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是竹子不轻易北伐的因素之一。我在长江边上住了二十多年,在秋天里见到活的竹笋,仍然十分惊异,我当时产生一个念头:这是早产的冬笋!后来一想,此逻辑不成立,那春笋还是晚生的冬笋呢。
吃鲜笋是我幼时就有的喜好,幼时待在赣南的乡下,我叔叔开着中药铺,总是有人来抓药,买药酒或者无所事事聊冬天打猎。那个时候,虎是极难见到了,我总共只见过一次被打的老虎,是用红布裹了嘴巴和四爪的,四个大汉用门板抬着虎走,招摇得很。遇村子便停在村口展示一番,将门板搁在条凳上,人亦乐得为他们搬条凳,感觉谁打到老虎都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当然,人也至少要有豹子胆才敢打虎,常人的胆是不足以打虎的。好在那时候还有山猪、麂子和野鸡可供一般人打,我见过他们打的山猪,嘴尖而长,据说也是吃笋的老手。有一个瘦瘦的前辈,称其会挖冬笋,直把我的敬佩全部地俘获去了,因为冬天笋还不出头,连地表上一点点爆裂也没有,那冬笋也只能说是竹子生得大一些的芽,皆在土中。该前辈说,他是凭了经验判断竹的主根朝哪边长的,循了根去,就不愁找不着笋子。那时候,我是喜欢吃冬笋炒腊鸭,腊鸭的腊味很香,冬笋的竹青味很鲜,闻到冬笋炒腊鸭的味道,我就迈不动腿。甚至只要见到谁家门口有新剥的笋壳便要浮想联翩,就是冬笋炒腊肉也好啊。
所以,从雁荡山回温州城,去到南白象的“农家小院”,点菜前看样菜时发现有笋,我的目光就被吸住了,立即生出那个没有逻辑的念头:有早产的冬笋。这时候,刚临近中秋。我就要了一道笋,并且希望按传统瓯菜办法做,这是平阳来的笋,当然就按平阳的方法做。年轻而美貌的女老板说,马蹄笋的保鲜时间为四小时,过时即败坏了味道。但我想她是在平阳吃刁了嘴,纵是四十个小时以后运到北京,我等在北方风沙里饥渴着的味觉苦难的南方人,也是会视其为极品美味的。
该回是与《温州晚报》文化部主任、青年诗人瞿伟和散文家程绍国同饮,“农家小院”的女老板在席间给我们介绍纯正的古典瓯菜做法。讲的这个马蹄笋,在平阳那地方,红壤土生的味道好,黑壤地生的味道略逊。这就是美食科普,别以为是土就长笋子,酸性红土壤生笋好,碱性黑土壤生笋差,此推断是成立的,南方的红壤土,最易生竹,翠竹葱郁,白鹭点点,渔帆片片,那是只有装在北国的梦中的,不知道黄壤土生笋好不好。
接下来再打听,在温州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吃到鲜笋的,我都怀疑雁荡山上会不会有熊猫,这么多的竹,这么多的笋呢。曾在黄河的中上游从乌拉特前旗到集宁看到,三百公里的黄河两岸,长满了向日葵,那火焰般燃向天际的葵花,此起彼伏,又像黄金的波涛。因此即便是在温州南白象,也是能够感受到雁荡山那瑞安、平阳的竹海,那是翡翠的波涛,居于其间,竹叶沙沙,夜深人静,会是有着细雨与阵雨交织的声音,推门远眺,却见明月当空照。风吹了竹叶,就似雨落的声音,和风细雨或暴风骤雨,不过是风拂过竹叶轻些或猛些。入梦,心灵洁净无尘。
雁荡山的竹有苦竹、箬竹、桂竹、肿节少穗竹、哺鸡竹、麻竹、红壳竹、节竹、箭竹、石竹、方竹、刚竹、福建酸竹、雷竹、绿竹、黄甜竹、早竹、红哺鸡竹、鸟哺鸡竹、花哺鸡竹、高节竹、实心苦竹、毛竹、金竹、水竹、楠竹,便是常见的竹子,估计还有不少不常见的竹子。温州人吃竹子,性格便也像竹,细腻、温和、洁净、典雅,刚柔兼济,说话像吹奏竹笛婉转悠扬。吃竹就是吃笋,温州人吃笋有无数种做法:笋干有冬玉兰、春玉兰、黄片、闽笋、乌笋、烟笋、笋片干、金丝笋、白笋衣、乌笋衣;笋制品有淡笋干、咸笋干、酒存笋、浸酒笋、豆乳笋、豆仔笋、酒笋杂;烹饪有炒底、包春卷、包米果包、炒笋丝、炒笋片、炒肉笋、清水笋。
所有的做法,都不如最简单的那一种做法:清水煮笋。清水煮笋实际上也有许多工序,先将鲜笋整条冷水下锅,煮沸捞起,切块,清水漂,沥干再回锅,少许加盐,再煮,此回煮得越久越好。我吃的清水马蹄笋,它也是经过了千难万险走到我的餐桌上来的。所以,吃笋也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形式。清水马蹄笋清脆、甘甜,马蹄笋是实心笋,汤也是清甜的,略似蔗水,是竹之甜。喝一种温州叫做生头的独有的一种黄酒,忽有心清目明之感,细细品,近笋尖处,有一缕若隐若现的苦味,如是普通的日子,粗嚼是一种甜,回味有些许清苦。把一盆清水马蹄笋吃罢,忽地忆起苏东坡发配黄州时写的《初到黄州》,有两句恰也合温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须将长江改成瓯江。
笋是美好的,它给我的是春天的记忆、成长的记忆、山雨朦胧的记忆,那清甜的笋煎汤饮,能醒酒、能醒脑、能祛浑浊的思想。竹笋吸收脂肪,有助食物发酵、消化之功效,长期食笋,对肥人尤有益。世界上,还有什么物质可以与竹子竞苗条呢?
第一章 蒸味·真味第6节 人文食品与大众狂欢
馒头是小麦文化圈的普通食品,现已经遍及东南西北,在中国生活而没有吃过馒头的人是不多的。如果真的没有吃过馒头,那他也一定吃过馍,馍是馒头在一些地方的简称。馒头还有一个较少听到的叫法“馒首”,周作人在《谈“目连戏”》一文中还提到“刘氏不信佛法,用狗肉馒首斋僧,死时被五管镗叉擒去,落了地狱,后来经目连用尽法力把她救出来,这本戏也就完结。”此间的狗肉馒首,估计是通常称的狗肉包子,而包子是馒头的派生物。
馒头当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食品,为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所创。是时诸葛亮统兵南征,过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妖氛逼人,他忙问孟获何故。孟获说:“此地多有战争,官兵战死无数,每遇军队,客死异乡的冤魂就兴风作浪,故凡渡水者,必用蛮头祭奠与供奉。”在一千七百年以前,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或“蛮夷”,所以简称南方人的头为“蛮头”或“蛮首”,总之是南方人的脑袋。砍“蛮头”祭河显见是一种极端的野蛮行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儒将,他搞了个人造“蛮头”祭河,命人和面粉包羊肉,做成一个个“蛮头”之状,代之祭河。相传从那以后,叫做“蛮头”、“蛮首”的面制食品就得以广泛流传,蛮字亦演化为馒,多为发面蒸制,现在一般统称馒头或馍了,在广大的乡间,则仍然是祭奠与供奉的必备食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食品随之发生演化,馒头、馒首分化为有馅和无馅两大类,无馅者仍称馒头,有馅者则称包子。馒头有圆形的,如在山西吕梁山一带至今未改;有长方形的,如长江以南的切制馒头,小的可以做成麻将那么大。较之无馅的馒头,包子的发扬光大就繁杂而精细了,并以馅区分,常见有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豆沙包子、蟹黄包子等,还有肉皮冻和肉糜做成的汤包。诸葛亮既然在中国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神机妙算的人物,当然也就是民间智慧之集大成者。故此馒头是为善者仁者之食,虽然这里面隐含有北方人打南方人以及歧视南方人的历史痕迹,但它展示的智者之人文关怀精神,就随着馒头的普及而普及,悠远而辽阔。
一个伟大的农业文明国家,每一种食品都可能有明晰的线路可以探根溯源,并完成相关食品的神话或传说。后人品味这种食品,就有超越其营养及色香味形之外的意义,也是品味一种文化,诚如正义、爱国、爱民、崇善、尊美等,以至围绕该食品构建成一个食品文化圈。三闾大夫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民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志士和浪漫主义诗人,每到端午节都要包粽子和赛龙舟,传说那赛龙舟是为了快速划舟抢救屈原大夫;包粽子则是为了让鱼类水族不侵犯屈原,端午这天人们将粽子纷纷抛入江中,请鱼类和水族获得了吃食而口下留人。另有一说是与蛟龙争抢屈原,其内中的意义是一致的,目的是纪念一个大家尊敬的爱国者和诗人。不过,我小时候过端午节,是舍不得将粽子扔到水里去的。总的说来,赛龙舟和吃粽子,是中国影响深远的重要民俗,相关的还有点雄黄、折艾叶、戴香囊、悬菖蒲。
中国食文化的人文关怀中,我以为粽子独有内涵。前些时日去游雁荡山,在雁荡山山庄吃了温州粽子。温州粽子是四个角的,初见颇觉奇特,程绍国先生说,温州的端午节也是大众狂欢,在瓯江上赛龙舟,气度非凡,每舟三十六人,一人指挥,一人掌舵,余者挥桨竞渡。温州关于粽子的传说,亦同出一源,都是为了救屈原。温州粽子包好要在稻草灰的灰汤水中浸泡十数小时,再用灰汤水将粽子煮烂,其妙处是吃起来有稻禾的清香味。此粽当属碱水粽,自然条件下存放半个月不变质。想那温州,与楚国也的确是远,然文化是一脉同源。
粽子是水稻文化圈的食物,春秋时期称“角黍”,是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则称“筒粽”。东汉时,用菰叶包黍米,四角形,黍米预先经草木灰水浸泡,有柔香,称碱水粽。晋代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并出现药粽,如加益智仁而称“益智粽”。南北朝之粽子已经百花齐放,肉、果仁、豆类等等成为粽子的组成部分,并作为礼品馈赠。唐代粽子出现锥形和菱形,传入日本。宋代始有“艾香粽”,是艾叶泡水浸米包的。元代的粽子始用箬叶包,到明代有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清代不论是包粽子的材料还是里面的内容构成都十分庞杂,是可考验人的想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