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鲜明的文献价值和时代色彩。
朱先生逝世的时候,正是国统区黎明将至的最黑暗的时期。他的死曾经
震动了整个知识界,人们呼出:“不该死的人死了,该死的为什么不赶快死
掉!”当我重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可想到当年的激愤,好像又回到那个斗争
激烈的年代。这本书当然可以作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朱先生的基本资料,但它
又不是书斋中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史料。
朱先生的逝世与悼念闻一多先生的活动,在文艺刊物中的反映有不相上
下的规模。为了悼念朱自清,朱光潜先生在北平的《文学杂志》上编了一个
专辑,在上海则由臧克家先生于《文讯》上编了一个专辑。两个专辑都表现
了编者的政治热情,编辑方法也是出色的,除了文章之外,还有图片、手迹、
书信等。此外,《国文月刊》、《中建》杂志也有专辑,规模稍小。这些都
已经反映在《最完整的人格》中。这些专辑针对朱先生在贫病中的爱国正义
行动,把人们的仇恨和激愤都集中在国民党的身上。
本书的缺憾是未见收有1948 年10 月在上海出版的《文潮》月刊的专辑
(见图90)。这个刊物一向标榜“纯文艺”,又是由官办的正中书局出版,
所以不被人们看重。但是,朱自清逝世专辑是编得不错的。这个刊物的编委
大多数是知名的作家、学者,如洪深、赵景深、冯沅君、李长之、顾仲彝、
谢冰莹、赵清阁、罗洪等人。记得许寿裳被暗杀,《文潮》也有纪念图文。
悼念朱自清先生的这个专辑同样有图片、墨迹、书简,还有俞平伯先生的挽
词,朱夫人陈竹隐女士的《祭佩弦先生文》,朱先生女儿朱采芷的《寄给爸
爸》,以及朱先生的遗文《青年与文学》、遗墨《怀平伯》等。此外,还有
谈宜的《清华园里悼良师》,记清华同学会追悼会情况;谢冰莹的《自清先
生二三事》。最为珍贵的是赵景深先生记录的一组发言,那是1948 年8 月
30 日全国文协和上海清华同学会联合举行追悼会上的即席发言。在会上致词
的有叶圣陶、胡风、许广平、陈望道、熊佛西、李健吾、杨晦、顾一樵等人。
赵先生是一位知名作家,却喜欢发表一些文艺界座谈会的记录。他是有心人,
手也勤,更不怕别人瞧不起。事隔四十年,我们重读这些记录能不怀着感激
的心情吗?何况这些发言也都不见于各家的文集,有的内容又未必是不重要
的。如胡风先生明确地说,他是受过朱自清影响的,特别是二十年代朱先生
写的那首献给邓中夏的诗《赠A。S。》。
《文潮》的这个专辑,谢冰莹女士曾参加组稿。但愿《最完整的人格》
再版时能有所增补,以求全面,以存历史。
叶圣陶纪念册
我在琉璃厂旧书店的残丛中,捡到二十年代北平孔德学校印的一本国文
讲义。这个学校同北京大学的关系特殊,校长由蔡元培兼,周作人、沈尹默、
马幼渔、沈兼士都兼过课,钱玄同更长年住在学校里,学生多为北大的子弟。
由这个学校编的国文讲义,其水平便可想而知了。教材印制得也相当讲究,
一律毛边纸线装铅印,竖排,校订仔细,格式疏朗悦目。鲁迅的作品亦被收
进过讲义,学校还赠给鲁迅先生若干册。鲁迅也到过孔德学校,找朋友来看
书。学校在东华门附近,旧址现改为北京二十七中学。我保存的这册讲义,
收有鲁迅、冰心、周作人的散文。叶老的四篇是:《伊和他》、《寒晓的琴
歌》、《小岘的回家》、《没有秋虫的地方》。原书行将散页,旧纸却古色
古香,我便抽出这四篇,衬以宣纸,加上封面,单独订成一册。前后又留出
几张空白页,拟请师友们题字留念,于是我自制的这个新古董便问世了。
最先请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题扉页,他以魏碑写了“圣陶散文四篇”,
时在1978 年7 月。当然,还请了主人叶老题字。他写道(见图91)——
德明同志寄示此册,始知早年之作尝为孔德学校之教材。今能回忆者,商务印书馆之
新学制初中国文教科书第一或第二册选录拙作《阿菊》,时为一九二三年,不知与孔德学
校印此四篇孰为先后也。一九七九年四月四日叶圣陶识。
依我估计,孔德学校的讲义要迟于商务的二三年
唐彛獯适恰
早期散文,大都讲求意境情趣,而又带一点哲理。圣老四文,均不例外。此虽孔德学
校教材,有选家主观爱好在内,要亦一时风尚使然,非个人选材时偏执之耳。
诗人臧克家题道——
读了叶老早期的散文四篇,我有许多想法。一般作家,到了后期,往往悔其少作,其
实,大可不必。经历日富,技巧益臻成熟,这是自然发展,决不能以今非昔。少作有特殊
情趣,老来此趣不可再得矣。圣陶先生是多面能手,小说,散文,书法,为世所知,少年
所刻印章亦佳。吕剑同志前年曾集其刻石,订成印谱,叶老见之大惊,盖已忘却矣。我喜
读叶老作品,更钦佩叶老为人,诚笃平易,朴实无华,交谊深厚,老而弥笃!
端木蕻良写道——
在少年时代,我是《火灾》、《稻草人》的热心读者。青年时代,我写的第一个长篇
《科尔沁旗草原》,系由茅盾先生交与开明出版。第一次发排,毁于战火,开明重又付排。
1936 年在沪时,承开明邀请聚会于福州路开明书店楼上,得与叶老、夏丐尊、周谷城、范
洗人诸前辈见面。抗战军兴,又得与丰子恺、章锡珊诸先生相值。及今思之,开明书店对
于当代青年不啻一座爱的教育的大学校,开明不啻是叶老的一座丰碑!德明同志锐意搜集
文史书以报之。
钟敬文先生题诗一绝——
须眉如雪照人清,
四海文流仰寿星。
五十年前承奖挹,
眼中人愧负先生。
原来五十年前钟先生曾以《花的故事》投寄叶老主编《文学周报》,叶老予
以发表,并写信称许。叶老不愧为前辈,几代作家都受过他的恩泽。
柯灵同志也有题诗——
山深宜凝翠,水阔自盈盈。
过眼云烟尽,不老是童心。
吴祖光有题诗并后记——
不是逢人苦誉公,
童颜鹤发意从容。
襟怀澹荡清溪水,
风骨崚。峻岭松。
圣陶先生是我平生钦敬的长者,而我又恰是当年孔德学校的学生。半个多世纪匆匆过
去,骇浪惊涛,如云烟过眼。德明同志以此本见示,乐为题识如上。
林林同志更以日本俳句的形式写道——
新春读古文
爱的教育情意深
钩起我童心
黄裳题字如后——
叶圣老的书,我是在小学时开始接触的。记得当时买得《稻草人》一册,以为枕秘,
转眼五十年矣。这里的几篇为孔德学校所印,孔德同人皆于新文学运动有甚深之关系,选
刊讲义更不易保存。此虽戋戋数叶亦自有可珍贵之处。“五四”以来新文学史料之搜集研
究,是二十多年前兴起的新学问,名家辈出,各有创获,然论真赏亦叹寥寥。此见德明所
藏所感,因漫记之。
题字题诗铃印者尚有多位,大家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叶老人格的尊重,
以及对他文章的热爱。可惜在叶老生前,我未能及时把题满字的这小册子,
再呈献在老人的面前。现在倒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本叶圣陶先生的纪念册了。
《重圆花烛歌》
为俞平伯先生的九十华诞,新加坡周颖南先生在海外精印了俞平老手迹
《重圆花烛歌》。承北京友人送我一册。
《重圆花烛歌》是俞平老在1977 年为纪念与夫人结婚六十周年而作的长
歌,虽然写的是夫妻间的经历和感情生活,但也离不开时代的悲欢、家国的
兴衰,所以无论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还是从作家研究的角度,都是值得我
们重视的。特别是许宝騤先生的长跋,介绍本事,无异为平老作传,更加难
得。
叶圣陶先生在1985 年7 月,为《俞平伯旧体诗钞》一书写序时说——
平伯兄还有一首长诗《重圆花烛歌》纪念他结婚六十周年,注入了毕生的情感。他数
次修改都给我看,嘱我提意见。我也提了一些,有承蒙他采纳的。
叶圣老与俞平老相知最深,他评论这首长诗注入了俞平老毕生的感情,
分量是很重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
周颖南的印本除了俞平老的手迹,还有谢国桢先生楷书抄录的《重圆花
烛歌》,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那一手隽雅的小楷我倒是熟悉的。值得纪念
的是我也收藏了一份平老《重圆花烛歌》的手稿,正是1978 年3 月谢先生抄
歌时所据的原本。我核对了印本中谢先生的抄件,的确不差,只是没有抄录
平老在原稿后面写的附记——
此与前写本文字稍异,亦信笔书。戊午正月初三记。
平老曾经多次修改长歌的字句,这里还是用“为君再赋催妆句,退笔拈来字
几行”作结尾,算是初稿无疑。
鄙人一向喜爱平老的散文,他的集子多有收藏,也曾向老人求得墨宝,
但这份长歌的手稿则是谢刚主先生转赠的,其间经过谢先生写有跋语,今录
如后——
这大约是前年冬天的事了,俞平伯老人寄给我他写的《花烛重圆歌》,因为我在1970
年秋后与平老夫妇同过了一个时间,我看了他写的诗感觉到很亲切,我就用旧纸写成小楷
连原稿送还给他。他回信说:你写的小楷留下,原稿送给你吧。平老手稿德明同志见而喜
之,我就转送给德明兄。事情已隔多时了,想不到前些天平老又来信说:新加坡有位周颖
南先生要把我作的诗和你写的小楷登在《书谱》上,征求你的同意。我实在写的不好,只
可以说是附骥尾而名益显了。今天早晨陈从周同志新自沪来,约我一同去看叶圣陶老先生,
他首先问我,你给平伯写的诗,交给周颖南君了没有?周君是华侨中文学爱好者,是颇喜
欢你写的字的。因之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