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讲什么?讲阿含。讲了多久?十二年。阿含是什么?人天教,佛教的小学。十二年的薰习,这个基础不错,根基打下去了,讲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学,八年。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二十年,跟释迦牟尼佛,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二十年薰修的这种功力,佛讲般若。般若讲什么?般若讲诸法实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了多久?二十二年,这是佛教的大学。你从时间上来看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教学主要的课程就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二十年的戒定,慧成就了,所以讲般若大家能懂、能契入,没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就不能讲般若。二十二年之后,最后一个单元法华,讲《法华》,法华讲了八年。《涅槃经》是一天一夜,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涅槃》的大意是特别嘱咐戒律的重要,所谓“扶律谈常”,最后的遗嘱。《法华》跟《华严》没有两样,回归自性,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妄尽还源,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次第。

  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上上乘根性,我们不是,那是什么?那一定是上中下根,我们自己想想,这上中下根三根,我们还不属于上根,达不到,我们是什么根器?中下根器。既然是中下根器,正门、净门就很适合于我们。这个里头,法门有没有高下?这个要知道,佛讲真话,不讲假话,“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它帮助你见性。念佛也能见性,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能不能见性?能!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明心见性,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同样境界。禅可以大彻大悟,净也能大彻大悟,平等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帮助你大彻大悟,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不能老换法门,老换法门对你伤害就太大了。为什么?你心是散乱的。一门,心是清净,所以一门与自性清净心相应。学东西多了、杂了就不相应,变成什么?变成知识,不生智慧。知识里面有烦恼,智慧里头没有烦恼,这个诸位要懂。知识里面没有法喜,智慧里头有法喜,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法喜,知识里头得不到,智慧里头得到。知识里面得到的喜悦都是刺激,你研究一样东西,忽然有了发明,你很欢喜,那是外界的刺激,跟喜悦不一样。喜悦是清净心里面,内心里面的喜悦,不相同!喜悦是恒长的,不间断,叫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怎么会一样?知识给你带来的喜悦是一时,短暂的,不能恒久,但智慧是恒久,这个不相同。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可以说四十九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戒律重要。现代人,尤其现代知识分子,我是其中之一,跟方东美先生学佛,跟章嘉大师学佛,对于戒律不重视。什么原因?有个错误观念,自以为是,自以为很聪明。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相去三千年,古人,那是古代的社会。戒律是什么?戒律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不是中国人,我们在中国这个地区生活有我们的生活规范,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风俗人情,不一样。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三代之礼就不同,夏商周就不一样,就有兴有革。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三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我们现在用不上。所以学经、学论,不学戒律,认为戒律跟我们现在生活不相应。你看,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很有理由,不接受。章嘉大师也真正了不起,他知道我们年轻人这个错误的知见,在佛法讲邪知邪见,这个病很深,不好治。如果他勉强跟我们要求,我们怎么样?口服心不服,当面不好意思跟你辩驳,你是老人,祖父辈的老人,慈悲,表面上答应你,绝对不会去奉行。老人很清楚、很明白,他用的方法巧妙。我跟他学习是每个星期一次,星期天他给我两个小时,三年,时间不算短。每一次我离开,通常他都送我到门口,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很轻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再就不说了,笑咪咪的告诉我,戒律很重要。他老人家圆寂之后,在火化的地方,火化炉旁边,我搭了个帐篷,我在那里住了三天。甘珠活佛,还有一批人,他们在那里住七天,我那时候上班,请了三天假,住三天。三天我认真的去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了我什么?这一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讲的“戒律很重要”。他为什么这样提醒?这句话,我是没有详细的来记,至少跟我讲三十遍以上,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

  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讲戒律很重要,一定是有重要性,我就认真的来检讨、思惟。就在三天的时候,我就想出一个道理。礼是中国人的生活规律,戒是古印度佛门弟子的生活标准,不一样。中国的礼,每个朝代都有修订,好像国家的法律一样,过若干年法律要重新修订一次,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所以礼法有兴革。可是佛法,佛法没兴革,佛法是出世法,换句话说,世间跟出世间这个标准,跟世间的礼法不一样,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真的戒律很重要。我想到这么一层道理,它不可以跟世间的礼法相提并论,于是我才留意戒律。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十善业道经》、学《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尤其那个时候忏云法师跟李老师都教我认真去学习《印光大师文钞》,而印祖对“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四句十六个字,可以说是印光大师的心法。戒律就是在敦伦尽分里面。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分水岭,我们一心一意要想出离六道轮回,要想出离十法界,你就不能不遵守。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跟世间的礼教不相同,礼教不能出三界,戒律能出三界。中国古圣先贤的礼教也是从性德流出来的,它没有回归性德;佛法里面的十善从性德流下来,它最后回归性德,这一点不一样,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要清净,清净是什么?清净是心里没有痕迹才清净。譬如不杀生,杀生的习气是无始劫来的业障,这里头还有冤冤相报。开始受持,极力控制自己不伤害众生,持久了,三昧现前,三昧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杀的念头,念头断掉了,智慧就开了。五戒里面不偷盗,必须到三昧现前,三昧现前是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这是三昧现前,一丝毫这个念头都没有。不淫欲,男女在一起,念头都不会生,不起这个念头,这三昧现前。还有念头,你能够控制得住,理智控制得住,这个时候三昧没现前,三昧现前的时候念头没有了。所以他表现在外面,就像底下所说的“柔和质直德”,圆圆满满的性德流露。

  下面贤首大师告诉我们,‘当知戒为定体,慧为定用’,‘三学’就是戒定慧,圆满具备‘即证菩提’,“证菩提”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这个意思,你说这个多重要。我们现在修戒,从哪里学起?经典里面常说,为佛弟子,在家要具足十善,出家要具备沙弥律仪,那是最起码的,这就是“净业三福”的前面两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头没有佛法,人天善。怎么修法?我们现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无从下手。孝亲尊师具体的德目就是《弟子规》,我们用《弟子规》做手段,来学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用《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做手段,来完成慈心不杀。这句里头最重要的是长养慈悲心,然后才能够落实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本,大根大本,有这个才能学佛。第二条就学佛了,第二条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了。入佛门的条件要《弟子规》、要《感应篇》、要《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没有做好,没入佛门。从前,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有那么样的成就,什么原因?基础好,他真做到。没学佛之前,就把《弟子规》、《感应篇》落实了,《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感应篇》是因果教育。他有这个基础,有这个底子,所以入佛门容易,得到佛法的提携,他决定有成就。

  有小乘的基础才能进入大乘,这就是世尊所说的,“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法。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在哪里?头一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菩提心是什么?最简单的跟你说,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你有没有真发?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菩萨是什么样子?菩萨是普度众生。这个众生范围大,不是指的人,人是众生之一,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所以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还有自然现象,没有一样不包括。他要普度众生,不但有情众生,这动物,植物、矿物他都要度。植物、矿物怎么度法?就是现在讲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环保,全包在里头。四弘誓愿这一愿太伟大了,就是发菩提心。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菩萨勇猛精进,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什么力量在促进他?就是第一愿,他要普度众生,一定先成就自己,就这么个道理。如果单单为自己,无所谓,懈怠一点没有关系,现在你要度众生,你看到众生这么苦,这么多灾难,怎么办?不忍心,要赶快帮助他,那就得赶快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帮助众生。

  成就自己头一个,圆满德行。德行本来是圆满的,现在不圆满,为什么?烦恼业障障碍它,所以要断除业障,那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要放下,这些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