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先生的书评中受益匪浅。
1948 年5 月,在朱光潜先生主编的“正中文学丛书”中,常风先生又出
版了一本《窥天集》,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这一次不是书评集了,其中有
论文、随笔和散文,是他在七七事变后所写文章的结集。作者在本书《后记》
里说:“事变后头四年开始靠一点翻译工作过生活,由于一点情感上的原因
不肯也不曾写过一篇文章。从22 年(1933)至26 年(1937)事变为止,几
乎成了我的职业似的写书评自然而然也停止了。”这种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
的。比如他写《小说家论小说》的时候,恰在所谓“大东亚战争”之后,讲
到英美和朱德、毛泽东时,日本官方命令必得在字旁加上犬旁,为了避免这
一野蛮的措施,他不得不别扭地写成“英吉利”,等等。
书中收有《亚里士多德论悲剧》、《人间词话》、《你往何处去》、《关
于苏曼殊》、《杜少卿》、《关于评价》、《关于传记》、《小说家论小说》、
《小说的故事》,以及关于作家李克异的两篇散文《面纱题记》和《怀袁犀》。
袁犀是常先生当年在艺文中学教过的学生,他认为作家的处女集《泥沼》是
成功的,放在事变前的创作集,如巴金编的“文学丛刊”中,一定会得到很
高的评价而毫不逊色。记得抗战胜利后,我在天津的《大公报》上,还看到
常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似乎是《一个知识阶级的心理演变》,叙述了抗战
发生以后,他在北平八年的生活经历,那是一个知识分子沉痛而爱国的回忆。
近四十多年,常先生在山西大学执教,前几年我还看到由他主持执编的欧美
古典优秀散文选两册,前面写有一篇很出色的前记。
《消息》半周刊
抗战胜利后,夏衍同志在上海主持复刊《救亡日报》工作,改名《建国
日报》,仅仅出版了十二天就被国民党市党部查封了。1946 年4 月7 日,他
又主持创办了《消息》半周刊(见图80),十六开本,每期十六页。每逢周
日、周四出版,编辑人宋明志、丁北成,实际是姚臻、方行。夏衍在《懒寻
旧梦录》(1985 年7 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说:“我们决定办一
个‘匕首’、‘投枪’式的小刊物,但还是要争取公开合法。从正面说,目
的当然是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但这样一个小刊物,不可能登长篇大论,所
以用它来讽刺和揭露一切反动小丑,反而可以起《周报》、《文萃》所不能
起的作用。”《周报》是柯灵、唐彛鞅嗟慕娇铮段妮汀肥抢桎韧
志编辑的党办的刊物,两刊都以论文为重。《消息》半周刊以短文甚至以内
幕消息为主,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一切丑行和反动措施,实际是向广大读
者公布国民党发动内战、反人民的一些背景材料。借此也宣传了我党的主张
和介绍我解放区的情况,其中包括一些党的领导人的情况。这个刊物比较讲
究宣传艺术,标题不那么呆板,如《延安也有美国兵》、《共产党的“骂”》、
《CC 与CCC》等,很吸引人。第十期刊有《中共宣传部长“衣锦还乡”》,
副题是“新华日报出版有期”,以此来报道中共代表团已经到达南京的消息。
陆定一是江苏无锡人,这就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而“衣锦还乡”原来就是打
了引号的。所以从形式上看,《消息》半周刊的版面显得有些零碎,其实这
正是体现刊物特点的一种灵活性,也是争取刊物合法化的必要手段。创刊号
没有什么发刊词之类的话,仅仅在以后出现的《征稿小启》中,提出欢迎“言
之有物,反映现实”的通讯、小品、杂文、图片。不要论文和小说,正是体
现夏衍同志提出的“匕首”和“投枪”式的特点。刊物以内容取胜,又照顾
到国统区读者的欣赏习惯,因此问世以后不胫而走,很快就发行到两万册以
上,这个数字在当时是惊人的。
夏衍同志提到:“当时,国民党已经用封官许愿的办法,收买了青年党
和民社党,敌伪时期和汪精卫勾结过的青年党头子李璜又跳出来拥蒋反共。
过去一直留在上海的方行找到了一首李璜和汪精卫的唱和诗,于是我就写了
一篇短文,把这首诗发表出来,作为青年党叛国的证据,还故意恐吓他说:
‘本刊藏有不少李某与汪逆来往函件及唱和诗词,这些小丑如继续颠倒是
非,兴风作浪,本刊即将继续将此类材料制版发表。’。。”按此文登在1946
年4 月25 日出版的《消息》半周刊第六期,题名《曾琦梁鸿志唱和录》,作
者署名“古董家”。夏衍同志把曾琦的名字误为李璜了,把伪行政院长梁鸿
志的名字误为汪精卫。曾、李都是青年党的头目,汪、梁都是大汉奸,事实
和性质都没有错,估计夏公手头没有这份刊物而记错了人名。在文章的最后,
果有夏公所述的话:“曾先生近年墨宝,敝古董家搜罗尚丰,读者有兴趣,
鄙人当徐徐制版抄录而公诸于世也。甲申后三年,天昏地黑之日。古董家撰
于上海。”这种善于利用敌人的材料,从事宣传斗争的技巧,正表现了一个
成熟的革命者的才略,而夏公一生究竟用过多少笔名呢?“古董家”又是这
不计其数中的一个。为了斗争的需要,夏公的笔名确乎难以统计,所以前些
时候报上刊出一个确数,我是表示怀疑的。
夏公又提供:“这份小刊物是一位名叫贾进者的开明绅士资助了‘一根
大条’(黄金十两)而办起来的。”《消息》半周刊当然是由党组织和党员
办的刊物,但是如果当时没有“开明绅士”的资助也许就办不成,夏公不忘
旧情地在此记上一笔,体现了我党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的传统作风,是非常有
意义的。当年支持这个刊物并应约题字的民主人士,夏公提到了黄炎培、朱
学范两位,此外还有马寅初、阎宝航、章伯钧、梁漱溟、施复亮,以及郭沫
若和田汉。写文章的则有叶圣陶先生。马寅初的题词是:“国破人亡,民穷
财竭。”陶行知题诗两首是:“说是人民第一,弄得没有饭吃。指望内战快
停,愿您传此消息。”“我从首都经过,自由尚无一滴。前天到了上海,喜
见民主消息。”诗中两见《消息》的刊名。《民主》,可能是指当时马叙伦、
郑振铎合编的进步刊物。这里都有双关的含义。
1946 年5 月23 日,《消息》半周刊出版了十四期以后遭到查封,历时
共一个半月。夏衍同志亲切地称这个刊物为“小草”。而为了这株“小草”
贡献独多的姚臻同志,在“文革”中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这是不能不
令人深以为恨的。
《烽火十城》
《烽火十城》,徐盈著,1946 年6 月北平文萃社出版,由西长安街的中
外出版社总经售。(见图81)所谓文萃社,实际只是当时代印上海《文萃》
北平版的一位同志经营,得到了军调部中共办事处的支持。徐盈先生是《大
公报》名记者,当时与夫人子冈在《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工作,这是他的
一本报告文学集,或者说是他在抗战胜利后新写的一部特写、通讯集。徐盈
于抗战前在报界就享有盛名,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又没有放弃过小说创作。
他的文学修养是一般记者中少有的。同时他还进行过某些专题研究,如对中
国著名实业家的考察和研究,等等。这样,他又成为一位富有学人品格的新
闻记者。然而,他主要还是写报告文学。这固然是职业的需要,说到底是时
代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因为徐盈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抗战初期,他同子
冈已是地下党员了。后来在重庆为党做了大量工作。《烽火十城》正是他在
北平工作初期,跟随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采访而写成的专题报告集。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抗战胜利了,人民要求生活安定,国家富强,
而国民党则要夺取人民的胜利果实,企图消灭共产党,发动了内战。徐盈在
《烽火十城》一书中,特地在书端摘引了英国作家迭更斯在《双城记》写的
《开端》——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
那是有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
我觉得作者借用这一段话来概括当时的形势是很恰当的,那的确是黎明前最
黑暗的一段日子,对于反动派来说是绝望的冬天,对人民来说春天已经不远
了。
全书标题如后:《北平调处执行部》、《从张家口说起》、《张家口人
物速写》、《集宁风砂》、《从济南看山东》、《彭城走马记》、《大河南
北》、《归绥一瞥》、《太原印象》、《延安的春天》、《“中原战事”以
后》。作者以民间报纸的一位记者,随时与美军、国军和中共军事人员接触,
又不能暴露中共地下党员的秘密身份,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感情。在他的
报告文学中,非常巧妙而自然地流泻着这种感情。他愿意不动声色地传达出
心底隐藏着的希望和愉悦的心情。这是一本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报
告文学集,连书名也带着历史的烟云。历史已逝,那难忘的斗争仍然吸引着
我们。
最有趣的是,在五天之内,他曾经跟着美国五星元帅马歇尔将军的专机,
先后到了解放区的张家口与延安。作为党员的徐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在
张家口见到了分别八年的丁玲,还有新结识的萧三。“丁玲带了一个皮帽子,
穿着士兵大衣,萧三则穿着舶来品的皮短袄。”他不能畅写所见所想,包括
他从飞机上最初看到了延河,也不能为之欢呼。他要尽力表现得冷静和“客
观”。
作者善作人物速写,他在书中写了周恩来、刘伯承、聂荣臻、贺龙、萧
克、成仿吾、董鲁安等人。他还写了傅作义、阎锡山等美蒋军官。在延安他
只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