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心和羞耻之心。特别是他应该遵行全人的教诲,包括三纲在内。这就是人 
  必须作为一个人而活着的真谛。另一方面,禽兽是残忍狡诈的,一心只求满 
  足自己的肉欲。如果某个人的特点表现在这些属性上,则他在道义上不配做 
  一个人——实际上他是一个禽兽。 
       因为野蛮和禽兽不属于文明的范围,这两个字眼常常可以互用。在遥远 
  的古代,中国人似乎已经肆意把夷狄比之于各种动物。用狄、蛮和其他名词 
  称呼野蛮部落,这些汉字的部首都是指动物的。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 
  关系部分地建立在这种荒诞的说法上面。正如骨头和大棒政策把夷狄当作狗 
  一样,羁縻政策又把他们视作牛马。严格说来,禽兽比夷狄更坏,因为夷狄 
  尚可施以教化,而禽兽则不可救药了。 
       因此,儒家的学者们非常强调尊奉“名教”这一儒家的道德准则。他们 
  的价值观和信仰的神圣核心是儒家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 
  纲的等级关系。有势力的保守派李鸿藻为一个以体现文化为己任的学者应如 
  何遵守正确的亲子关系作出了榜样。1866年8月13日他的母亲去世,他向 
  朝廷请假二十七个月,以便遵制丁忧。8月18日,两位皇太后鉴于李鸿藻身 
  为军机大臣和皇帝师傅,负有重任,准他一百天假,让他居丧,随后他必须 
  复职,但不必参加规定的早朝。五天后,李鸿藻重新上奏,指出一个高级官 
  员特别应该遵守圣人的教诲。李鸿藻继续说,如果他背离了圣人的教诲,他 
  就枉为人子,就这一点来说,也不配做一个人了。 
       8月28日朝廷降旨拒绝了他的请求,但另给了他一些特权,包括在以后 
  的二十七个月内免穿朝服,也不要求他参加早朝和朝廷喜庆节日典礼。三天 

② 引自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21—22 页。关于夏燮的观点,见他的《中西纪事》,卷16 

第6 页。 
③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 第31—32 页。《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第24—25 页。 

 《洋务运动》,第6 册第153—154 页。 

… Page 158…

  后,李鸿藻再次提出申请,坚持他原来的要求。他坚持说,如果不遵制丁忧, 
  不仅会使他成为“名教罪人”,而且也有损于朝廷声誉。因为他的第三次尝 
  试也没有说服朝廷,官方的一百天假期届满后,他便借口养病,拒不上班。 
  直到1868年11月26日儒家的二十七个月丁忧期满以后,他的所谓疾病也 
   “痊愈”了,并开始上班。李鸿藻坚持按儒家教义行事是格外突出的,因为 
  他坚持为之守制的那个妇女只是他的养母。1877年他的生母去世时,他又守 
                    ① 
  制二十七个月。保守派的官员包括倭仁、徐桐和许多御史都普遍赞扬他从 
  严遵守儒家传统的行为。 
       许多重视传统的士大夫相信,由于不遵奉三纲的西洋人的影响,人禽之 
  辨很快就会泯灭。他们争辩说,西方人忠于自己的宗教领袖,胜过忠于他们 
  的政治领袖,他们相信圣灵感孕的基督教义,这无异于公然否认自己的生 
  父。孟子在指责墨翟和杨朱时说过,无父无君无异于禽兽。同样地,这些学 
  者也认为西方人与禽兽无异。的确,他们的著作经常说西洋人有犬羊的本 
  性。② 
       这些道学夫子们进一步地发挥说,仔细考察一下便会发现,西洋人实际 
  上禽兽不如。首先,禽兽不管对父亲如何不孝,尚对母亲有感情,而耶稣甚 
  至不认母亲。此外,反基督教的作品活灵活现地把基督教徒描写成性行为反 
  常和男女乱交的人(见上卷第十一章)。有一本小册子神乎其神地问道:“他 
  们岂非禽兽不如乎?”最后,西方人不仅不孝敬父母,而且开矿山、修铁路 
  和架电报线来破坏祖坟。总而言之,因为西方人禽兽不如,湖南学者王辏г恕�
  便把他们比作“物”,即无感情、无生命的东西。六十年代一本排外小册子 
  警告说,尽管令人难以置信,许多中国人仍在信奉和实行这种堕落的西方宗 
  教活动和技艺计划。① 

  保守主义的影响 
       虽然晚清的保守主义可以部分地归因于政治因素,但是大多数士大夫却 
  以道德…意识形态的考虑为依归。这种中国的文化主义结合着学究式的主战 
  性,有它独一无二的特点。比较大胆的自强计划最后都受到滞碍或者拖延很 
  久才被采纳,甚至象王辏г撕屯跸惹热怂淙辉蕹烧庑┠勘辏辉敢狻案摹�
  制”。1884年以后张之洞改变了他的态度,从保守主义变成实行洋务,他的 
  应付变动时代的计划仍然包含“有德之人治之”这一历史悠久的儒家原则。 

① 李宗侗和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卷1 第147—154、241 页,卷2 第414 页。 
②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7 第7 — 9、11 页。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第31 页。《清 

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 第24 页。 
①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6 第6—13 页。保罗·科恩:《中国和基督教:传教运动和中国排外主 

义的发展 (1860—1870 年)》,第51 页。《海防档·天险》,第212 页。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 
第2 册第857 页。 

… Page 159…

       不仅京城官员,而且各省督抚都明显表现出保守主义。其中有些人如岑 
  毓英、沈葆桢、文彬和李秉衡等,都是积极的排外人物,另外一些人如王文 
  韶、刘坤一和李瀚章等,则对西方技艺采取非常冷淡的态度。李鸿章以前的 
  将领之一刘秉璋1886—1894年任四川总督时,公开反对引进西学。中国文 
  化的惰性还表现在一些关于改革的重要书籍未能迅速引起皇上注意这一事 
  实上。魏源的《海国图志》1843年初版,1847和1852年经过修订,但是直 
  到1858年才呈交御览。那一年,王茂荫建议此书由官方重新刊行未准。另 
  一类似例子则是冯桂芬1861年出版的《校邠庐抗议》文集;此书直到1889 
  年翁同龢才呈交光绪帝阅读。② 
       保守派官员,特别是御史们,攻击重实效的各级改革派。他们当然批评 
  了最有影响的改革派,例如恭亲王、曾国藩和李鸿章。可是次要的改革派也 
  没有逃脱他们的攻讦。例如,李慈铭大肆诋毁的人包括外事专家马建忠、李 
  凤苞和陈兰彬,以及企业家唐景星、徐润和盛宣怀:他把所有这些人一概贬 
  斥为卖国贼和“小人”。另一个例子是丁日昌。由于他1864年在上海与外 
  国人打过交道,又与1866年的潮州危机和1870年的天津教案有牵连,他在 
  保守派中越来越不受欢迎。他们的批评使得他在 1878年五十五岁时就过早 
  地辞去福建巡抚之职而引退。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从1885年起在该岛实 
  行大胆的现代化计划,但是保守派官员使得他于1891年被罢了官。 
       没有一个改革派受到过象郭嵩焘所受的那种猛烈的攻击。1876年他到英 
  国担任公使时,文人学士们讽刺他离开圣人的国度去为洋鬼子效劳。他的同 
  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房子。他本来计划写一部关于自强运动 
  和现代外交的著作,但因害怕保守派的进一步批评,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 
  1877年总理衙门发表他的赞扬西方文明的日记时,有人就说服朝廷销毁印 
  版。郭嵩焘理直气壮,最初拒不屈服。在他从伦敦寄回来的报告中,他赞扬 
  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由于这些和其他一些原因,他一次又一 
  次受到弹劾,被指为背叛朝廷和背叛中国文化传统。他终于向压力屈服,于 
  1879年辞职,结束了他的外交前程。回国以后,他引退径返湖南故乡。刘坤 
  一建议委派郭嵩焘到总理衙门工作,但是由于两位有实权的保守派军机大臣 
  李鸿藻和景廉的反对,此建议未能实现。① 
       恭亲王论及自强计划进展缓慢时,指出保守派的反对是个重要原因。他 
  的评论为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所证实。1876年外国人兴办的小小的上海…吴 
  淞铁路线,次年被中国官员收买并立即拆除。丁日昌的铁路建筑计划,由于 
  保守派批评家的反对,于1877年夭折。刘铭传1880年上疏建议修筑从北京 
  至清江浦的铁路,李鸿章支持他的建议。但是满脑子传统思想的御史和翰林 

② 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第176 页。王家俭:《魏源年谱》,第82 页。翁同龢: 

 《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卷4 第1630 页。 
① 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第2 册第507、554、665、666、865 页。 

… Page 160…

  先生们提出的论据说服了朝廷,使朝廷终于放弃了这个计划。修筑从天津至 
                                                                                 ① 
  通州的铁路这一引起争论的计划,也在1889年遭到了失败的命运。其他一 
  些自强计划,例如矿山、电报、轮船航运和技艺学校,都受到了同样的反对。 
  ② 

                                     民族意识的出现 

        虽然民族主义作为广泛的运动直到九十年代才在中国出现,但是它作为 
  一种精神状态却早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许多开明人士,特别是 
  沿海一带开明人士(例如王韬和郑观应)的排外情绪与其说是出于文化上的 
  考虑,不如说是由民族主义的感情激发而成。零散的民族意识的出现既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