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恚还嘶嘲驳姆炊裕侗剂说笔被故乔赝醯谋菹隆!
莫迟第一次听说杨伯反对过杨晏筠嫁入李家,但旋即释然。忠于杨家的杨伯,当然不会愿意看着杨晏筠嫁给仇家。
杨晏筠说了一阵,气息不匀,一阵喘息。莫迟在一旁看的心中难过,急忙劝道:“母亲别说了,先休息休息。”
杨晏筠摇了摇头:“我现在不说,以后就再没力气啦!我知道陛下的心从来不在我身上,可是那时候我一个亡国公主,已经没有丝毫底气再去争,再去夺什么了。我总是迟了一步,就算生子,我也迟了一步。所以,我想让那个男人心中有我一席之地,就只能忍,不止我忍……连孩子们也……陪我一起忍……”
莫迟听得心中恻然,杨晏筠提起往事时的神情分明也是个高傲之人,却心甘情愿成为“淑妃”。一个淑字,不知背后她牺牲了多少自我。可见她爱李世民的程度,真的已经是如痴如醉,几近癫狂。借着为杨晏筠端参汤的功夫,莫迟转过头轻轻用帕子抹了抹眼角,然后用勺子喂了杨妃两口参汤,杨妃才有余力继续说下去。
“……我知道,恪儿的心是因你才改变的,起初,我是很怪你的。那时候我总是为难你,还给你下毒,想要拆散你和恪儿,你就是要怪我,也是应该的。”
“没有,儿媳没有怪过母亲,儿媳知道母亲全是为了王爷。”当年杨晏筠想对莫迟下毒,莫迟不是没有恨过,怪过,怨过,但是如今的杨晏筠已经宛若风中之烛,看到这样的她,莫迟发现那些事情,早已在这些年里渐渐的淡去。她或许对李恪有忽视,有强人所难,有自作主张,但是她对李恪那份感情就算有所扭曲,也依然是母爱。
“我如今想明白了。”杨晏筠拉着莫迟的手,神色中透出了一种释然和自信的光芒。“我有那么好的儿子,为什么要委屈他呢?莫迟,来,我告诉你一件事……”
果然如杨妃所说,在那一日之后,她的精神愈发不济,已经陷入时昏时醒的弥留状态。偶尔睁开眼睛,还会有茫然失神般的情形发生。这种情况,就是不用太医诊断,众人也都能预感得到,杨淑妃只怕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尽管李世民将杨晏筠的子女们都叫到她的身边,但她能睁开眼睛看着他们,同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屈指可数。仅有的几次意识清醒,也是竭尽全力的殷殷嘱托,明显是在交代遗言。这一两日里,李世民尽可能留在杨晏筠床边,叫她一睁眼便能看到自己。李世民能做到这一步,也叫莫迟心中唏嘘,杨晏筠忍的这一辈子,终究还是有所收获的。
“只可惜恪儿不在……”昏睡中苏醒的杨晏筠环视了一眼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儿女孙辈们,最后将视线转到了李世民的脸上,眼神中露出喜色:“陛下,陛下……臣妾怕是不能再侍奉陛下了……”
“晏筠,朕在这儿陪着你。”看到这样的杨晏筠,李世民心中也是痛极,但却竭力保持平静的握着杨晏筠的手。虽然杨晏筠不是他毕生最爱的女子,但是这个女子对自己痴心几十年,为自己生儿育女,陪伴在自己身边,就是铁石心肠也被打动了,看到她就要舍自己而去,他又怎么可能不心痛呢?“晏筠,你不是答应一直会陪着朕么,你会好起来的,朕还等着与你白头偕老呢,晏筠……”
感受到这个自己爱了一辈子的男人对自己的满腔柔情与不舍,杨晏筠像是得到玉液琼浆滋养一般,在一瞬间竟然恢复了宛如年轻时的那种勃勃生机,绽出一个李世民一直最为心爱的灿烂笑容:“有陛下这句话,臣妾此生无憾了。”
有那么一瞬间,大家几乎以为杨妃可以撑过这一关,然而这不过是回光返照,像是拼尽了一生力气说完这句话之后,杨晏筠缓缓的合上了眼睛。
一代隋朝公主,大唐淑妃杨氏,就此香消玉殒!
一三六 远征将军凯旋归
更新时间2013…10…9 10:29:16 字数:3347
除了紧紧抱住杨妃遗体龙目含泪的李世民,在场众人也俱是跪倒在地,哀哭不已。
杨晏筠的儿女们固然是真的伤心欲绝,但那些侍奉的宫人的眼泪也不是出于礼仪假装出来的。杨晏筠几乎一辈子困在皇宫之中,对于在皇宫中立身处世收拢人心自有一番自己的手段。能让杨伯夫妻乃至那一队保护公主的侍卫一辈子、甚至连子孙后代都搭进去为之效忠的杨晏筠,又在**生活中为争宠而学足了长孙无虞的贤惠,在宫中多年可谓深得人心。
从现代而来的莫迟还想不到**的力量,到底是疏忽了杨晏筠的能力,并且轻易的接受了杨晏筠对于阻止李恪即位的执拗不可扭转。若她能早些想到这点,早些说服杨晏筠支持李恪,那么李恪从他这位看似贤淑优雅的母亲身上,还能学到更多东西。
不过,这位曾一心想让儿子避开大位,却又留给他足够的才智与一争之力的痴情母亲,终究在生命弥留之际改变了决定,将她知道的事情说了出来,给了儿子和儿媳她所能做到的最后帮助,给出她最后的母爱。
不管她们这对婆媳之间曾发生过什么,看着这样的杨晏筠死去,莫迟的眼泪,也是真心的!
杨晏筠去世的时候,李恪正意气风发的挥师朝平壤进军。之前让他为难的两桩难事,早已不复存在。
安市城依旧屹立,但大唐军队却已经绕过了这座坚城,兵分两路,连取建安、乌骨城两座城池,直逼平壤。唐军的计划,就是在平壤城外会师。高句丽朝廷接到建安和乌骨城几乎同时陷落的军报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数十万兵士,竟然拦不住大唐军队么?就连一直信心十足的泉盖苏文也有些慌了神,被逼无奈之下,他只得派出最后的家底,仅剩两万人陪自己留守平壤,让两个儿子率领二十万精锐部队迎击唐军。
其实,这是百济一方有意封锁情报。若是泉盖苏文知道百济的国度都被人攻破,只怕就不会有现在的好心情了。在出征前,李世民便已经做出了安排,吩咐若攻破百济,千万不可让这个情报传入高句丽,虽然不能一直隐瞒,但至少拖得一天是一天。而恰恰就是李世民的这一安排,使得战局有了关键的转变。
同时,大唐军队的另一桩计策也已经生效。那六万投降的俘虏,并没有如莫迟所说被全部放回高句丽,部分精壮被打散编入了唐军,剩下一部分精壮及老弱的兵士,在听了大唐吴王殿下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怀抱着对泉盖苏文这个不忠不义,残暴不仁的奸臣的痛恨返回乡里。有鉴于李恪这一路挥军北上都与平民无犯的事实,再加上这些被放回乡里的俘虏们的宣传,大唐军队这一路上虽然遇到不少小规模的高句丽村镇,非但没有遇到什么强力的抵抗,反而有不少人还有些跃跃欲试从军推翻泉盖苏文之意。
其实越是靠近平壤,泉盖苏文的凶名容易被众人认可。毕竟当初这位莫离支的上位可是踩着上百个家族的鲜血,这些家族虽然被灭了,但总有相交相识的人,表面不敢反抗,心里对泉盖苏文也是痛恨的。更何况就是因为泉盖苏文的铁血手腕,高句丽才惹上大唐军队来袭,李恪的那些宣传也是恰逢其会了。
如此一来,平壤城一带人心浮动已经到了极点。这点,无论是之前出主意的莫迟,把这计策落实扩展的李恪,还是当权的泉盖苏文,都没有想到。然而有一个人,却注意到了这件事。
那个人就是如今的高句丽王高藏。
高藏是个窝囊的国王,他本是荣留王的侄儿,泉盖苏文杀了荣留王一家,将他扶上王位不过是个摆设傀儡。但是泥人还有三分土性,更何况高藏作为高句丽贵族,该有的教养还是有的,这就使他私下在手中保留了一部分力量。也正是这份力量,将这次战争的结束速度推动到了极致。
杨晏筠去世后,李世民罢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照礼节葬在昭陵。
昭陵位于九嵕山,皇后长孙无虞去世后,李世民选择了这个地方为皇后修建陵寝,同时也作为将来自己死去之后的归宿所在。自昭陵修建后,朝堂重臣去世,能配享昭陵乃是无上荣耀,魏征就是其一。作为李世民的妃子,杨晏筠亦不例外。唯有莫迟暗暗感慨,也不知道杨妃和长孙皇后这对情敌如今相伴于地下会不会真的觉得开心。这两个女子,可是为了李世民对峙了一生啊!
如今已是六月,长安天气温暖,若不下葬遗体有腐烂之忧。因此并没有人有异议,更不会有人提议等着吴王班师回朝再为淑妃娘娘举行葬礼。因为谁也想不到,这支征讨高句丽的大军,竟会在不到九月的时候,就班师回朝!
李恪能这么快拿下高句丽,还要多亏了泉盖苏文和高藏这对极品君臣。泉盖苏文是个权臣,玩弄权术,把持朝政,心狠手辣的程度超乎想象,所以这样的男人,也就培养出了两个权力欲和乃父如出一辙的儿子,泉男生和泉男建。泉盖苏文压根不知道,或者说根本不在意这两个儿子斗来斗去,他心中属意的继承人,是最小的儿子泉男产,才干也是这个小儿子最为过人。(写到这儿作者实在忍不住想感慨一下这位泉盖苏文同志给儿子们取的这个名字实在是太……)
可惜的是,泉盖苏文中意的这个儿子,却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的贪权。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不贪权,才得到了他父亲的喜爱。总之,泉盖苏文派这两个不合的儿子上战场,实在是大大的败笔。两兄弟才出家门不远就闹翻了天,各自领兵十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实力,然后就……干脆利落的分别败在唐军手中。
不管是李恪还是李道宗,李绩还是程知节,都忍不住感慨,这个在高句丽称霸了一辈子的泉盖苏文,怎么有两个这么不知轻重的蠢儿子?若是二十万大军一起出动,以这二十万兵卒的精锐程度,唐军恐怕很难与之缠斗。若是对方夺回几座城池,那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