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北 (三千五百人)、江苏(四千五百人)及陕西(二万人)。在后来的年
代中,李鸿章的部队仍然是主要的保卫力量,不仅在直隶是如此,在其他省
份——分别由各该省督抚统带——也是如此。在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
中,淮军既战斗在东京,也战斗在台湾;而在1894—1895年与日本发生的
冲突中,李鸿章的军队也在各主要战线上作战。①
淮军和它的问题
李鸿章1870年到达直隶后不久,他就开始把直隶的各西式训练部队统
编到他自己的军事组织中来,希望能更好地使用这些地方力量。他开始从该
省约六千名绿营练军办起,想使他们接受已在他的士兵中付诸实行的同样的
操练和军事教育。他也分别获得北京的批准,任命淮军统领为该省绿营兵制
中的高级军官。崇厚的洋枪洋炮团队被李鸿章接收过来后,也重新加以训
练。李鸿章重新给大沽口设防,并在距河口十英里的濒河处建立了一座战略
性的城池。他还扩建了天津制造局,为此目的他从天津关税中摊了一部分款
子。②
① 关于李鸿章主办的重大事业项目,其清单见K。H。金:《日本人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观察》,第4—12 页。
② 刘广京: 《对清末地方权限的再估价》,第199 页注35。
① 刘广京: 《对清末地方权限的再估价》,第201—202 页注49。王尔敏:《淮军志》,第356—361 页。
② 斯佩克脱:《李鸿章和淮军》,第169—170 页。刘广京:《对清末地方权限的再估价》,第203 页注
… Page 203…
李鸿章似乎把淮军的训练交给了直隶的三位统领,其中以周盛传(1833
—1885年)最为积极认真。周盛传是一位身经对太平军和对捻军战争的宿
将,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统带着淮军中装备最好的一支劲旅,通常他管辖一
万多人。和李鸿章一样,周盛传也极端强调现代武器的重要性。他相当通晓
这些武器,所以他一再向李鸿章推荐要购买克虏伯大炮,林明敦式、斯奈德
式等现代来复枪,加特林式炮,等等。他给李鸿章的呈文和他给自己部队下
达的指示都表明,他所注意的是不仅要弄到和保养好西洋新式武器,而且要
系统地训练官兵去使用它们。①
周盛传和其他勇营统领不一样的是,他还相信西式教育和操练的优越
性。他不仅印发操典,而且经常亲自监督他的军队的操练,他还不断告诫营
官和哨官也要参加操练。对优秀神枪手又是发奖金,又是发“功牌”;操演
不好者则要受处分。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李鸿章送往德国受过训的淮军
军官之一的查连标,以精通西洋操法而特别受到周盛传的表扬。②
虽然周盛传不想在他的部队中雇用西洋教官,但他经常向外国人求教。
但是,他对外国人的批评所采取的态度,一般是进行辩护,有时则嗤之以鼻。
例如,戈登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雄在1880年伊犁危机中回到中国时,他
就很怀疑戈登的大部分军事建议;他甚至责怪李鸿章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雇
用的一些德国军官不懂得夜战和卧射的优越性。有时,周盛传也分明误解了
外国人建议的要点:例如他就曾讥笑过戈登关于游击式运动战法的主张。可
③
是,他指责戈登低估了高级技术的重要性,这又似乎是相当对的。周盛传
和李鸿章一样,对应用科学(特别是医药)和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如电
报、铁路)有着持续不衰的兴趣。
至少用当时的中国标准来看,周盛传所部的各营是第一流的武装力量。
日本人、德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他的军队的报道基本上都是一片赞扬之
①
声。但是,周盛传本人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曾几次指出说:这支军
队已在走下坡路;它经过二十年的征战之后已耗尽锐气,暮气沉沉。问题不
是在装备方面,而是在勇营制度的军官的挑选和提升方面。周盛传抱怨说,
52。《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 第52 页;卷26 第38—41 页。
① 周盛传:《周武壮公遗书·卷首》第34—35、38、40、49 页;卷4 第3 — 4、10 页;《外记》,卷1 第
7 页。
② 《周武壮公遗书》,卷1·2第24 页;卷2 ·2第1 — 2、13 页;卷4 第19—24、26—27 、32—33、37 页;
《外记》,卷1 第11—23、44 页。关于派学生去德国接受军事训练的材料,见王尔敏:《淮军志》,第
203 页。
③ 《周武壮公遗书》,卷1·2第2、14—18、34—47 页;卷4 第26—34 页。关于戈登的战术思想,见《北
华捷报》,1880 年9 月11 日。
① 福岛安正: 《邻邦兵备略》,卷3 第45—46 页。贝耳:《关于直隶省等地的军事报告》,第2 册第4、
57—59 页。特洛特:《记李鸿章的军队》,英国陆军部档案,33/4 (1880 年)第127—130 页。
… Page 204…
有经验的军官缺乏朝气,而新手又缺少知识。尽管周盛传屡屡告诫他的营官
和哨官要象士兵那样艰苦地参加操练,但军官们仍拒不上操。他们把这当做
丢脸的事。周盛传本人的著作和一些局外的外国人的观察都注意到了这一有
②
决定意义的、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显然是束手无策,坐视莫救。 周盛
传的军官们想方设法要挤进清朝的官僚阶层,哪怕是挤进绿营的官僚集团也
好,可是他们缺乏职业军人的荣誉感。
周盛传军队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它仍然是勇营。每当德国顾问们建议对
勇营的组织进行任何细小的修改,他也几乎总是一成不变地加以反对。虽然
周盛传知道法国和德国都实行普遍兵役制,但他认为这办法不适合中国国
情。他对上述建议作出的让步,就是提议勇营兵中每营所拥有的五十名长夫
③
应给予机会使之变成士兵。周盛传很赞赏作为淮军特点的家长式统治和人
与人之间的精诚团结关系。事实上他也把许多亲戚安插在他的部队中。虽然
他本人很欣赏象查连标那样受过外国教育的军官的技术和知识,但周盛传很
少推荐他们获得勇营军官垂涎三尺的绿营军阶和官职。显然,周盛传和李鸿
章没有这些特殊荐举的客观标准。①
在周盛传的部队中有吸鸦片烟、赌博和欺压老百姓等常见的恶习的人比
②
较少,但是他确实仍一有机会就要告诫官兵们应注意道德和军队风纪。 淮
军训练计划的效率,一定因执行一些有价值的、但非军事性的任务而受到损
害。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周盛传的部队经常奉命参加建设工程,参
加垦荒、屯田,还参加一些救灾活动。③
同时,淮军也继续受北京财政政策变化莫测的影响。李鸿章为反对饷项
收入的日益削减而奋斗不息,这在文献上是有充分的记载的。在七十年代,
整个淮军的岁入平均远远超过三百万两,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
④
期每年平均减少到不足二百五十万两。武器价格高昂,迫使李鸿章向士兵
(理论上还有军官们)连续支付原定薪饷的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作为积
欠在退伍时偿清。北京确实向各省施加压力,以促使它们把驻直隶的淮军的
军费拨给李鸿章,并使拨款至少保持在削减之后的水平。但是,北京也想法
② 《周武壮公遗书》,卷1·1第19 页;卷1·2第41—42 页;卷2 ·2第22 页;卷4 第36—37 页;《外记》,
卷1 第14、18—21、23、36—37 页。贝耳:《关于直隶省等地的军事报告》,第2 册第57、197 页。特洛
特: 《记李鸿章的军队》,第129 页。
③ 《周武壮公遗书》,卷2 ·2第16—17 页;卷4 第32—47 页。
① 《周武壮公遗书·卷首》,第33、49、56 页;卷2 ·2第1 — 8、13 页;《外记》,卷1 第50 页。王尔敏:
《淮军志》,第146—147 页。
② 见周盛传的军歌,载《周武壮公遗书·外记》,卷1 第50—52 页。关于一些具体问题,见同上,第37、
39、41 页。
③ 《周武壮公遗书·卷首》,第31—56 页。
④ 斯佩克脱:《李鸿章和淮军》,第7 章。王尔敏:《淮军志》,第275—290 页。
… Page 205…
监督淮军的某些具体的支出。淮军要服从户部“造册报销”的规定,而且户
部在很长时期以来拒不承认每个营长夫的搬运、燃料和饷项等费用为合法的
⑤
开支。尽管李鸿章负责清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他显然仍须指望北京给他的
军队以财政支持,因此他必须做出各种妥协。就是在这种局面下,以及在勇
营制度本身的基础上,李鸿章努力建设了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建设一支海军
李鸿章关于海军防御的概念是在1874年的政策辩论中具体化的。虽然
他仍然觉得海军不象陆军那么重要,但他的建议反映了一种日益关注的心
情,即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