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86-明朝的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的皇帝》 第一部分清修《明史》的争议

    二十八、清修《明史》的争议    
    终明之世,对于建文帝未死而出亡,殆成定论,而钱牧斋于此在官史中显有牾的一大事,更煞费苦心,于不悖事实的原则下,为成祖开脱。他替山东赵士喆的《建文年谱》作序,说“唯是文皇帝之心事,与让皇帝之至德,三百年臣子,未有能揄扬万一者”,因而他表而出之。“让皇帝”为南明对建文所上的尊号,肯定其“逊国”,他的“至德”不需赘述。所谓“文皇帝之心事”,照钱牧斋的说法:“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朝于黔而夕于楚也。胡之访张邋遢,舍人而求诸仙,迂其词以宽之也;郑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诸远,广其途以安之也。”这就是说建文帝的行踪在成祖掌握之中,特意放他一条生路,而又唯恐建文帝不明他的“心事”,徒事仓皇,未能安居,所以特派胡和郑和“舍人求仙”、“舍近就远”,作为暗示。成祖有那么仁厚吗?当然不!不过钱牧斋是明朝的臣子,不如此调停其间,又如何说法?其人虽晚节有亏,在这些上面,不失史实之真,不暴君父之恶,立言得体,应该要佩服他。    
    谁知这已有定论的一重公案,到清修《明史》时,忽起争论。因为康熙初年有“朱三太子”一案,以清朝的立场而言,“朱三太子”真也是假、假也是假,才可以绝明朝的遗民志士之望,而安定人心,用意与成祖之对建文相同,所以在修《明史》时,主张建文焚死之说。其时明史馆曾为此事集议辩论,大部分迫于现实,主张“存疑”,作为对新朝的让步,小部分坚持出亡之说,而认定“焚死”者,大概绝无仅有只一个王鸿绪。王是江苏松江人,康熙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进呈《明史稿》,即为今《明史》的蓝本;《明史稿》原为一代大史笔万季野的原作,但在王鸿绪进呈时,为阿附清廷的意旨,改动原稿,成为建文焚死,并自撰《史例议》,力辟出亡之说为妄。钱大昕撰《万先生传》,不知其中有此一番偷天换日的伎俩,误以为万季野主焚死之说,而《清史稿·儒林传》,又采钱说入传,于是而成为对万的厚诬。    
    到了乾隆年间,“朱三太子”一案早成陈迹,既无顾忌,遂复其真,乾隆四十二年诏改《明史》“本纪”,建文的“书法”,重定为“棣(按:成祖名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数百年之谜,至此始正式揭出谜底。但修改过的《明史》未有通行本,目前听见,仍为乾隆四十二年的殿本。此亦是研究明史所不能不知的一番曲折。


《明朝的皇帝》 第二部分幼帝不读书太后令长跪

    第六章〓万历搜秘一、幼帝不读书太后令长跪    
    明朝的帝系有两次改变,第一次是由建文帝转入成祖,第二次是由武宗转入世宗。武宗就是民间熟知的正德皇帝,是个法鲁克型的顽童,身死无子,由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迎立兴献王的世子入承大统,是为世宗。兴献王为宪宗第四子,武宗的父亲孝宗为宪宗第三子,所以武宗与世宗是共祖的嫡堂兄弟。    
    世宗在位四十五年,此君性情严刻,私心甚重,十五岁继位,首先就为他自己和他父亲争名分,演成“大礼议”一重绝大的纠纷,为明朝党争之始。中年以后好道,数十年不朝,在宫内建坛设醮,祈求长生,平日又服方士药,慢性中毒而死。    
    世宗传位穆宗,在位六年;太子即位,是为神宗,年号“万历”。神宗是穆宗的第三子,名翊钧,即位时十岁,受顾命的张居正当国,为明朝第一权臣。    
    神宗幼时,因为“慈圣”与“张先生”督教过于严厉,反感甚深,对他一生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慈圣”者,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张先生”者,张居正。《明史·后妃传》:    
    孝定李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经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帝事太后唯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内有严母,外有严师,而严母又每以严师来吓幼帝,《明史·张居正传》:    
    帝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扞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因劝帝戒游宴……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报可,而心颇慊保、正矣。    
    “保”是冯保,为司礼秉笔太监,与张居正深相结纳,以后的结局都不好。


《明朝的皇帝》 第二部分冯保宣旨逐首辅高拱

    二、冯保宣旨逐首辅高拱    
    神宗对张居正的反感,固不仅因为他辅教严厉,而且在知人事以后,发觉他满嘴仁义道德,而行事不符所言。先谈顾命一事:当穆宗驾崩时,召内阁大学士受顾命,照资望以高拱为首,其次张居正,再次高仪。明朝首辅权重,而张居正又是不甘居于人下的,因此与高拱平日就不睦,坏在高拱不了解张居正居心深刻、手段毒辣,以致甫受顾命即遭斥逐。《明史纪事本末》记:    
    上(穆宗)不豫,己酉大渐,召阁臣高拱、张居正、高仪至乾清宫受顾命……上困甚,太监冯保宣顾命。翌日,上崩。六月甲子,皇太子即位,年始十岁,时太监冯保方居中用事,矫传大行遗诏曰:“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廷臣闻之俱骇。一日,内使传旨至阁,拱曰:“旨出何人?上冲年,皆若曹所为,吾且逐若曹矣!”内臣还报,保失色,谋逐拱。拱与居正俱负气不下,居正乃结保自固。……拱内虑保专恣,与居正、仪谋去之。居正阴泄之保,乃与保谋去拱。六月既望,昧爽,拱在直,居正引疾。召诸大臣于会极门,促居正至。拱以为且逐保也,保传皇后、皇贵妃、皇帝旨曰:“告尔内阁、五府(高阳按:前后左右中五都督府)、六部诸臣,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受遗嘱曰:‘东宫年少,赖尔辅导!’大学士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自今宜洗涤忠报,有蹈往辙,典刑处之。”拱即日出朝门。    
    冯保此举自然出于张居正的主谋,而成事的关键,在于神宗生母要结外援才能强化她的母以子贵的地位。清朝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与恭王取得联络,回銮之日出密诏捕诛肃顺,整个谋略就是此案的翻版。    
    神宗最初敬礼张居正,颇见至诚。万历元年,也就是神宗十一岁那一年,命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知“经筵”——为皇帝进讲诗书,称为“经筵”;以神宗冲年而论,则张居正实为“师傅”,与平常的“经筵讲官”性质大不相同。有一天张居正忽然不舒服,大概是感冒之类,在直庐休息,神宗亲到暖阁,手调椒汤以赐;夏天进讲,特命太监为他打扇,冬天则以毡片铺地。


《明朝的皇帝》 第二部分张居正死后抄家

    三、张居正死后抄家    
    张居正的本质是法家而非儒家,他的相业,自有可观,虽聚敛太过,大伤本源,而知人、用人,以中枢而驾驭疆吏,真所谓万里如见,确有了不起的才具。但他个人的行为,实在不堪“夺情”之举,已使神宗鄙视。而侍经筵有失人臣之礼,更使神宗畏惮愤恨——有一次神宗谈《论语》,把“色勃如也”的“勃字”读作“背”字,张居正突然厉声纠正:“要读‘勃’字!”同列失色,神宗亦大吃一惊。    
    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其时神宗胞弟潞王的婚礼所需珠宝未备,太后向神宗提及,神宗答道:“年来廷臣无耻,尽献了张、冯二家。”张居正抄家之祸,起于此时。    
    万历十二年,辽府次妃王氏奏请籍没张居正家。按:辽王植于成祖即位后改封荆州,正为张居正的家乡。隆庆末年,袭辽王宪,颇为骄横,不理会张居正已为阁臣,对他家多所侵侮,张居正是个有怨必报的家伙,且又羡慕辽府壮丽,便存下了要扳倒辽王的心思。    
    不久,有人告辽王谋反,刑部讯治,侍郎洪朝选按验并无反迹,坐以“淫酗”,辽王禁高墙,废府,张居正夺辽府以为私第。至是辽王次妃修前怨,神宗降旨:    
    张居正诬蔑亲藩,钳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地亩,假以丈量遮饰;骚动海内,专权乱忠,罔上负恩,谋图不忠。本当斫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此诏已在张居正抄家以后,史称其籍没地产不及严嵩二十分之一,那也十分可观了。《天水冰山录》记严嵩籍没财产清单之后,附“籍没张居正数”,仅金银器皿首饰之数就有:    
    金器皿六百十七件,重三千七百十一两;金首饰七百四十八件,重九百九十两;银器皿九百八十六件,重五千二百四十两。    
    至于冯保,自张居正死后,太后亦久已归政,已失奥援而窃权如故,此因神宗从小由冯保扶掖提抱,别有惮畏;然而终亦由于朝臣的鼓励力请,把他发到南京居住,久之乃死,死后亦不免抄家。


《明朝的皇帝》 第二部分养士厚薄不同之报

    四、养士厚薄不同之报    
    神宗是张居正的学生,学生抄了老师的家,自然不会是个好学生,而老师的教育亦必定破产。神宗所得的严母严师之教,激出完全相反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