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文化遗产十分自豪,对从过去延续下来的思想源流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意
识。如果士大夫有时为自己和秉政当局之间的关系感到烦恼的话,那末,他
们之间的文化一体感却是不大会出现问题的。然而,当维新时代开始时,和
西方文化的五十年接触已经大大开拓了许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文化视
野,同时使他们与自己的传统产生了疏远感。由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信仰从外
部纷纷涌进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中迷失了他们的精神方向。因
此,在产生中国知识阶层的同时,其成员不但有了开拓的文化视野,而且还
经受着怎样与自己文化打成一片这一深深令人苦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过
去士大夫几乎闻所未闻的。
从所有这些与社会、国家以及文化传统发生的关系中,可以看到维新时
代产生了新的社会类型的人,这些人和旧式士大夫截然不同。他们的出现,
与新颖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以及正在成长的社会舆论一起,构
① 谢国桢: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45—255 页。
… Page 271…
成了维新时代的主要遗产。
(陈高华译)
… Page 272…
第六章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蒸气轮船航行的问
世,两国都发现闭关自守的状态已经维持不下去,西方炮舰在其中某一国港
口出现,对另一国也产生影响。文化的联系和共同的文字意味着其中一个国
家的反应会迅速传给另一个国家,并且对挑战和应战的审察会引起反省和仿
效。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危机比日本与西方关系的危机足足早十五年;日本在
1860年才完全与国际秩序发生关系,而同年,清朝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付
之一炬。此后,日本领导人决心保持民族团结以对抗外国人的意志,因十九
世纪六十年代使中国濒于毁灭的四分五裂状态而更加坚决。不久,日本向现
代化进军,这给中国带来鼓励,也带来了警告。在刚进入本世纪之际,日本
一跃而在国际间与列强平起平坐,这件事使它的各项制度自然而然地成了中
国青年一代学习的中心。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一国在另一国眼中的形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给
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个课题,而这个课题到现在才正在产生成果。对日本人来
说,中国人从有头脑的、内省的和充斥于德川时代艺术家绘画中的圣贤,一
变而为 1895年印刷商们所描述的在近代日本军队面前仓皇逃跑的乌合之
众。这样他们就成了拙而忸怩的学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东京街头上,往往因
其发辫和衣着而受到顽童们的嘲骂。在中国人眼中,人们记忆中一度曾打破
明末安宁的东洋矮子作为近代化的邻邦又卷土重来,并且答应把中国人带入
光明的未来新世界,但事实上却证明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有一个新的亚洲帝国
主义。在十九世纪中期,一份日本宣言告诫国民说,要象尊重中国人那样尊
重西方人;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领导人警告其国民不要无批判地
接受西方人对中国虚弱的嘲笑。中国领导人在一开始交口称誉日本的成就,
然后变成了恐惧,并且警告国民应把日本人看得比西方人更危险。可是后
来,当现代化的迫切性日益明显时,日本的现代化的制度依然成了学习的目
标,而且日本本身也成了孕育中国革命的地方。由于中日两国在各自的近代
史中对对方具有那么重要的影响,所以对有关的两方面进行观察是有好处
的。
… Page 273…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
中国对日本现代化的贡献尽管不是有意识的,但仍适合作为本文讨论的
开端。贡献是几方面的。从中国传来的危机新闻以及在中国的直接观察和经
历都是重要的。日本人对西方的感受本身又引起他们与中国人的竞争意识。
从西方著作的中译文中得到的教益虽然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学者们都同意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因接近西方世界而产生的恐惧感有着
重要意义,并且从中国传来的消息显然对那种意识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早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船只莫里森号出现于日本水域一事引起了种种明
显失实的传闻,说什么这位在广州地区有着普遍影响的英国人,现在正准备
对付德川政府。1838年,大领主德川齐昭预言,日本将是西方攻击的第一个
目标;中国太大,琉球群岛和朝鲜又太小,都吸引不了炮舰的注意。在中国
战败的消息传来从而证明他的预言错了以后,影响是巨大的。幕府的大臣水
野忠邦写信给他的一个僚属说:“这是一件外国的事,但我认为这件事应该
①
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警告。” 不久,荷兰和中国的商人把中国的出版物
带到了长崎。
魏源的著作在日本广为流传,那里的一切知识分子都能得到这些作品。
他的 《海国图志》有许多日本的版本。魏源的关于在物质和技术方面宜于向
西方学习的论点,以及他关于学习步骤可以与对道德和政治的正统学说的关
心结合起来的主张,是投合许多日本读者的心意的。佐久间象山在向其君主
条陈有关海防的问题以后读了魏源的著作,对他与魏源两人的思想如此相似
而感到惊奇。他写道:“正当英夷侵犯清国之时,我奏陈了一项计划。后来
我看到中国作家魏源写的《圣武记》……魏源与我出生两地,素昧平生。但
我们都在同一年撰文哀叹世局,而且我们既未谋面而见解一致,这岂非无独
有偶?我们真可以称为异地的同志了。”②
当来自中国的新闻在量和质的方面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日益增长提
① 关于德川齐昭,见天保十年六月二十二日 (1839 年8 月1 日)奏折,载《水户藩史料》,别集条,98。
关于水野忠邦,见日本史籍协会编:《川路圣谟文书》,8 (1934 年)第318—319 页。材料均引自吉田正:
《提倡“东方道德,西方科学”的佐久间象山》,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论文集》,Ⅰ,日本(1972
年),第54 页。关于中国战败的第一个报道是在1840 年通过一艘荷兰船只传到长崎的。
② 关于《海国图志》的日本版本及其影响,见王家俭:《〈海国图志〉对于日本的影响》,载《大陆杂志》,
卷32 第8 期 (1966 年4 月)第242—349 页。各种译文纷纷出现于1854 年,并且持续到明治时代初期。
关于《海国图志》对其初期版本之一的编者,即有声望的儒家学者盐谷宕阴(1810—1867 年)的影响,见
范古利克:《日本对鸦片战争的反响》,载《华裔学志》,第4 期 (1939 年)第478—545 页。佐久间象
山对魏源的敬慕并不包括魏源所持的关于枪炮的论点。他指出:魏源在这方面“大部分是不正确的和站不
住脚的。那好象儿童游戏。不亲自进行研究,谁也不能洞悉这个问题的真髓。象魏源那样的有才之士不能
了解这个问题,实在不幸”。引自角田龙作(音)、德巴雷和D。基恩编:《日本传统的源泉》,第614 页。
… Page 274…
高时,这些新闻就成了使蔓延于该国的危机感加剧的重要因素。从魏源得到
的材料使吉田松阴有可能把鸦片战争后解散乡勇之事与广东省的混乱局势
联系起来。这种新闻对权贵们的影响很深。但它的全部重要意义则因关于中
国叛乱的报道的混乱而没有立刻显示出来。报道来自不同的来源,有的从朝
鲜通过对马大领主转述而来,有的通过商船从中国传来,有的通过荷兰人的
消息从长崎传来,有的来自一个在中国沿海活动了几年的日本人,有的则来
自与倍理一起乘船来日本的一名广东人带来的出版物。日本人关于太平军叛
乱的报道最初谈的是恢复明室和英国支持复明战士的情节。逐渐地,比较准
确的中国官方报道使读者们了解到基督教、叛乱与所造成的生命财产的巨大
损失的关系。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的日本人有直接报道,但一些虚构
的传说(如说复明战士与清军进行大战)绘声绘色,因而混乱不堪。许多这
样的报告取材于有关国姓爷 (郑成功)的老传说,以美化报道中的英雄,但
是愈来愈多的报道,却把中国的灾难与外国的干涉和征服联系了起来。①
日本人观察中国灾难后最重要的结果是决心不重蹈中国人的覆辙。十九
世纪六十年代前往上海的日本人开始收集有关中国人灾难性经历的第一手
观察材料。派往上海的第一艘轮船为千岁号,它于1862年出发;由于所有
乘客——包括幕府、长州、佐贺、尾张和大村的武士以及商人——都负有他
们政治当局委托的使命,所以他们的旅行记载经过其他经上海前往欧洲的人
员的记载补充后,就提供了关于中国沿海事态直接影响日本的重要的文献资
料。①
对大批日本人来说,停泊在上海港口的帆樯如林的外国船只令人信服地
②
证明,要再继续搞闭关锁国的老一套是不可能的。 西方人在布置上海防务
时所表现的优越感和傲慢气焰以及中国人在对待西方人士时明显地流露出
的恐惧心理,同样给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