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丸山真男:《个体化的模式和日本的实例》,见詹森编:《日本对于现代化态度的变化》,第459—531 

页。 
① 布里顿: 《1800—1912 年的中国定期报刊》,第1—85 页。 
② 关于1895—1898 年出版的报纸数目的粗略估计,其依据来自《时务报》、《湘学报》和《知新报》的报 

道,另外加上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27—270 页)和张静庐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 
65—84 页)所开列的名单。 

… Page 268…

  它的分销处数目来加以估量。当该报于1896年秋天出版时,它在九个省的 
  十九个城市有分销处。最后其数目增加到六十七个,遍布在十五省以及东南 
  亚和日本的华侨界。甚至在西安、兰州、成都和重庆等内地城市,它也有二、 
  三个分销处。简而言之,它几乎遍及中国本部的所有省份。③ 
         《时务报》和其他维新派报纸的广泛发行,应部分归功于各省、府级的 
  官方赞助。据报道,至少有十一省的官员命令所属衙门和机构购买并研究主 
                     ① 
  要的维新报纸。但是,报纸普遍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原因是,和早期通商口 
  岸报刊的撰稿人不同,这些维新派撰稿者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士大夫。由于 
  他们处于社会精英的地位,这些新出的报纸不但在一般受过教育的公众中 
  间,而且特别是在士大夫成员中间,比通商口岸的报刊有着更大的影响。张 
  之洞向他的下属推荐《时务报》的理由是,由绅官创办的这份维新报纸,“实 
  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这可能表达了当时的总的态度。在张之洞看 
  来,绅官的参与其事是维新派报纸与由外国商人主办并以获利为目的的通商 
                                                                       ② 
  口岸报纸的主要区别所在,后者十分自然地为绅官所轻视。正如张之洞的 
  态度所表明的那样,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 
  即一种与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不同而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的开端。 
       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仿效教会的《万国公报》的样式,在版式和 
  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的不同。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 
  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至于教会主办的报刊,主要则报道基 
  督教的活动。即使象王韬的《循环日报》这样一种进步的通商口岸报纸,广 
  州和广东省的地方新闻仍占有重要地位,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 
  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 
  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另一版专用于社 
  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社会政治文章。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 
  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 
  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这种类型的报 
  纸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倾向。① 
       这种民族主义也许确实是正在蓬勃兴起的社会精英报刊的最主要特 
  征。几乎每一种大报都在发刊词中公开宣称,它的出版发行主要是对民族危 
  机的反应。甚至象《无锡白话报》这样一种专门化的小报,也宣布它的目的 
                                    ② 
  是为了国家富强而推进白话。正如梁启超所说,报纸的目的首先是促进思 
  想的交流,以实现国家的一体化。 
       这些报纸的兴起标志着可以称之为中国社会精英的民族主义的开始。单 

①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36 页。 
② 张之洞:《劝学篇》,卷2 第16 页 (第111—117 页)。 
① 布里顿: 《1800—1912 年的中国定期报刊》,第1—85 页。 
② 《戊戌变法》,第4 册第542—545 页。 

… Page 269…

  就民族主义而言,它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当然可以上溯数十年。象王韬、郭嵩 
  焘和马建忠等人,都有民族主义的思想形态,但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 
  动和广泛的意识,很清楚只是在1895年以后才出现的;因为有了学堂、学 
  会,尤其是有了社会精英的报刊,才使它的出现成为可能。③ 
       作为传播民族主义思想感情的工具,社会精英的报刊充满着一种需要参 
  政和有责任参政的新认识。结论是通过参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能够朝新方 
  向发展和变得富强起来。以商业利益为目标并为外国人所有的条约口岸的旧 
  式报刊,一般都避免刊登有社会政治意义的争论性文章,而在1895年以后, 
  社会精英的新式报纸则和新学堂及学会一起,变成了传播新政治意识的有力 
  工具。 
       这三种工具和机构互相支持。一方面,主要的维新派报纸报道关于创立 
  象报纸、新式学堂和学会这些新工具和机构的消息,另一方面,在新式学堂 
  和学会中,报纸被阅读和讨论。例如,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鼓励 
  学生阅读《时务报》。有一个公法学会,以研究国内外的报纸为主要宗旨。 
  再如,另一个校经学会则是在校经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南学 
  会则宣称它的宗旨之一是促进教育改革。三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大大增强 
  了它们的总的影响。它们创造了一种引起思想激动的气氛,这在受过教育的 
  中国人中间广泛地起着作用。 
       这就是现代的公共舆论在中国的开端。尽管儒家一向提倡社会责任感, 
  但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并不是总能引起人们对国事的实际兴趣的,何况当时 
  清政府已经禁止公开议政。这样一种政治意识只是偶然存在于士大夫之间, 
  而相互交流却不容易。因此,这些新的渠道体系一经沟通,能够很快地把分 
  散的个人观点集中起来并加以鼓吹,创造了类似现代的社会舆论的事物—— 
  这是1895年以后的重要的新发展。 
       维新时代的另一重要遗产,是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社会集团的诞生。 
       中国知识分子的突出特点与其说是他们的阶级背景或社会地位,倒不如 
  说是他们所共同具有的新异观点和行为准则,以及他们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 
  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只要把新型知识分子和旧式士大夫 
  进行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首先,绝大部分士大夫是扎根于他们乡土的社会 
  精英,他们在地方社会中履行着重要的职责。反之,新式知识分子阶层大都 
  是自由流动的知识分子,他们趋向于集中在都市中心,很少和他们自己的家 
  乡或祖籍有联系。典型的例子是,康梁和他们的许多同事都是广东人,但是 
  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北京、上海和长沙等地。 
       其次,即使士大夫已经在从事政治组织活动,这些活动也只限于政府官 
  僚机构中或地方社会中。确实,在进入公元十一世纪以来的许多世纪中,士 

③ 科恩:《王韬和早期的中国民族主义》,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6 第4 期(1967 年8 月)第559—574 

页。参看科恩:《王韬与清末的改革》。 

… Page 270…

  大夫有时曾被卷入其他政治组织活动之中:例如在宋、明两代,私立书院成 
  了这种活动的中心;又如在士大夫中间组成了自愿结合的团体,特别是组成 
                                                                          ① 
  了那些与十七世纪一度兴盛的著名的东林和复社运动有关的团体。然而所 
  有这些社会动向均已消失。可以肯定,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士大夫已经 
  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少从事这类活动。反之,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组织活动大 
  部分发生在官场或地方社会的范围之外。在城市中,他们的活动集中在学 
  堂、报纸和自愿结合的团体内,从而为后代树立了榜样。中国的知识阶层人 
  数很少,分布在大城市中,并且和他们家乡的社会断绝了往来,因此当他们 
  最初产生于维新变法的时代时,当然是中国社会中的无足轻重的人物。然 
  崦,中国与现代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这类人物往往对变革特别敏感, 
  而且经常成为变革的代理人。 
       知识阶层还由于他们同政府之间关系的性质而与士大夫不同。士大夫和 
  传统的中国国家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尽管经常存在紧张和矛盾, 
  两者的利益和思想信仰的牢固联系通常使士大夫依附于国家。一般来说,中 
  国的社会精英往往未必是政府的批评者,反而是它的支持者。可是,在中国 
  的知识阶层和现代政府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总的来说,他们对政府提 
  出的政治要求要比士大夫多,而他们的政治支持则远不如士大夫可靠。因 
  此,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常常是一种紧张的、而不是同命运的关系。在这里, 
  中国第一代知识阶层又证明了它的典型性。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等知识 
  分子并不一定都是政府的革命派政敌,然而他们的基本政治态度是与政府离 
  心离德和对它抱有批判的意识。 
       新、旧知识分子集团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也是大异其趣的。中国士 
  大夫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满。对他们来说,这种传统是天地间知识的唯 
  一源泉。它能提供指导人类心灵和社会活动的智慧和准则。因此,他们对自 
  己的文化遗产十分自豪,对从过去延续下来的思想源流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意 
  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