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0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1人参加。
“外地中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按每10
名学生选出革命学生代表1人;教职工按每100名学生选出革命教职工代表1人参加。
“来京参观一律免费乘坐火车,来京参观的革命学生和革命教职工生活补助费和交
通费由国家财政中开支。
“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负责安排。在京时的饭费,由国家财政开支。”
毛泽东常常突发奇想,做一番惊人之举。
1958年12月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三国志》里的《张鲁
传》,并且写下长长的批语。毛泽东非常欣赏《张鲁传》中的置义米肉、置义舍、以神
道治病等作法,认为张鲁的五斗米道“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入道的信教
者出五斗米,就可以吃饭不要钱,还有义舍可住,有神道治病,何其乐哉!毛泽东大赞
张鲁的五斗米道,是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叫好,借古喻今,是毛泽东常用的手
法。
然而,效仿张鲁的五斗米道创办的人民公社“天堂”的神话,只是一阙让人扼腕叹
息的苍凉悲歌。
毛泽东的性格魅力在于他的永不服输。即使实践证明是失败了的东西,他也能看到
其成绩和光明的一面。毫无疑问,大串连中的“免费乘坐火车”、“饭费由国家财政开
支”等作法借鉴了人民公社的一些“经验”,目的仍是为达到“天下大乱”。这样史无
前例的《通知》,导致了数以千万人计的大串连。
经毛泽东批准大量印发的陈伯达1966年10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大串连、红卫兵,这些都是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伟大创造。”“大串连,
这一直是毛主席极力支持的,并且主张把这种革命群众的革命行动大大推广。”“这种
串连,将使全国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各以相互交流,把全国文化大革命打成一片,同时,
可以使人们识别谁是真革命,谁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谁是真正的毛主席的学生,
还可以使人们识别什么是无产阶级司令部,而不是相反。”这里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支持
大串连的意图。支持大串连,推广这种形式、这种方式,完全是为了鼓动造反。
在学生大串连如火如荼之时,各地工人也纷纷到北京、到各大城市串连。交通顿时
十分拥挤,铁路运输不堪其负担,连车厢厕所内也挤进了六七个人,车厢下的弹簧到了
要断裂的程度。周恩来同中央文革小组商量,并经毛泽东批准,号召徒步串连,号召有
准备有计划的“长征”。可是只有少数学生徒步,多数学生依然乘车,周游全国。大量
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难以调运,危及了国家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北京大中学校革命师生暂缓外出串连的
紧急通知》。11月16日、12月1日又连续发出通知:一律暂停乘火车、轮船、汽车来北京
和到各地进行串连。时届严冬,已有10万人挤到大寨,又有10万人挤到井冈山,还不知
有多少万人挤在韶山。天冷,粮缺,路塞,一些地方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告急。军队
动员了一部分部队连夜赶做大饼,并派直升飞机到大寨、井冈山空投大饼、衣服、毯子。
在空投现场,成千上万红卫兵噙着热泪,连声高呼“毛主席万岁!”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对大串连的兴趣依然浓厚。1966年12月间,他提出了在全国
设立兵站以接待串连者。这个计划很庞大,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终于只好告吹。但是
毛泽东对大串连所寄予的厚望由此可窥一斑。
北上,南下,西进,东征……
当年的红卫兵们谁不记得那场规模空前的大串连?串连的往事和串连路上的漫天飞
雪搅和在一起,已被深深掩埋到了记忆深处,大串连的日子,是和充满浪漫气息的青春
联系在一起的,提起它,当年的红卫兵们谁都能讲几个动情的故事。在他们那一代人的
心中,这样的故事多如路边繁花,亮如天上星斗。
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生活按部就班地缓慢推进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大检阅的消
息传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但仍然还是掀起了一圈圈涟漪。刚跨进中学的5个少年集合
在昏暗的路灯下,悄悄酝酿他们“长征”的宏伟计划。
老实说,对这场文化大革命,他们缺乏最起码的了解,连饱经沧桑的刘少奇也感叹
“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这几个才十二三岁的孩子,又能苛求他们了解什么呢?他们
要去串连,说穿了,是图个新鲜好玩,是少年们对外部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临到出发的前一天,他们才把这个秘密告诉家人。其中的一位家长坚决不依,将少
年反锁在屋子里,不许串连。可是这名充满奇思异想的少年却翻窗而出,冲到长江边,
扬言要投河,以死抗争。少年的家长跪在长江边,请求儿子回来,“有话好说”。尽管
如此,那个少年的家长仍落了个阻拦革命小将串连的罪名。
少年背着背包和他的几个战友一起出发了,然而他再也没有回来。在韶山,少年死
于一场车祸。当电报将这恶梦般的消息传回小镇时,少年的母亲当场昏死了过去。
许多年之后,这位母亲仍然生活在儿子早夭的阴影中,她反复向人述说她的懊悔:
“我真不该让他去的,我真不该--”南方的这座小镇,又多了一位现代祥林嫂。
少年的故事很是平常,和后来在武斗中死去的那么多红卫兵相比,大串连中的死者
为数并不算多。更多的红卫兵高擎一杆“长征”的旗帜,在迷蒙的风雪中且走且唱,不
停地散发传单和毛主席语录片。大串连,是红卫兵们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操练和预演。
红卫兵大串连的洪流犹如春沙沙泛滥时涌出的条条山溪,迅速在全中国形成了无数
条布满红旗、红袖章的河流。北京、延安、井冈山、韶山、大寨、瑞金、遵义待革命圣
地聚集了密密层层的头戴身穿绿军装、头戴绿军帽的红卫兵。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1966年8月到12月,滞留在北京的红卫兵最多时达到250万,大
寨20余万,韶山40余万,井冈山茨坪仅三平方公里也聚集了20万,仅只有400个铺位的井
冈山大厦挤进了一万多人。夜幕降临,天空下着大雪,红卫兵们却三人合盖一条被子,
有的没拿到被子的,则六七个人围坐成一团,中间放条被子取暖,有的则干脆在身上搭
件衣服,将就着过夜……。
※ ※ ※
最幸运也最实惠的是北上到北京串连的红卫兵。毛泽东天安门城楼上的大检阅,煽
动起了他们心中潜藏的冲天豪情,天安门成了千百万红卫兵们心中最为向往的革命圣地。
而且,北京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能一个子儿不花到那里串连,当然是件幸福的
事。对于南方的红卫兵来说,心中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秘密:到了北京,就能够看见雪
啦!有的红卫兵则一心只想着尝一尝北京烤鸭。尽管北京气候寒冷,天寒地冻,但是上
头有明文规定,“在接待站每个红卫兵可凭串连证领借一件大衣”,如此照顾红卫兵,
红卫兵的滚滚洪流更是从四面八方向北京涌来。
从内蒙古草原的牧羊少女,到西藏高原的翻身农奴;从天山脚下的维吾尔青年,到
图们江畔的朝鲜族小将……红卫兵跨越万水千山,聚集到了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
一个红卫兵在讲述他串连途中的种种困难和险境,另一个红卫兵在汇报他家乡文化
大革命的情况;更多的红卫兵则来到清华、北大校园,学习革命经验,摘抄大字报。
在接受过毛泽东检阅过的千百万红卫兵中,有一位来自西藏的翻身农奴,这个17岁
的红卫兵手捧一条雪白的哈达,口口声声说要亲手交给毛主席。那条雪白的哈达上,有
他们全村100多人的深重嘱托和签名。
然而,当毛泽东所乘坐的汽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这位双手将哈达高高举过头
顶的西藏红卫兵才发现,毛泽东离他仍然十分遥远。他看见的毛泽东只是一点模糊的影
子,距离那么远,中间还隔着那么多人,这个全村人选出的唯一的代表,实在无法完成
乡亲们交给他的深重嘱托,他“哇”地一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当时的报刊上登载的一篇采访报道中写道:“时间啊,请你收住脚步;汽车啊,请
你开得慢些。翻身农奴的后代,西藏高原的红卫兵,要把人民救星毛主席多看一眼啊!
在那‘百年魔怪舞翩跹’的黑暗日子里,他的阿爸被狠毒的领主用马活活拖死在戈壁滩
上;他三岁那年,阿妈因为打碎了奴隶主的一个玻璃杯,就被打断了双手双脚,含恨离
开了人间。从此,他小小年岁,就成了这座人间地狱中的奴隶。是人民救星毛主席指挥
解放军进军西藏,使他和百万翻身农奴一起,翻身见到了太阳!今天,见到了日夜想念
的大救星,这个翻身农奴的后代怎么能够平静呢?”
这位红卫兵离开首都北京返回西藏之前,专门从住地跑到天安门的红墙下,捧起一
把泥土包进布袋里,他激动万分地说:“我要把这包天安门下的红土带回西藏,撒在布
达拉宫下。天安门和布达拉宫,是西藏人民最神圣电景仰的地方。”
※ ※ ※
10月25日,大连海院15名红卫兵举着“大连--北京长征红卫队”的旗帜出发了。
一个背包,一个红袖章,一张尚未成熟的娃娃脸,却有与年龄不大相称的沉稳和严峻。
他们此行,是要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徒步2000余公里,到达红太阳的身边。经过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