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太平洋,何时何地进攻,只能由美国来决定。”欧内斯特·金的回答是强硬的。欧内斯特·金还说,太平洋同美国的关系最密切,珍珠港、巴丹和瓜达尔卡纳尔这些地名,比之罗马、巴黎和柏林,更使美国人激动。
双方的计划人员制定出一项概述盟国1943年目标协议。协议的措词很笼统,使布鲁克和欧内斯特·金都感到满意。
协议说:“太平洋的行动将以继续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为目标。”(这点使欧内斯特·金高兴),但这些行动不应从欧洲抽调过多的人力和物力(这点使布鲁克高兴)。然而,是否抽调过多这个标准,要由美国的参谋长们来判断。
罗斯福和丘吉尔几乎毫无疑问地接受了这个协议。
在同年5月美英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在欧内斯特·金的一再坚持下,美英参谋长联合会议决定由美军负责进行太平洋战争,并在原则上接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
这个计划规定的打败日本的办法是:封锁,特别是不让日本取得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持续不断地轰炸日本的城市;有可能就进攻日本本土。
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盟国所有的主要进军路线都要集中到香港和中国沿海。但由于英国不愿或不能从地中海战场抽调足够的兵力来完成它所承担的任务,同时,由于日本在中国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也不可能参加这个战略计划。结果,在太平洋上驱逐日军的战略计划只好由美军在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部队的支持下来实现了。所以,这个复杂的计划,在实际执行时就削减为对日本的海军和商船进行激烈的潜艇战,以及盟国海、陆、空三军在太平洋上从三方面发动有限的进攻:北太平洋的部队要把日军赶出阿留申群岛;中太平洋的部队从珍珠港向西反动进攻;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合作攻打腊包尔,然后西南太平洋部队沿新几内亚北岸向西推进。
为了把特混舰队扩充为舰队,欧内斯特·金把太平洋的美国海军舰队用奇数编号编为3个舰队:南太平洋的海军为美国第3舰队;中太平洋海区的战舰为第9舰队;西南太平洋麦克阿瑟海军部队为第7舰队;珍珠港的几艘战列舰和支援舰仍为美国第50特混舰队。
南太平洋作战告一段落后,摆在美军面前的有两条进攻路线:
一条是由新几内亚到菲律宾再到日本本土的路线,为麦克阿瑟所坚持;一条是从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加罗森群岛到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太平洋路线,为欧内斯特·金代表的海军所坚持。
欧内斯特·金不反对麦克阿瑟的路线,但认为取道中太平洋是个捷径,对日本有直接打击作用。
两人为此争论不下。作为缓冲,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双管齐下,打到菲律宾会合。菲律宾战役后,欧内斯特·金又提出攻占台湾的建议,被否决。
全能“上帝” 安度晚年
……
年表
1878年11月 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洛雷恩。
1901年 军校毕业后,被派到海军舰艇部队服役。
1904~1905年 随舰队驻防欧洲、亚洲和地中海,直接观察过日俄战争。
1922年起 历任潜艇艇长、潜艇支队司令、潜艇基地司令、海军航空基地司令、航空母舰舰长、海军航空局局长和舰队航空兵司令。
1927年和1938年 先后晋升为海军少校和海军中将。
1941年2月 临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金被任命为大西洋舰队司令,并晋升为海军上将。
1941年12月 任命为美国舰队总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部长。
1943年1月 在大西洋组建第10舰队,担任护航反潜任务,并亲自兼任舰队司令。
1944年12月 晋升海军五星上将。
1945年 退休。
1946年 被授予“终身海军五星上将”称号。
1952年 出版的回忆录《金·海军五星上将》,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
1956年6月 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与世长辞,享年78岁。
第五部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酷爱读书 走进西点(1)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
全名:Omar Nelson Bradley
绰号:大兵的将军
生卒:1893。2。12~1981。4。8
学校: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
职务:第12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
军衔:陆军五星上将(General of the Army)
夫人:玛丽·奎尔、基蒂·比勒
参战经历:指挥突尼斯战役,率部参加西西里登路战,指挥美军在诺曼底登陆,指挥部队解放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
著作:《一个军人的故事》、《将军生涯》(合作)
名言:有知识素养、善于思考和处事灵活的士兵,才是最有价值的士兵。
被称为“大兵的将军”的布莱德雷深受美国士兵的爱戴。他缺乏巴顿那样的表演天才或麦克阿瑟那样的舞台演技,但却因为沉着稳定、决心坚定、注意细节和爱护士兵而获得同僚和部队的尊敬。在美国步兵学校服务时以及在1944年前两度出任师长时,他都表现出作为部队训练者的伟大能力。作为战斗中的军长、军团司令和集团军群总司令,他已证明了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野战指挥官之一。
1893年2月12日,在林肯诞辰纪念日那一天,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一个贫寒的农夫家里。祖辈从不列颠群岛移居美国肯塔基州麦迪逊县,后定居于此,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约翰·布莱德雷靠自学当上了乡村的教师,收入微薄。他的母亲比父亲小9岁,曾是父亲的学生。她生性刚强,勤劳朴实,持家有方,是贤妻良母。父母只生了布莱德雷一个孩子。奥马尔是当地一家报社编辑的名字,纳尔逊则是一位医生的名字,老布莱德雷用这两个人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其用意是盼望小布莱德雷长大后能像他们那样有出息。他3岁半时,姨母病故,布莱德雷的父母收养了她留下的两个年幼的女儿。
布莱德雷6岁开始上学,父亲经常调换工作,一家随他迁徙。布莱德雷12岁时,全家迁居希北镇。他进入镇公立学校。他在班里年龄最小,但学习成绩出色,总是名列前茅。同父亲一样,布莱德雷喜欢体育运动,酷爱读书。
1908年初,老布莱德雷患肺炎病逝,时年41岁,那时布莱德雷年仅15岁。父亲是一家的主心骨,他的死对全家不啻是当头一棒,生活更加艰难了。父亲没有遗产,只留下一些债务。母亲一人独撑家庭,她将家搬到莫伯利,当了职业裁缝,靠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布莱德雷也干些小零活,贴补家用。尽管生活困难,布莱德雷并未辍学。这年秋天,他进入莫伯利高级中学,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布莱德雷中学毕业后,家中无力再供他上大学。他到沃巴什铁路上做机修工,准备攒钱上密苏里大学。后来有人劝他报考西点军校。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报考西点军校必须要有国会议员的提名选派。布莱德雷于是写信给密苏里州的议员威廉·拉克,表明自己上西点军校的愿望。拉克很快给布莱德雷回了信,说他已正式选派一个名叫安德森的青年。如果布莱德雷确实想去,可以作为一名候补选送对象,要是安德森智力测验和体检都不合格,而他都合格的话,他就可以正式参加西点军校的考试。
布莱德雷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试一试。布莱德雷没有什么时间准备功课,几天后,布莱德雷参加了在杰尔逊兵营举行的入学考试。
不久,布莱德雷收到了一份来自西点军校的电报,通知他已被正式录取。他和他的同班同学艾森豪威尔一样,是因为家境贫寒而进西点去接受免费的高等教育。
在进入军校前,他曾短时间担任教师职务,很早就表现出当教授的天分。他的中等身材和温和态度暗示他不是一个猛将型的军人。他对部下具有充分的同情心,循循善诱,具有儒将之风。
1911年8月1日,布莱德雷按规定到军校报到进入西点军校。他在这所组织严密的军校就读了4年,经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文化学习,他是西点军校棒球队和橄榄球队队员。因过分热衷体育活动,学习成绩受到一定影响,在同届245名学员中毕业成绩排在第44名,他的同班同学艾森豪威尔说,布莱德雷最喜爱棒球,其次是橄榄球和他所在的连队,他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布莱德雷认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最有助于军人适应战场的需要,“使我熟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我共事或在我部下任职的许多人的性格”。
在布莱德雷这一届学生中,后来有59人当了将军,其中包括五星上将、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四星上将麦克纳尼和范格里弗特。后来,这届学生被人们称为“群星荟萃之一届”。
第五部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酷爱读书 走进西点(2)
1915年5月,布莱德雷从西点军校毕业,领少尉军衔。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和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布莱德雷一心想去欧洲,到战场上去为自己将来的前程奋斗。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他被派到第14步兵团。这个团驻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整个欧洲卷入战争,但美国尚未参战。但同墨西哥的战争正在升级,双方的军队调动频繁,国境线上冲突不断。布莱德雷没有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一生都引为一件憾事。
毕业分配后,学员们被批准休假3个月,1916年6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