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小乘人讲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十善业道来的。十善业道归纳起来十条,展开八万四千,再展开无量无边,十善全包了。修行行门里面抓到这个纲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们再看,底下引用《起信论》:
【起信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毁禁。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
‘以知’,这个“以”跟已经的意思相通。我们在经教里面听到佛菩萨的教诲,知道法性是圆满的,法性就是本性,就是自性。菩萨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的什么性?就是见的法性。真正知道‘性体无毁禁’,“毁”就是毁犯,“禁”就是禁戒,法性体里面有没有?没有。这两个字也可以代表法性里面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过失,找不到,没有丝毫缺陷,它是圆满的。惠能大师见性了,告诉我们,“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大圆满,这里头没有一丝毫不善。所以菩萨‘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尸”是尸罗,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持戒。梵语“檀那”,中文翻成布施;梵语“尸罗”,中文翻成持戒。所以持戒是随顺法性,好!随顺性德。下面具体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
【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法性里头没有‘杀’的念头,也没有杀的这种行为,自性里头不杀,自性里头没有‘盗’,自性里头没有‘淫’,自性里头没有‘妄语’。这四条叫四根本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是根本戒,性德里头没有。
【远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
这四条自性里也没有,我们现在有,这是从哪里来的?杀盗淫妄、贪瞋痴慢从哪来的?习性,不是本性,本性里没有,习性里头有。这个东西要舍掉,你要不舍掉它,它是障碍你修行证果的关卡。你为什么不能够修行证果?根本原因在此地,所以修行人必须要把它放下。放下有困难吗?没困难。困难在什么地方?困难在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是本性本善,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什么是本善?没有这些东西叫本善,有这些东西就不善。底下这四桩事情都属于贪瞋痴的,讲一个‘贪’,讲一个‘瞋’,‘欺诈、谄曲’,欺诈是欺骗人,这里头有贪、有瞋;谄媚,委屈自己巴结别人,这里头有贪瞋痴。‘邪见’就是愚痴,这个自性里头没有,必须要知道,都是习性,无始劫来在六道里头染的这些习气。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在天上生活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都住过,说不定也做过天王;往下去看,畜生、饿鬼、地狱,我们也去过。不但去过,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细心想想佛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在六道,没出离六道,你肯定是在下三道住的时间久,上三道住的时间很短。
这话我们想想真有道理,为什么?看看我们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你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不就明白了吗?善念多感应三善道,恶念多就是三恶道。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想想自己念头。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就是恶念,自私自利一定牵连着损人利己,他就造恶业了。特别是《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诸位拿来一对照,我们马上就能发现,这是找个标准。没有标准,我们愚痴,我们没有办法见到自己的过失;有标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些我触犯了,明了之后要改、要忏悔,再小的动物都不能杀害,蚊虫蚂蚁不可以杀害。我们也曾经做过蚊虫蚂蚁,业报,不但不能杀害,对它还尊敬。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起一个念头,占他一点小便宜,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盗,盗心不能有。人生在世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我们念佛才能生净土。如果还有这些邪念,还有这些不善的心行,佛号念得再好,极乐世界没分。为什么?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好,那个世界里面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皆是上善俱会一处”。那个一处是极乐世界,我们不是上善,你怎么能去得了?佛号念得再多,我们的心行不善就去不了。我们的心行善决定得生,心行善是什么?心里没有这些东西,杀盗淫妄没有,不但没有这个行为,念头都没有,“贪瞋、欺诈、谄曲、邪见”也没有,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下面这几句说得好:
【亦应远离愦闹。少欲知足。】
繁华的地方、热闹的地方要知道离开,为什么?那个地方磁场不好,不清净。我们自己没有功力、没有定力,常常在这些地方,你能不造业吗?现在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信息便捷,交通便捷,佛经上讲的“阿兰若”,在现在几乎找不到。深山里面电视、网路都能收到,这里面的内容跟此地讲的愦闹是ㄧ个意思。所以真正修行人不需要知道世间这些事,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远离是什么意思?少烦少恼。‘远离愦闹,少欲知足’,热闹的场所,修行人要知道远离,为什么?这些磁场不好,我们自己定功不够,肯定要被染污。佛经里面常说的“阿兰若处”,现在这个世间找不到,为什么?科技发达,交通方便,旅游的人也太多。由于媒体的进步,卫星、网路,高山、深山里面都不例外,真正修道人要想得个清净修行的处所,你不能不知道,要远离。从前寺院丛林都建在深山里面,朝山的人从山下走到道场,要走一、二天才能走到,这上山没有车、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杂志,所以他心得清净。现在困难,寺院丛林都有电视、都有网路,能收看到卫星电视,公路开上去,甚至于还有缆车,上山非常方便。这对于修行人来讲是个可悲的事情,他接受染污的缘统统具足。
我们想到印光老法师,他给我们的教诲,愈想愈有道理。深山建个小茅蓬,不要开马路,甚至于电灯都不需要,电话就更不必了,那是真正佛门修行的小道场,人数不要多,十几个人。我们看到早年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他们的小道场总共就十二个人,在一起念佛,十二个人统统成就,还得了吗?圆满功德。我们知道的,净宗初祖慧远大师的道场,是东晋时代在江西庐山,他在山上建个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进去的人不下山,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净宗第一道场。我们现在生在乱世,福报比不上祖师,印祖告诉我们,二十个人可以了,小道场,真成就。放下万缘,“少欲知足”,只要生活能过得去就行,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才能够一心向道。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
对‘小罪’都犯得这么重,小罪是指什么?指起心动念,并没有行为。一个不善的念头起来,心里就很恐怖,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不起一个恶念,对自己、对众生不起恶念。小小戒都得要看重,绝不能听一般人说小小戒可舍,没有什么关系,你把四重戒做好就不错。真正修道人,希望自己身心能够达到纯净纯善,小戒、小罪累积起来就是大罪,破戒了,果报不堪设想,所以常常有恐怖的感觉。
【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佛所制定的戒律,实际上就是佛陀在世日常生活的行谊,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小戒、小罪多半是讲威仪的,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要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就不能有缺陷,你要做得圆满,你要做到尽善尽美,要用这个做标准,要有真智慧,戒律才能做得圆满。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在深山修行好修;如果在都市弘法利生,你接触的面很广,接触的人很复杂,那你要应付得面面周到,这是大学问,这是真智慧,叫通权达变。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有开遮持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成就众生,有时候戒有开缘,接引方便。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戒律该开的时候开,该禁的时候禁,该禁的时候决定不许可开,该开的时候它不许你禁。这里头有个原则,开缘绝对是利益众生。经里面举例子,比丘在行路的当中,遇到猎人,猎人要杀一个兔子,看到一个兔子,走到三叉路口,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你看到了,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兔子?”看到了。“它跑到哪里去?”这时候你得打妄语,你不打妄语,那个兔子要被杀,猎人也犯了杀戒。你指他一个错误的方向,那边去,找不到。这个妄语是什么?救了兔子的生命也救了猎人,虽然他起心动念杀生,他没有能够杀到,罪就轻了,这是利益众生。你不能说我要持戒,我不能妄语,我看到兔子往哪里跑,我一定要告诉他,那猎人把它追杀。这叫开缘,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家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没有一条是死的,你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持戒才灵活,不是一个呆板的。
【常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
这句非常重要,‘常’是经常,要爱护,避免一切人讥讽嫌疑,这是很难做得到,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目的是‘不令众生妄起过罪’,都是为众生想的,免得众生犯过错而造作罪业。可是在现前的社会,时时刻刻要想着,我给大众做个好样子,好样子是规规矩矩,要从根本着手,根本是什么?是《感应篇》,是《弟子规》。《感应篇》是道家的,《弟子规》是儒家的,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有门户之见。儒释道在中国两千年已经融合成一体,虽然有儒释道三家,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纯儒,他没有学道、没有学佛?找不到!儒生都读佛经,都看老庄;换句话说,他学道、学佛。佛门弟子别说在家,出家的他有没有念四书五经?念!蕅益大师还给《四书》做注解,给老庄做注解,和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