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拿破仑文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兵四团,    
  大炮四十八门,    
  水兵一连,    
  架桥兵一连,    
  射击手(步兵)二团,    
  火枪兵二团,    
  猎步兵一团,    
  掷弹步兵一团。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腓特烈二世的战争论纲》摘要    
   第四章 第六节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来掩护围攻要塞:    
  1)一开始就击溃敌军,逼它离开军事活动区,把它的残部击退到一道颇大的天然障碍物,例如高山或大河那一边,然后在这道障碍物外边设置特种监视兵团,同时构筑堑壕并夺取要塞。    
  2)但是,我们如果打算不和前来救援要塞的敌军作战而占领要塞的话,那么,自己手中就必须有齐备的攻城器械,必须有足够的预定在围攻期间所需要的弹药和粮食储备,并利用地形条件——沼泽、高地、森林、浸水地区,建筑堡垒线和包围线。在这种情况下,围攻军队只须阻遏反围攻的军队①,不必耽心和仓库相联系的交通线;为了阻遏反包围军队,可以分出一个特种监视兵团。这个监视兵团在和本军保持联系的前提下,实行截断敌援军进要塞的道路,并作到经常从侧翼及后方攻击敌军(如果它善于作隐蔽运动的话),或者利用包围线同一部分包围军队配合,对付反围攻军队,同后者交战。    
  ①指援军。——译者    
  谁希望一下子作到下面三件事,谁就要犯大错误:(1)不建立包围线而要包围要塞和制服守军,(2)保持相距六站路程远的各个仓库的交通线②和(3)不利用天然障碍物和包围线而要遏阻前来救援要塞的敌军。这样做只能造成大灾难,如果他对敌军没有双倍的优势的话。    
  ②指1758年腓特烈围攻奥耳缪茨要塞。——俄文版编者    
  第九章 第二节    
  国王③在这次战争中④所取得的迭次胜利,一概归功于仿佛是他发明的新战术战斗队形。这种队形叫做倾斜式战斗队形。    
  ③腓特烈二世。——俄文版编者    
  ④七年战争。——俄文版编者    
  腓特烈在七年战争期间,亲自指挥过十个战役,他手下的统帅指挥过六个战役,其中包括马克森战役和兰德斯古特战役。前十个战役中他战胜七次,战败了三次。他部下统帅指挥的六个战役中输五次,赢一次。在共计十六个战役中,普鲁士军队战胜八次,战败八次。国王在这十六个战役中,没有一次不使用新战术。其实,他怎样行动,在他以前古代和近代的统帅们任何时候也是象他那样行动的。    
  这种倾斜式战斗队形究竟是怎样的呢?他的信徒们意见纷歧。一些人肯定说:军队在会战的这一天或在会战前夕,以加强右翼、中锋或左翼为目的的一切行动,或是在敌后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倾斜式战斗队形。就这个意义来说,普鲁士在提米尔战役中,高卢-比利时人在松布尔河上抵抗恺撒的战斗中,卢森堡元帅在弗鲁律斯战役中(他利用一个高地从右方迂回敌军),马耳博罗在哥赫什迭特附近,叶甫根尼亲王在腊米耳伊附近和都灵近郊,以及查理十二世在波尔塔瓦附近,都是采用倾斜式战斗队形。无论是古代或近代差不多没有哪一个战役指挥官在进攻的时候不力求加强自己的攻击部队。加强的办法有的是使用强大的兵力,有的是配备掷弹兵,有的是用大批大炮。如果说,腓特烈是这种战术行动的发明人,那么他也就是战争本身的发明人了;可惜,战争却是象世界那样古老,当战争出现在人世间的时候,腓特烈还没有降生哩!    
  另一些人说:在波茨坦举行的阅兵式中,当两支队伍成平行的战斗队形开始互相对抗的时候,国王下令开始战术动作。倾斜式战斗队形就是这种战术动作。受命演习的队伍一面改成密集队形,或疏开队形,一面迅速朝另一个队伍的一个侧翼前进。它在敌统帅没有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敌军的一个侧翼前面,从各方面攻击后者,这样就使敌人来不及赶到那里支援。    
  1)在两个平行队伍长三千法尺,彼此相距九百法尺的情况下,其中一队对另一队采取这样的倾斜式队形,以致使一翼离敌人只有三百法尺远,而另一翼离敌队则远到可以免除危险,超出敌队可追及的界线,这是不可能的。在队伍移动以便采取倾斜队形的时候,它会暴露自己的侧翼。这时候,它如果遭受攻击,就会打败仗。至于受威胁的敌侧翼,却容易用第二线兵力或预备军来进行防卫。    
  2)采取倾斜式战斗队形的部队,其作战线必须从它所依靠的那个侧翼方面通过,否则它就不得不丢弃作战线,而丢弃作战线是会带来危险后果的。    
  有两条作战规则,违反它们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1)任何时候都不要在成战斗队形的敌军面前作侧翼运动。    
  2)必须经常保持自己的作战线,而不要自动放弃它。    
  因此某些拥护倾斜式战斗队形的人,要求瞒着敌人改变队形,以便使敌人惊倒,并出其不意地抓住敌人。瞒住敌人的方法是在夜晚或在烟雾掩蔽下,或在一系列的前进哨所掩护下来改变队形。    
  (1)这种行动不应在敌人目睹下进行,所以它不是战术队形,它的力量不在它的本身,而在其突然性和意外性上面。因此它应当列入埋伏、突袭和隐蔽运动之内。    
  (2)无论何时,埋伏、突袭和隐蔽运动不仅需要纪律严明的军队,甚至还需要不守纪律的军队和野蛮的军队。    
  腓特烈在七年战争中作过十次战役,可是十次之中哪一次也没有应用波茨坦的战术动作或任何其他新的战术动作。人们推崇于他的那些战术行动,全是司空见惯的老一套的东西。    
  1756年他在洛沃济茨战役中作过两个战术动作:一个是为了击退进攻高地的敌军,第二个是骑兵运动,他使用这个动作威胁奥军左翼,借此迫使后者退过厄格尔河。可是这当中并没有什么新发明。    
  1757年奥军和普军兵力是相等的,但普军是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而洛林公爵的军队则大部分是新募集的、素质很平庸的新兵。在会战中①,两军之间隔一洼地。国王军队在没有找到通道以前,分三路靠左边前进。洛林公爵就应当随着国王移动,同时分三路靠右边前进,或者以左翼和中路经洼地转取攻势,进攻国王的右翼军。可是,他既不这样作,也不那样作。他仅仅改变阵线,把右翼往后移动。这样的战例——两军(他们有时相距九法里)沿着障碍物前进以期占据通道,并经过通道以便于进攻敌军——是古今皆有的。    
  ①布拉格之战。——俄文版编者    
  拥护倾斜式战斗队形的人赞赏国王在科林战役中所采取的战术动作。虽然这些动作产生了一些极危险的后果——打了败仗,损失了一半兵力和二百门大炮,撤布拉格之围并退出波希米亚,但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任何理由都不能使他们从迷误中清醒过来。他们断言,他①没有打胜仗是由于一个营长指挥错误——这个营长不适时地下令向右转,因而耽搁了军队的行动。另一些比较明理的人虽然了解在排成战斗队形的敌军目击下作侧翼运动的一切不便和全部危险性,但还是迷信倾斜式战斗队形。他们认为国王应当在夜间进行战术动作。这样作就能避免奥军的炮火射击(奥军不会发觉他),而到拂晓时就能惊倒敌人,并突然进攻它,击败它和驱散它。不错,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是妙极了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限于迂回它的一个侧翼呢?最好是从后方袭击敌人,夺取它的车队辎重、弹药和从前面车上取下来的大炮和武器。科林战役之所以失败,应当归咎于违反了上述第一条作战规则。如果腓特烈碰到的对手是另一位统帅,而不是达乌恩(战后他高声快活地吟诵着Te Deum②,在自己营房中消磨了十二天),那么,他会因为违反不放弃作战线这条作战规则而受到应得的一切毁灭性后果的。他的残部就既走不到兵站仓库,又走不到驻布拉格前面的军团部。由于这次打击,他将永远不能恢复元气。    
  ①国王。——俄文版编者    
  ②感恩祈祷诗。——译者    
  在罗斯巴赫战役中,苏比兹亲王打算盲目摹仿,采用倾斜式队形。他在国王阵地前面作侧翼运动。后果如何,大家都是很清楚的。腓特烈在科林附近只丧失了他的部队,而苏比兹在罗斯巴赫附近则既丧失了军队,又丧失了荣誉。    
  在措恩多夫战役中国王重又采用在科林采用过的战术动作。他不去进攻驻在沿进军路线上的九座桥梁附近的俄军左翼,而是在俄军面前作侧翼运动,企图进攻俄军右翼。一年以前,俄军在耶格斯多夫战役中曾挫败过这一类企图,他们在那里打败了列瓦耳德元帅。现在他们向普军的侧翼进攻,冲破他们的队伍,使他们的队伍溃乱。要是勇敢的捷德利兹将军不使用他的英勇无比的骑兵,不发挥他固有的卓识远见(这是他的出色的特点)来解救危机,那么国王便什么都完了。俄国步兵行动不够灵活,以致没有成梯队地增援攻击部队,结果他们被击退了。战斗继续进行,普军打胜了。但这只因为环境的力量迫使他们仍旧遵照正确的作战规则行事——他们不顾腓特烈的指示,立刻打乱了俄军左翼。第二年普鲁士将军韦迭耳在卡伊耶①战役中再作侧翼运动,可是萨耳特科夫给他一个很好的教训,使他后悔莫及!    
  ①帕耳戚格。——俄文版编者    
  可是,有人对我们说,你们对于列伊田战役(这是倾斜式战斗队形的杰作)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呢?不错,这个战役显示腓特烈的军事天才非常出色,并且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