
  后,先后在驻美国、日本和秘鲁的外交使团任职。还有些人是在1895年前 
  已实施西式教育的名牌学堂就读,因此不一定非到外国留学不可。象李鸿章 
  的经济会办沈葆清、盛宣怀和郑观应,就是因负责同外国人打交道和做买卖 
  而获得专长的。 
       事实上,这些洋务专家不仅很快承担起谈判的职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还负责搞经济事务。他们往往担任监督对外通商的工作,例如当天津海关的 
  道台、通商口岸的海关督办兼道台。他们更经常地从事管理近代的官办企 
  业。这些人可能接连负责建立兵工厂,管理航运公司,创办纱厂和主持军事 
                                               ① 
  学校。盛宣怀也许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张之洞和李鸿章的许多幕僚也做 
  过这类工作,但是都没有取得这样的赫赫声名和成绩。以杨宗濂为例,李鸿 
  章1870年派他当汉口道台,1882年又派他到台湾负责兴筑铁路;1885年他 
  主持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他兴建了一家火柴厂,后转任直隶道台,然后受 
  命在山西建立兵工厂。蔡锡勇1886年在广州创办鱼雷学校,1887年创办水 
  师学堂,1888年建立造币厂;以后在1890年在湖北建立铁厂和湖北枪炮厂; 
  在武昌,1892年建立织布局,1893年建立造币厂,1894年建立缫丝局,1895 
  年建立西式授课的自强学堂,1896年创办一所武备学堂。① 

① 他的传记参见费维恺: 《盛宣怀与中国的官办企业》。 
①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47 第22—23 页。 

… Page 434…

        当时还产生了一批同官方洋务专家相似的谙熟洋货经营的商人。买办便 
  是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成员。1842年废除公行制度之后,他们是中外商号之间 
  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因为外商与华商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加之货币制度、 
  商业机构和经商习惯又很复杂,使得双方不能直接交易。他们一般是同外商 
  订立合同,这不同于有执照的经纪人(牙行);牙行是中国国内贸易的传统 
  中介和独立的代理商。买办则是洋行在中国的代理人:他雇用和管理华员, 
   自己身兼司库、审计员、财务主管、推销员和行情研究员,协助外国人同中 
  国人进行一切交易。 
        大多数买办原籍是在广州附近。广州商人具有与外国贸易的长期经验, 
  敢于向要当买办的同乡提供外国老板所要求的全部财政保证。他们还能提供 
  精于茶叶贸易的代理人,因为茶叶是开埠初期的主要出口货。而且,广州的 
  买办还有助于开展其他通商口岸——甚至日本——的对外贸易。随着茶叶出 
   口减少而丝绸出口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先前只有外国人插手的部 
  门(特别是银行业务),浙江和江苏的买办也迅速出现。他们大多数最初是 
  宁波人和苏州人,先是作丝绸商人或上海钱庄的雇员。在二十世纪之初,大 
  多数买办仍是粤籍,但是在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上海,买办则以江浙人居多。 
  ② 

        买办一般都是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商人,所以在被洋行雇用时能够请人 
  做担保,不过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初,也有些买办是因为在同一洋行效力多年 
  而逐级提拔起来的。同时,大多数买办都是发家不久,受雇于洋行则又为他 
  们提供了提高才干和个人增殖财富的机会。事实上他们赚钱多而且快,这就 
  大大不同于其他商人。除了年薪约一千两之外,他们还能得到佣金、回扣和 
  私人自做买卖的利润;同外国人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财富、关系、建议和保 
  护,这使他们的上述收入又大大增加。充当西方大商号的买办而积财数百万 
  两者有二例。一是1861到1868年在上海为宝顺洋行当买办的徐润,一是二 
                                                            ① 
  十世纪之初在上海为怡和洋行当买办的祝大椿。买办的人数在1854年有二 
                                                                             ② 
  百五十人,到1870年增至七百人,到1900年则增至二万人。从1842年到 
                                                              ③ 
  1894年,买办的全部收入大约是五亿三千万两。 同十九世纪之末全部上层 
                                                                         ④ 
  士子的年收入六亿四千五百万两相比,这个数字相当低。但是,考虑到分 
  润这笔钱的人数和1902年外人在华全部投资只有五亿八千四百万两,这笔 

② 郝延平: 《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48—54 页。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959—960、966—967 页。 
② 这些数字出自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02 页,只包括“大”买办。1870 到1900 年的数字 

则包括现任买办和仍旧从事某些商业活动的前任买办。 
③ 郝延平: 《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02—105 页。 
④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第197 页。 

… Page 435…

                         ⑤ 
  钱就相当可观了。 不过,破产者亦屡见不鲜,买办的财富也是很不稳定的。 
        买办不但有钱,而且愿向新部门投资。他们最先花大钱办近代企业,对 
  兴办近代企业起过决定性作用。估计在1862至1873年他们为上海六家航运 
  公司提供了百分之三十的资金;1863到1886年为开办煤矿提供了所需资金 
  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七;1890至1910年为中国二十七家大棉纺厂提供了百分 
  之二十三点二三的资金;同一时期还为中国机器制造业提供了所需资本的百 
                 ① 
  分之三十。 这些买办不仅提供重要的财政支持,还负责这些新企业的经营 
  和发展。他们有革新精神,善于冒险和采纳西洋经营方法,以求取事业的成 
  功。由于他们能使洋行兴隆,政府也常请他们对官办企业进行技术性的管 
                                                                   ② 
  理。不过到十九世纪之末,买办开始自办行号了。 他们就这样对经济现代 
  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某些方面,买办也与众不同。因为他们同外国人联 
  系密切,所以他们乐于接受西式服装、陈设、娱乐和宗教信仰,并且使之同 
   中国习俗掺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混合文化,洋泾浜英语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他们也能放弃传统的价值观念,以便使其子女接受完全的西式教育,以便捍 
  卫他们的利润观念和发展经济的观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以便象郑观应那 
  样成为制度改革的鼓吹者。 
        除了买办以外,还可列举出一类人,但其界限不甚明确。他们虽然没有 
  直接服务于洋行,却热衷于从对外贸易或引进西方技术方面谋取赢利。最明 
  显的是那些通过制造出口商品和分销洋货而发财的商人。例如安徽祁门的茶 
  商胡元龙,他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拥有茶园五千亩;以后由于绿茶市场收 
  缩,他就在1876年全部改种红茶,并且自办加工厂,从而既保证了自己的 
                                                    ③ 
  财源,又维护了此地茶叶生产的声誉。叶成忠(澄衷)是浙江一家小农的 
                                                                               ④ 
  孤儿,靠贩运煤油起家;1899年死后留下遗产达八百万两。顾馨一出身于 
                                                                              ① 
  穷学究家庭,后在上海大做粮食生意,靠汽轮运货而发财。 钱庄在上海也 
  非常兴盛,它们是中国人与外国银行之间的中介,向掮客提供购买洋货的信 
  贷,同时又把货物转卖给国内的销售商。上海在 1883年有钱庄五十八家, 
                                                                ② 
  1903年为八十二家,1908年则达一百一十五家。有几个家族在银行界占支 
  配地位,他们在沿江通商口岸都设有分号,例如宁波的方、李、叶三家,苏 

⑤ 雷默:《外国在华投资》,第69 页。 
① 郝延平: 《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20—136 页。 
② 汪敬虞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091—1095 页上列举了一百零五家同十三位最有名的买办有联系的 

行号,这些人在1878 至1910 年是这些行号的发起人或大投资者。 
③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8》,第2 辑第104 页。 
④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954—956 页。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958 页。 
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