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子 高卢雄鸡
欧洲大陆的最西端,有一块三面临海的六边形国土,它是进出欧洲腹地的门户,也是连通北海和地中海的陆上桥梁。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
这里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试验,曾经培育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
这就是法兰西共和国,一个用思想和文化引领世界风潮的国家。在这个国家自身的发展 历程中,经常弥漫着战争的硝烟、革命的热情和理想主义的气息。
在欧洲舞台上,它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很难想像,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没有了法兰西会是什么样子?
每一出历史大剧的幕布拉开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在舞台比较中央的位置活跃着优雅的法兰西的身影,它曾扮演过欧洲的第一主角,也曾以自己躯体流出的鲜血点缀胜者的光环。它总是力争上游,却常常屈居第二,但当那些曾经威霸一时的强者不复往日胜景的时候,法兰西却光彩依旧,始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么,就让我们看看高卢雄鸡是怎样演唱那骄傲的历史交响乐的!
百年战争
1429年的春天,法兰西王国的命运看起来岌岌可危。
奥尔良,这座通往法兰西南部的重要门户,陷于英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英格兰和法兰西之间的这场百年战争,眼看就要在这座城市决出胜负。节节失利的法国此时在卢瓦尔河北端只剩下这一座城市,一旦失守,将意味着法国全面 沦陷。英军气势正旺,已将奥尔良围困了快200天了,胜负似乎已经没有悬念。
战争缘何而起?法兰西又为何陷于如此绝境呢?
1。百合花……不劳苦,也不纺织。
14世纪的法国,像它的首都巴黎一样,既充满着举世无双的魅力,又在某一方面有着出乎意料的虚弱。
全欧洲的目光都注视着法国宫廷。在那里,衣着华丽的贵族们在豪华的宴会里或动人的幽会中,忙着与贵妇们把臂交谈,或者在尽可能人多的地方,俩人按照一整套程序,进行一场热闹的决斗,以此维系往日骑士精神的余晖。
当时,波希米亚的约翰国王称赞巴黎是“世界上最具骑士风度的地方”,并且宣布他不愿离开巴黎。但1331年前往巴黎访问的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却没有那么浪漫:“虽然巴黎名过其实,而其得名也大部由于当地人民之宣传,但尚不失为一大城市。不过除阿维尼翁外,我确未见过比巴黎更脏乱之地方。然而它同时却容留着最有学问之士,它真像一个大篮子收集着各方的奇珍异果……他们(法国人)有机会就表现自己,并且不顾一切地吃喝玩乐。”
用后来伏尔泰的话说,最放纵时代的一切腐化行为和最蒙昧时代的一切野蛮行径,这个宫廷都兼而有之。
14世纪、15世纪的法兰西王国徒有王国的称谓,实际上,它离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差距。国王的权力虽然随着农奴制的崩溃在不断地增强,但依然没有掌握管辖全部国土的绝对权力,很多时候,他对某些大封建主的领地所拥有的权力,更像一个仲裁者。
此时,由于罗马法传统的根深蒂固,法国人的私有权观念极为发达,以至于“我的封臣的封臣就不是我的封臣”这一原则在有些时候依然有效。一些封建主不甘心权力被国王夺走,有的甚至觊觎整个王国的大权。法国内部纷争不断。
而且,此时法兰西的一些领土,不仅不属于法国国王,也不属于那些法国封建主,而是属于大海对面的英国国王。
英国的两个王朝;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都是来自法国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国大陆拥有大批领地。虽然法国历代国王竭力剥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但英王仍占领着法国西南部的不少土地。
只要领地没有被完全剥夺,英国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国大陆扩张势力的野心。
1328年,刚登上英王王座的爱德华三世欣喜地得知,他的法国舅舅查理四世去世了,而且没有留下子嗣,爱德华以法王外甥的资格要求继承王位,希望同时拥有英、法两国王位。
法国方面搬出了《萨利克法典》,这部法典以《圣经》为依据,不让妇女有任何继承权,法国人引用这样一句话:“百合花……不劳苦,也不纺织。”意思是说,女人应当纺织,而不应该统治百合花的王国。有人甚至直接说:“法国王冠高贵无比,不能容许女人来戴。”言外之意是,作为法国公主的儿子,爱德华无权戴上法国王冠,何况,爱德华生在一个与法国天然为敌的国家里。于是法国的三级会议以此为由,拒绝了英王的要求,并推举查理四世的侄子腓力继承王位,称腓力六世。
面对欧陆两强的争吵,提心吊胆的欧洲王室不知道他们会根据血统还是凭借武力据有这个王国。出人意料的是,一身骑士盔甲的爱德华居然在亚眠大教堂,跪在腓力六世面前,宣誓效忠。其实这并不奇怪,英王既然失去了法国王位兼领权,那么作为具有法国大陆一些领地的领有者,他就必须以附庸的身份向法王宣誓效忠。但时局的发展也并没有出乎欧洲王室的意外,紧随着这次宣誓而来的就是战争,爱德华要和自己宣布是其臣属的那个人争夺王位,而腓力六世则一心想把英王彻底赶出大陆。此时,关于法国毛纺业中心佛兰德的争吵就显得很有些导火索的味道。
佛兰德地区毛织业很发达,佛兰德政治上依附于法国国王,但主要原料却来自英国,于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在经济上对佛兰德施加压力,下令禁止向该地区出口羊毛。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1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权之争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这一打就是百年。
此时,德国封建主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组成。
2。今朝武士断缨。
在战争开始前,法王腓力六世曾经骄傲地说:“在强硬的马蹄下,愚蠢的英国人将会粉身碎骨,他们的肉体只会被我们用来铺筑庆功的大道。”
法国国王有理由骄傲和轻敌,当时的法国国土面积、人口、国力皆非英国可比,然而也正是这种骄傲和轻敌,以及陈旧的战争意识,注定了法国在早期战争中的失败。
1340年6月,为控制运送士兵的出海口,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2。2万人、战舰250艘,进军法国海军基地斯勒伊斯港。法王腓力六世则率领2万人、战舰200艘,在斯勒伊斯港附近海域迎战。经8小时激战,法国舰队惨败,损失舰船近180艘,官兵伤亡近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英军首战告捷,夺取了制海权,为日后渡海大举进犯法国创造了条件。
1346年8月26日,英法在克雷西(法国东北部索姆省的城市)附近进行了一场大的战役。
爱德华三世率领的英军,由诺曼底登陆,在法军的围追堵截下勉力北上。一路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了克雷西一带。
这是一块平缓的山坡,西高东低,右翼有河流的掩护,左翼则是森林,背靠村庄,山顶有座风车。英军的兵力在1。2万~1。9万之间,其中7000至1万人是长弓手,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左右。
下午,毫无戒备的法军追了上来。他们有1。2万重骑兵,6000名热那亚雇佣军弓箭手。
这场战斗注定是场悲剧,法军一窝蜂地开始无组织性的冲锋,在1个半小时内,这种自杀式冲锋重复了16次,伤亡高达1。5万人,而英军的代价是不到100人的微小伤亡。
法国的损失包括前来助战的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以及1500多名有头衔的骑士。
波希米亚国王是一位失明的武士,当他得知英法开战后,就带领500名波希米亚武士,穿
越欧洲,支援法兰西。当法兰西败退时,这位失明的国王命令两个武士把他们的马绑在他的马两侧,冲向占优势的英军,口中喊道:“感谢上帝,你们大家将不会说,波希米亚的国王临阵脱逃了吧。”
他被俘时已是奄奄一息,爱德华三世把他的尸首送回法国,并附了一封礼貌性的信函:“今朝武士断缨。”是的,骑士道的最后花朵就如此凋零于长弓手的攒射之中。这场战役,在军事史上,被认为是骑士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的标志。
是什么使得中世纪纵横欧洲的骑士一败涂地呢?仅仅是爱德华三世的军事天才吗?
对此,恩格斯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注解,他说:“这种长弓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它使英国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津库尔等会战中取得了对法国人的优势。”
恩格斯所说的“这种长弓”发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达360米。箭的初速度可达60米/秒以上,可以在250米的距离内穿透皮革、衬垫甲及织物
,或者穿透锁子甲。在150米的距离内,板甲或鱼鳞甲还可以抵挡;而80米以内的正面攻击,连板甲也抵挡不住;到了50米的范围,长弓利箭简
直是无坚不摧。
1182年,爱德华一世的随军牧师作了如是记述:在阿伯盖文尼城围攻战中,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穿透了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有位骑士被
射中,长箭贯穿了他的锁子甲裙、护腿甲、大腿,又穿过内侧的护腿甲和木质马鞍,一直射入马背。
凭借这种长弓利箭的远射能力,英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其实,重要的不是长弓利箭的威力,而是战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只
知纵骑狂奔的法国骑士受阻于英军正面专刺坐骑的长矛阵,当骑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