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立。后来,现代上层社会搞的地方自治那一套,也使各县之间和各省之间
互相激烈地争夺,这是因为各方只关心独占公共的资源,损人而利己。地方
自治有时又倾向于后退,似乎只要把一座模范城市搞得又安定,又现代化,
又同心同德,就可以置整个国家当前的混乱和贫困于不顾。
然而,具有最严重后果的对立还是城乡双方的上层分子分道扬镳:城市
① 十九世纪之末有书院两千多处,学生近十五万人。1909 年有中学七○二所,学生七万二千人;在当时书
院已不复存在了。关于受过教育的社会精英的相对减少问题,见巴斯蒂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概况》
(第83—85、222—224 页)和罗兹的《中国的共和革命在广东》(第76 页)。
① 参见芬彻:《政治地方主义和民族革命》,载芮玛丽:《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 年》,
第185—226 页。
… Page 447…
的上层人物受到西方的感染,他们寻求变革,而乡村的上层社会则原来是其
文化、政治和社会的温床。社会上层人物的都市化是一个古来就有的现象。
早在宋代,城市就以其高雅的文化和商业吸引着文人学士和农村地主。他们
经常进城游览,有钱人还在城里另买宅第,甚至移居城市。这种向城市流动
的趋势在十九世纪有增无已。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的规模,提高了吸引
②
力。但是,农村的上层分子这时也被迫进城另辟财源,例如放高利贷,以
弥补由于财产的分散、币值的不稳和佃农反抗的日益增多所造成的地租减
少。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农村经常不太平的局势甚至迫使大财主也卜居城
市。太平军叛乱时期,许许多多的社会上层人物都逃往上海,上海便成了他
们的主要居住地方。③
在二十世纪初,社会上层人物的都市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迁居城市
意味着不仅住在城里,而且关心城市,这样甚至使他们对农村的问题更加漠
①
然视之。在科举废除之后,要取得上层人物的身分就得进新式学校。这些
学校首光办在城里,而且费用高昂,这就使得富户豪门不能再资助乡村学堂
②
了。城镇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更直接,所以这里的社会上层人士就更关心
军队的现代化和工商业的发展,很少去留心组织民团和发展农业。那些仍然
拥有土地的人则通过租栈、总管和收租人同佃农打交道。官员中因朝廷命令
夺情而使丁忧守制的惯例逐渐形同虚文,也使长期流连家业成为不可能,因
为长期守制在过去往往加强了官员与其祖业的联系。城市的上层人士便这样
逐渐地与乡村隔膜起来,因此就整个动向来说,城市的上层社会与乡村的上
层社会是志趣各异的。
尽管这是总的趋势,但是在 1910年,长沙的王先谦和叶德辉两位绅士
虽身居城市并大量投资于现代企业,却又操纵过一次大概是由他们自己的投
机活动 (他们也是传统的米商)所引起的米骚乱,他们想方设法把矛头对着
③
城市改革的象征,即官办学校、银行和警察所。 然而,进步还在继续,这
从人们的观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可以看得出来。在富裕市民中,比较明显
的表现是开始关心妇女解放的问题。1894年在广州建立了第一个反对缠足的
团体。随后各省省会都有同样的组织,妇女可用本人姓名与其丈夫一起入
会。经过几次请愿,1902年颁布的上谕便禁止缠足了。于是,这种旧习就在
城市迅趋消失,因为有些认真的地方官要处以罚款;但在农村就不是这样
了。传教士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便举办妇女教育,不过长期以来只办小学,
② 关于几个开放商埠的人口统计,见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173—1174 页。
③ 村松佑次:《近代江南的租栈;中国地主制度之研究》。
① 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第66—69 页。
② 小学的费用涨了一倍,中学的费用则增加了三、四倍。见巴斯蒂:《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概况》,
第84、124、150、218、222、224 页。
③ 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第125—137 页。
… Page 448…
课程主要是在宗教方面,并为富裕之家所不齿。第一所非教会女校是 1897
年2月由徐谟(后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母亲江兰陵在苏州创办的。不久,
上海、北京和广州也接着开办了女校。官方在1907年颁布了关于妇女教育
的法令。次年,江苏省便拥有女子学校105所,学生4,455人。各省谘议
局都赞助妇女教育事业。民国初年,教育部的官方统计的女生为 141,430
人。妇女也出国留学,最初都是自费。1906年便有十三位妇女前往美国。1907
年妇女也可以申请考政府的奖学金:这一年有600人申请留学美国,批准了
①
31人,其中有3名妇女。1910年有150名妇女留学日本。只要是特别积极
参加革命运动的年青一代,他们都愿意唤起妇女觉醒,并通过文学作品和报
②
刊引起公众注意。他们的呼吁并非徒劳无益。大城市的富有人家开始同意
婚姻自主和妇女可以出外工作。私立小学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学,女生的学
习课程也同男生一样。一些男子还支持妇女提出的参政要求。
由于最活跃的分子进城去求学或发财,传统的乡村上等绅士便觉得群龙
无首了。他们对西学既难适应,又不可能真正掌握,西学的优越性使他们的
学识声望受到损害。他们的政治影响被局限在乡、镇和县里。这种影响因具
有地方谘议局提供的法律基础,乡村的社会名流无疑还是相当强大的,他们
敢于滥用权势而不惧怕政府干预;可是,现在他们同上层当权派的联系减少
了,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凭他们所有的关系为所欲为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对当
地社会提供有效的保护。这样,他们先前在大众面前拥有的道德和社会权
威,以及他们作为表率和人望的作用,就被他们曾经支持过的帝国损害了。
目前的研究状况还不能使我们对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个集团的力量对
比提出确切的数字。但是,设想一个大概,着重指出变化的重要意义,还是
可以做到的。例如十九世纪之末有功名或有爵秩的人的总数为1,443,000,
而在1910年6月散发的、由各省谘议局起草的要求立即召开国会的请愿书
上签名的人数为300,000。这两个数字我们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随着传统文人阶层的分化,它不再把自己与帝国视同一体了。虽然其成
员仍然构成特权阶级的多数,但是另一些人已经通过工商业、军旅生涯和技
术工作而使自己跃居平民之上,挤进了上层阶级之中。更重要的是,绅士已
不再象过去那样作为传统的特殊社会集团而把持着社会。他们也不再因为是
支持同一政治制度,或一致信仰儒家思想,或维护共同的合法特权,而团结
在一起了。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同近代上层分子和农村上层分子中间,虽然利
益各异,但确实存在着一种结合。这就是为了捍卫既得利益的一种结合。但
是,这根本谈不到具有建立在基本原则之上的团结一致的感情,而正是这种
感情在过去千百年来保证了文人阶层的团结和帝制的稳定,尽管其中每个成
① H。E。金:《中国新订的教育制度》,第92—96 页。
② 在宣传妇女解放方面,中国妇女常居于世界前列,例如她们创办了世界上唯一完全由妇女编辑发行的日
报。参见吉波伦: 《秋瑾》,第233—244 页。
… Page 449…
员的经济状况并不相同。
… Page 450…
平民百姓纵观
一个新的集团:产业工人
在最初,下层阶级中的变化似乎远不是引人注目的。产业工人是唯一的
新的社会集团。他们最初出现于广东和浙江,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的
香港,在那里的洋人造船厂和修理厂做工。这些第一代产业工人最初主要是
由有专门手艺的城市工匠组成的;由于1860年以后兴起的官办企业和外商
工厂需要工人,他们在对大部分工人进行的技术教育中作出了贡献。1872年
左宗棠创办兰州制造局时从广州招募工人,因为他们以手艺闻名。1868年上
海的第一次罢工,就是由新创办的美商耶松公司所属造船厂的广州工人组织
起来的。①
②
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从1894年的十万人增加到1912年的六十六万
③
一千人,这主要反映了大批没有技术的劳动力流入工人队伍。这些劳动力
大都来自农村,往往是新近加入了城市贫民的行列,其中包托大批妇女和儿
童。开始时招工很难,也不稳定,在矿山更是如此。开平煤矿在十九世纪八
十年代雇工一千名,曾经花钱从汕头和广州高价招聘有技术的工人,也从当
地农民中间招收临时工 (他们冬天进矿做工,夏忙季节回乡)。这些当地的
工人在1882年曾举行罢工,要求与南方工人同工同酬。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