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了十年自强运动之后,恭亲王和文祥首先对海防力量不足的状况感 
  到惊慌。他们发出警告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随波逐流,而不急起直追, 
  则更难对付将来的麻烦。”沿海的高级官员们提议建立一支拥有四十八艘舰 
  只的海军,编为三个海军中队,分驻在中国的北、中、南部海岸。他们认为 

徐 中约:《伊犁危机:1871—1881 年》,第18—22 页。 
② 纳罗契尼茨基:《1860—1895 年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殖民政策》,第207、210—213 页。 

… Page 89…

  日本的威胁比俄国的更为直接。这个集团的领袖人物李鸿章大胆地请求清廷 
  取消新疆之役的计划,将它的费用转移到海防上来。 
       海防派的论据有五: (1)边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紧迫,因为北京距海岸 
  近,而新疆则离京师远; (2)由于财政拮据和新疆之役的胜算毫无把握, 
  这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此役是否可行; (3)新疆土地贫瘠,不值得花这样高 
  的代价去收复它;(4)新疆的周围都是强邻,不能长期固守;(5)缓期收 
  复新疆并不是要放弃这片列祖列宗经过百战所得的土地,只不过是保存实力 
  以待他日大举的一项明智办法。 
       另有许多官员虽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他们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 
  防的办法来办海军。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的叛乱者平定下去,俄国人就会继 
  续前进,西方列强也会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俄国与日本或西方列强相比, 
  其威胁更大,因为俄国和中国有共同的边界线:俄国既可由陆路,亦可由海 
  路进入中国,而日本和西方国家却只能由海上进入中国。他们将俄国的侵扰 
  喻为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该集团的领袖人物左宗棠 
  强调说,西方列强通常为了商业特权而开仗,而俄国除了追求商业的让步 
  外,还有领土要求。 
       边防论者也提出了五点论据: (1)新疆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它守卫 
  着屏障北京的蒙古; (2)西方列强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险,而俄国人在 
  新疆的推进已经成为主要的威胁; (3)不应将边防军费转用于沿海防务, 
  因为对沿海防务已经拨给固定的军费;(4)列祖列宗百战经营的土地不应 
  放弃; (5)象乌鲁木齐和阿克苏这样的战略要地应首先收复。左宗棠警告 
  说,如果现在中辍此役,就会招致外国人对新疆的统治。① 
       这两个集团提出的论据都剀切中肯,言之成理。但是,此时沿海还未有 
  直接的纠纷,新疆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叛乱,同时伊犁为俄国人所占据。因此, 
  虽然没有放弃办海军的计划,清廷却于1875年4月23日任命左宗棠为钦差 
  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为准备这次战役而殚精竭力,最后采取了“缓进速战”的策略。 
  到1876年初他已作好了出击的准备,3月间便移节肃州。刘锦棠将军在猛攻 
  之下迅速进入新疆,到11月便征服了北疆。这时还守在新疆南部的阿古柏 
  越来越惊慌不安,便于1877年春末遣使前往伦敦以寻求英国的调停,同时 
  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属国的地位。但是,左宗棠军队的前进速度比在伦敦进行 
  的讨论要快。阿古柏遭到了彻底失败,于1877年5月29日自杀身死。他的 
  儿子们继续作战,但是,阋墙之争使一切抵抗归于无效。到1877年底,除 
  了伊犁这块小飞地仍为俄国人占领外,整个新疆已被收复。 
       清帝国既然恢复了新疆的统治权,中国就具备了俄国所答应的归还伊犁 

① 徐中约:《1874 年中国的海防与边防政策大论战》,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5  (1965 年)第212—228 

页。 

… Page 90…

  的条件。但是,由于驻北京的俄国公使一再拖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总理衙 
  门便责成它新近派驻在俄国的公使馆就归还伊犁问题进行交涉。率领使团的 
  崇厚被授予一等钦差大臣衔,也就是说这个使节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崇厚和里瓦几亚条约 

       俄国人决心要从伊犁局势中捞取最大好处。俄国政府一直受到中部各省 
  和乌拉尔的工、商业者的压力,他们要求取得通往蒙古、甘肃和陕西的新商 
  路;这些地方还没有英、美的货物和竞争。这种贸易前景以及在中国西部(这 
  里盛产贵重金属)的采矿权,据说足以解除1873—1876年间业已明显暴露 
  的俄国经济危机。在陆军大臣的指导下,一个制定俄国对华政策的特别委员 
  会组成。它决定提出下列要求作为交还伊犁的代价:俄国商队有权进入中国 
  的内地;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和木扎提山口给俄国;大赦固勒扎居民;以及其 
  他几条要求。不过考夫曼将军索赔一笔巨款以抵偿中亚铁路建筑费用的建议 
  还是被否决了。纳 
       崇厚(1826—1893年)是一个颟顸无能的满洲贵族,他对于这次出使全 
  然没有准备。他抵达圣彼得堡时对国际外交上的错综复杂情况和伊犁的地理 
  状况一无所知,而这里的俄国人的阿谀逢迎显然把他弄得晕头转向,失去了 
  戒备。此外,他看来还有点畏惧那些可怕的俄国人,并且急于回国以料理紧 
  迫的家务。崇厚匆匆地就缔结了里瓦几亚条约,名义上是将伊犁交还中国, 
  实际上却将十分之七的土地割给了俄国,其中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克斯河 
  流域和木扎提山口。它使俄国得到五百万卢布赔款,有权在七个重要地点设 
  置领事馆,并且可以沿松花江航行直至满洲的伯都讷。当这些条款电告北京 
  时,惊讶的总理衙门电令崇厚不要在条约上签字。崇厚荒谬地回电说该条约 
  已经缔结,文本业已誊清;改订或重新谈判条约已不可能。1879年10月2 
  日他擅自在条约上签了字,未经奉旨就擅自回国。 
       这消息使中国官场惊愕莫名。总理衙门认定,用这种方式将伊犁交还中 
  国还不如不交还为好。左宗棠则担心他辛苦经营新疆的战果会因崇厚的愚蠢 
  行为而付诸东流。他竭力说服朝廷:“就事势次第而言,先之以议论,委婉 
                                                ① 
  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另一方面,李鸿章无论是对新疆 
  的战事,或是对迫使俄方交还伊犁的政策,都不支持;他只是表面上批评一 
  下这一条约,但并不主张将它撤销,他说:“惟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给与全 
  权便宜行事之谕,不可谓无立约定议之权。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② 
       李鸿章当时是少数派,不得人心。士大夫中都有求战雪耻之心,毫不计 

纳 罗契尼茨基:《列强在远东的殖民政策》,第227、231—233 页。 
①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5 第38 页。 
② 《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 年》,卷17 第16—19 页。 

… Page 91…

  及国家是否有备。无数奏疏象雪片飞来,要求严惩缔约人和撤销条约。这些 
  奏议中的佳作是年轻的詹事府洗马张之洞 (1837—1909年)所呈,他奏称: 
   “俄人索之,可为至贪至横;崇厚允之,可谓至谬至愚……然臣以为不足惧 
  也。必改此议,未必有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他要求将崇厚处斩,以 
  示中国拒不承认该约的决心,纵然诉诸战争亦在所不惜。因为张之洞说出了 
  士子文人和官员们心里的话,他马上便出了名。③ 
       清廷任命曾国藩的儿子、当时驻英驻法公使毅勇侯曾纪泽,作为第二次 
  出使俄国重新商订条约的首席代表。与此同时,判处崇厚死刑的事遭到了 
  英、法、德、美各国外交代表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外交官同 
  事受到的不人道的待遇不能置若罔闻。后来维多利亚女王亲自给慈禧太后写 
  信求情,这才于1880年6月26日宣布崇厚的死刑暂缓执行,不过在第二次 
  出使未获结果以前仍予囚禁。俄国对这局部的让步仍表不满,声称只要崇厚 
  未得到完全赦免,就不与曾侯谈判。 
       被中国的行动所激怒的俄国派了二十三艘战舰驶往中国炫耀海军威 
  力。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人们耽心俄国海军在沿海发动进攻,来配合从西 
  伯利亚派兵通过满洲直逼北京的行动。清廷并不想加剧冲突,但是在士大夫 
  的激情的推动下,只好违心地采取了强硬立场。为了预防万一发生战争,清 
  廷起用了几名有平定太平军战功的湘军军官充任要职,另外又通过赫德请戈 
  登来中国帮助御敌。 
       戈登曾担任过前常胜军的首领,自1880年春一直担任印度总督的秘书; 
  但是他发现文牍生涯是“活受罪”,便辞去该职,不料两天以后就收到赫德 
  的邀请电。戈登抓住了这一机会;他在天津和李鸿章会见以后表示同意李的 
  看法,认为中国不应轻启战衅。他提出警告说,只要政府设在北京,中国就 
  不能和任何头等强国开战,因为大沽炮台很容易失陷,使北京门户洞开。他 
  说,如果中国一定要打仗,朝廷就应当迁往内地,准备进行长期的消耗战。 
  这种直言无隐的劝告在充满好战气氛的北京是不受欢迎的,但戈登却立论有 
  据,认为战争不可取。李鸿章则利用他一方面向主战派泼冷水,要他们不要 
  自取咎殃,另一方面又向俄方显示,中国在危难时刻并不是没有朋友的。① 

                          曾侯和1881年的圣彼得堡条约 

       当戈登劝告中国采取和平解决办法时,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