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同盟国一九四二年的一切战略计划由于严重缺乏运输船舱而无法完成,其光明前景也由于这个因素而受到影响。
  北大西洋再次爆发德国潜艇对运输队的海战
  早在一九四二年春,对运输队的海战便时有发生。当时德国开往美国海岸的潜艇或从挪威开往法国的潜艇,在途中碰上了运输队就能把附近的其他潜艇召唤在一起进行海战例如2 月份对ONS —63号运输队的作战(三艘潜艇击沉一艘驱潜快艇);对SC—67号运输队的作战(两艘潜艇击沉一艘驱潜快艇和一艘商船);对HX—176号运输队的作战(四艘潜艇,没有任何战果);对ONS —67号运输队的作战(六艘潜艇击沉八艘商船,共五万四千七百五十登记记总吨位),3 月份对ONS —76号运输队的作战(四艘潜艇,没有任何战果)。。这些海战以及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的情报都表明运输队显然再次在使用大圆圈航线。
  事实上,英国一发现德国不再有组织地用潜艇来攻击其海上运输队时,它就又开始让这些运输队沿最短的航线航行。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条航线上碰上德国潜艇的危险并不比北大西洋其他海域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圆圈航线距离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这一新情况似乎给邓尼茨提供了更好地使用其潜艇的机会。他把一些刚巧同时开出的潜艇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单独的潜艇群,沿着从北海峡到纽芬兰的大圆圈航线进行搜索。如果该潜艇群碰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运输队,它就能很快发射所存的鱼雷,然后返回。要不然,就到位于纽芬兰南岸的一艘潜水油船那里去加油,然后继续沿美洲海岸南行。
  五月十一日,德国这个称为“梭子鱼”的第一个潜艇群还没有完全组织好时,就发现了一支海上运输队。头一夜它就击沉了其中的七艘船只,接着的第二次攻击因大雾而受挫。五月二十五日,有关的六艘潜艇驶抵其补给油船的地点时,美国沿海的情况非常恶化,以致邓尼茨决定让这六艘潜艇,继续向东在运输队的航线上作战。它们接连发现了三支西行的海上运输队,击沉了其中的五艘船只。这些经验,加上德国在直布罗陀至弗里敦航线上由碰巧在场的潜艇实施的三次作战所取得的战果,都表明继续开展对运输队的海战的前景是相当好的。德国返回基地的潜艇艇长们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个看法。附带说一下,邓尼茨总是十分重视这些潜艇艇长亲自作的报告,尔后在讨论中,双方也总是很坦率的。跟潜艇艇长的这些无拘束的讨论无疑使邓尼茨不会与第一线作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并且还有助于沟通邓尼茨及其参谋部与潜艇官兵之间的联系。
  七月初,德国代号为“狼”的潜艇群集中在北海峡以西约六百英里的一个海域,采用象“梭子鱼”潜艇群那样的战术作战,即向西搜索海上运输队的航线,经过再补给和加油后,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向美国东海岸或加勒比海海域前进。但到七月中旬,已经很清楚,在美国沿岸的任何作战,即使在新月期,也不再会有利可图。因此邓尼茨毫不犹豫地得出了适当的结论。七月十九日,他发出命令,把作战的重点再次转移到北大西洋海上运输队的航线上。作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难,因为前景是,地中海和北极海的潜艇分舰队齐装满员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第一线作战潜艇。这就使相继组成的新潜艇群可在北海峡以西作战。
  根据最近作战的经验,并为了在一定情况下尽可能有效而又经济地使用现有潜艇,邓尼茨制订了大西洋之战第五阶段(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五月)的新计划,即将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潜艇组成的潜艇群部署在北大西洋东部——但在敌人驻北爱尔兰和冰岛的海岸巡逻队封锁的海域的边缘地区,并让其不断西行,以搜索最新发现的海上运输队航线和其他情报提供的海上运输队可能经过的航线。他希望在这个阶段中,该潜艇群能很快碰上西行的海上运输队。要是果真碰上了,那么这些潜艇就可以横越整个大西洋进行追击,而且到停留在百慕大东北边正规航线以外的潜水油船去加油。然后,重新得到补给的德国潜艇在纽芬兰沿海部署成新的巡逻线,希望以同样的方式碰上东行的海上运输队。在大西洋东部对敌运输队的海战结束后,那些仍剩有充足油料的潜艇可以集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潜艇群,而那些既缺油又少鱼雷以及受伤的潜艇可以返回它们在法国的基地。邓尼茨当然不同意雷德尔和海军作战局的观点,即只有那些东行满载的海上运输队才值得德国潜艇攻击一番。这是因为如果采纳这种观点,每个航程只能进行一次对敌运输队的海战,而且每一艘潜艇的效能也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总计划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足以适应任何具体情况和气侯。英国人很快就意识到德国潜艇已再度开始对海上运输队进行预期而有组织的攻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这种形势所作的反应并不象邓尼茨所预料的那样快。同盟国最大的困难首先是普遍缺乏运输船舱,这就需要船只尽快周转;其次是缺乏护航舰只。护航舰的数量是在增长,但是增长得还不够快,赶不上各地不断增长的护航任务的要求。光是北大西洋一条航线,如果每月四支HX号和ON号快速运输队和两支SC号和ONS号速度较慢的运输队都要得到足够的保护,那么就得有七十八艘驱逐舰和一百五十六艘驱潜快艇。对拥有五十艘运输船的中等大小的海上运输队来说,至少要有七艘护航舰保护。这样,每个“护航组”——把定期需要的入坞期考虑在内——就得有三艘驱逐舰和六艘驱潜快艇。由于缺乏适当的油船和护航舰海上加油设备,护航舰只从纽约到北海峡这段航程上就需要替换两三次。这样,即令对各护航地段作尽可能的精打细算,每一地段仍需要有八个“护航组”。尔后到冰岛这一地段也需要有两个护航组。这些护航舰只中,负责西段(纽约至西经四十九度)的以哈利法克斯和波士顿为基地,负责中段(西经四十九度至西经二十二度)的以圣约翰斯和阿金夏为基地,负责冰岛地段的以赫瓦尔峡湾为基地,负责东段(西经二十二度至北海峡)的以伦敦德里、克莱德湾和利物浦为基地。尽管造船业不断地发展,但在一九四二年下半年要维持上述这些数量并不总是可能的。这是因为摩尔曼斯克航线上(七月的PQ-17号运输队和九月的PQ-18号运输队)和地中海上(八月的“基石”作战行动)的大规模海上运输队的活动以及最后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都要求有更多的护航舰只。因此在海上加油问题解决以前,同盟国护航系统别无他法,只得使用大圆圈航线,而且力图采取小规模的战术规避行动来避开已发现的德国潜艇的位置。
  只要北大西洋航线上仅有一个由十二到十八艘潜艇组成的德国潜艇群在活动,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而且从八月中旬到九月初,这还导致德国潜艇需更长的时间才能搜索到目标。但是在作战海域德国潜艇的数量却不断增加,从二十艘、三十艘一直增加到十月中旬的四十艘。德国有了这些潜艇,就可以同时在北大西洋东、西两边建立一两道巡逻线。然后再通过恰当地控制它们的活动,则所发现的敌运输队的航线就都可以被巡逻到。这时德国潜艇的作战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德国无线电监听勤务经常能给邓尼茨提供破译出来的有关同盟国运输队所走的航线的无线电信号,这样德国就可以及时指派潜艇到那里作战。
  其结果是九、十月份,德国潜艇对敌运输队进行了许多次海战。如果一开始在一条潜艇巡逻线的中央发现运输队,那么其他潜艇就处于有利的位置。如果还能召唤到另一个潜艇群,使集中的潜艇达到十五至二十艘,那么该运输队的损失通常是很惨重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暴风雨始终可能突然袭来,而且大雾也始终可能突然降临,结果就使战斗中断,该运输队得救。另一方面,也由于临时搜索到目标而发生的战斗通常就不那么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集中必要数量的潜艇来对付敌运输队。在一九四○年,德国只要有六艘左右的潜艇就足以使敌护航舰队造成无法解决的困难,而现在二、三倍于这个数量的潜艇也只是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才能接近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此时护航舰只逐渐地安装上了雷达。
  德国潜艇在远洋的使用
  当德国VII 型潜艇的作战范围集中在攻击敌海上运输队时,有必要为德国IX型潜艇寻找新的作战范围。德国IX型潜艇由于休积大,比较容易为敌护航舰只所击沉,因此不太适合于攻击敌海上运输队。假如某个海域由于同盟国采取的防御措施和护航系统而使德国潜艇作战无利可图,则邓尼茨总是根据他的“经济投资”原则,把作战重点转移到估计来往运输队较多而防御又较薄弱的海域。鉴于缺乏有关情况的现有情报,经常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有时,这种试验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例如九月派到圣劳伦斯河的那两艘潜艇。相反,这种试验也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例如十月派到几内亚湾的那两艘潜艇。秋季,德国潜艇艇长们仍然认为特立尼达以东地区的作战条件最有利。而十月,敌在弗里敦海域采用护航系统这点导致了那里德国潜艇的战果不断下降。当时出现的政治、战略和战术问题,以及德军最高统帅部、海军作战局和邓尼茨在如何利用这些“处女”海域上的意见分歧,并不总是非常满意地得到解决,正如这个阶段的两个例子所表明的那样。
  一九四二年春季愈来愈清楚,巴西不仅将其境内的基地提供给美国空、海军使用,而且还开始武装其商船。因此,当五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布巴西飞机袭击和轰炸了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